【学术名家讲坛】张英进:中国电影的跨学科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20 03:33

2010年5月13日晚,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称“高研院”)“学术名家讲坛”第八期迎来了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文学系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张英进教授。张英进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电影研究,主要的学术著作有:《多元中国》、《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的建构》、《多中心世界中的中国:中国比较文学论文集》等等。

本期讲坛由复旦大学教授、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顾肃教授主持。首先,顾教授欢迎张英进教授来到复旦高研院“学术名家讲坛”演讲,接着他向到场的听众们介绍了张教授的学术经历及其主要研究领域,并介绍了本次演讲的两位评论嘉宾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陈犀禾教授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吕新雨教授。

主讲嘉宾张英进教授发表了题为“华语电影的跨学科研究:民族、跨国与比较的模式”的演讲。

首先,张英进教授对民族电影进行了分析,他主张将民族电影改为“电影的民族性”(the national of a cinema),这样的改变免除了原先概念的单一性、稳定性,使其更为灵活多样。他认为,电影研究领域发生了一系列范式转变:从单一(国家共同意识的神话)到多样(同一民族国家中出现不同电影);从自我认同(区别于好莱坞电影)到自我异化(民族内部的异同);从文本(导演研究)到互文(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研究相联系);从精英(个体作者)到流行(大众观赏),从生产(以制片为厂中心)到融资、发行、放映相结合(以过程为主导)等等。

其次,张英进教授对华语电影进行了界定和反思,指出华语电影研究最近表现出的三种显著变化:(1)从对重要导演和电影运动的传统式研究,转向先前被中国电影史所忽视或排斥的非主流电影实践;(2)对电影作者的主题内容和意识形态分析,转向广义上的“工业研究”,包括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和消费等各个领域;(3)从对民族电影自身的狭隘关注,转向从本土、国家到区域乃至全球的跨国电影的重构。

再次,张英进教授强调了重塑跨国研究的重要性。张教授引用威廉斯区分的三种当代商业叙事电影的类型,对应出华语电影的三种制作,进而追问跨国电影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场域(site)为主的研究逻辑要求电影研究必须作为跨国研究来重新定义,不仅是简单地将全球各种生产、发行、放映和消费来进行链接(这方面在国际关系和劳动力分配方面的研究项目已颇有成就),也应该询问它自身在电影历史和理论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时的立场。总之,正是由于电影在阐述权力关系以及全球人类经验的不均等性方面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影研究因此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一门跨国研究。

复次,张英进教授就“从跨国研究到比较研究”“跨学科性:观众和盗版”“跨媒体性:改编与美学”三个方面谈了个人最近的想法,特别指出在政治经济领域,比较电影研究审核跨国、国家、民营资本间的流通,以及国家在某一时间内可能采取的对外(如好莱坞)的抵抗或顺从的策略;在传播和表达方面,比较电影研究分析不同媒体和技术的特殊性和互联性;在发行、放映和接受方面,比较电影研究探讨电影成交和消费的方法;在美学领域,比较电影研究揭示叙事、场景与音像的结构和功能。比较电影研究之所以优越于跨国性,在于它更能受益于首先在其他学科(如产业研究、媒体研究、文化研究、视觉人类学、城市社会学、比较诗学等)发展起来的范式和方法。。

最后,张英进教授总结指出:电影研究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而这个学科特性历史上不但没有削弱电影研究的繁荣,反而推动了电影研究与相关学科的互动,使其成为大学体制和人文学界中发展迅速的学科。因其跨学科的特性,我们在强调电影的艺术特征时,不应抛弃文学、历史、戏剧、美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相反,我们应该重视电影研究中长期受到忽视的课题,如表演、音乐、明星、观众等,这样才能从新的角度挖掘电影跨学科的综合艺术特性,整合电影与艺术、传播、媒体的政治经济体系,更快地发展跨学科的电影研究。

评论嘉宾陈犀禾教授指出,张英进教授的电影研究影响很大,使得该学科在美国能够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他主要补充了电影研究的学科发展背景和前景:第一,以电影为代表的视听艺术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代社会影响巨大,其所具有的跨国性已经日益为学界所重视。第二,电影研究的跨学科性质表现在学科本身的发展历史上,以及近几十年来人文社科等多学科跨学科的互动倾向。第三,电影研究从美学领域跃迁到工商业领域,以及文化视角的加入使得问题更加复杂,特别需要学者们就电影研究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的权利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评论嘉宾吕新雨教授指出,张英进教授今天的演讲从华语电影的界定谈到电影的跨学科性以及比较电影研究,其中的信息量很大,论述清晰明了。吕教授主要提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电影研究中,民族这个概念起到了什么作用?我们是否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后民族”的电影时代?电影和国家软实力的构建有什么关系?“跨民族”问题只有在一个民族国家体系中才存在,而事实上中国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是特殊的,并不是与西方理论恰好对应的。第二,在文本研究中能否摆脱掉民族主义的负担,抑或是揭露出民族主义在当代的各种方式表现,甚或重新发现以非民族主义所表现的种种新面貌?第三,消费主义市场的成功恰恰是依赖于对本土意识形态的迎合,海外资本对红色经典的青睐也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认清意识形态和资本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素材。

张英进教授对上述评论做了简短的回应。他指出,民族性(the national)不一定要上升到民族主义的高度,这是需要创作者和评论者在尺度上耐心把握的。一个民族电影所表现的民族性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在此跨学科的框架下,我们便于进行更多的比较研究。此外,跨国资本对新的民族性的塑造也有待于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听众们反响热烈,提出了许多问题,包括:少数民族的本土语言译制片是否算是民族电影?民族主义在电影研究中的危害是什么?城市在电影研究中扮演角色的改变是否反映出某种新的动向?如何看待“城市漫游者”这一提法?当今社会主流电影和非主流电影界定的标准有没有变化,理由是什么?等等。张英进教授一一回答了上述提问,指出今天演讲的重点是给出一种电影研究方法,即不把民族主义作为已然建构完成的思想体系,而是退入民族性,成为大家都能够进入商讨建构乃至争论的过程,保持某种未完成的敞开的状态。

主持人顾肃教授对全场讲座做了学术总结,再次对到场的同学和老师表示了感谢。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纳日碧力戈、孙国东、沈映涵等参加了本期讲坛。

网址:【学术名家讲坛】张英进:中国电影的跨学科研究 https://mxgxt.com/news/view/348114

相关内容

四川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第二次研究生论坛顺利召开
杨明星:推进外交话语研究的学科化
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外国文学研究的新视域、新方法、新使命”学术论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法律,人性的低保”,以及比较研究和跨学科
文学院“文心”讲坛(十三):当代中国电影明星与消费文化
“2012年度吉林大学•一桥大学共同研究论坛”在吉林大学成功举行
作为电影研究社会维度之一的明星研究
陈晓伟: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明星文化代码研究
校友会2021中国大学影视明星艺术家校友排名,北京电影学院第一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