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背对深渊的瓦尔泽与面向深渊的卡夫卡
原标题:对谈|背对深渊的瓦尔泽与面向深渊的卡夫卡
近日,上海文艺出版社与字句lette联合邀请德语学者钦文教授、德语青年学者卢盛舟,就罗伯特·瓦尔泽的小说《雅各布·冯·贡腾:仆人学校日记》与读者讨论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命运,共同思考了现代生活中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罗伯特·瓦尔泽(1878-1956),瑞士诗人、小说家。他从事过各种职业——管家、职员、图书管理员助理和书商,他的一生弥漫着一种疏离感与对孤独的渴望。《雅各布·冯·贡腾:仆人学校日记》是他最著名的小说,这部作品定义了他对柏林日常生活的看法。瓦尔泽于1905年搬到柏林,1913年回到贝尔后继续写作,1929年住进伯尔尼的瓦尔道精神病院。1933年,他被转移到另一家精神病院,彻底停止写作。1956年圣诞节,他像往常一样外出散步,午后孩子们在白雪覆盖的雪地里发现了他冰冻的尸体。
瓦尔泽
苏远: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来到现场,我们今天在这里举办的是关于罗伯特·瓦尔泽的一本再版新书——《雅各布·冯·贡腾:仆人学校日记》的活动,我们今天请到的是钦文老师和卢盛舟老师。钦文老师是德语文学史学者、译者,任教于南京外国语大学,著有《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等,卢盛舟老师是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副教授,慕尼黑大学的文学博士,译有《作家和出版人》。
首先介绍一下罗伯特·瓦尔泽。他是公认的德国文学大师,是同乔伊斯、穆齐尔、卡夫卡齐名的西方现代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有的媒体是这样讲,但其实这可能要打一个问号,因为从我们所对这些大师们的熟悉程度和了解程度来讲,感觉瓦尔泽并没有那么熟悉,他相对来说还是一颗被掩藏的或者被遗忘的明珠。所以讨论这样的一位大家,也是我们今天分享会的意义。我们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他,知道他的方方面面——生平、思想、人生经历等等。
关于这本书,我也简单介绍一下,它是瓦尔泽最后一部小说,也被认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说,是对一战前社会状况的预言性分析。如果没有看过相关的评论,可能也不会知道他与一战会有哪些关系。稍后请二位老师给我们讲一讲,他会在哪里很隐晦地提到与战争的关系。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我是有一些疑惑的。我们知道瓦尔泽出生于1878年,1956年逝世,但不知道在这个时间段德国社会是怎样的形态?因为书中他既有对贵族的描写,写他们的奢华生活,举办的大型宴会,就像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里公爵夫人举办的宴会一样,他们都保持着非常好的生活状态。但又能看到很多其他场面,比如说他的那个仆人学校里还有农场主的孩子、船夫的儿子这些贫穷的社会底层,而贡腾是贵族,却去那里当仆人。所以我想邀请两位老师大致讲解一下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以及阶层状况。
钦文:卢老师是研究卡夫卡的,而卡夫卡生活的年代其实和瓦尔泽比较接近,而且他们都不是在德国,一个是在奥匈帝国,一个是在瑞士。今天我们谈起德语文化区时,好像德国是一个绝对中心,而奥地利和瑞士是边缘。但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他们的地位甚至比柏林还重要。奥匈帝国虽然战败,但它对整个欧洲的影响力并不亚于德国,瑞士相对独立在德奥这两个文化核心区域之外,长期处于一种中立状态,所以瑞士国内其实是相对平稳的状况。德国在1871年统一之前还经过了几次王朝战争,之后还有几次。所以其实整个欧洲大陆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但瑞士一直相对处于比较平和的状态。从文化上来讲,瑞士内部有法语区、德语区、德法双语区这样三个地带。瓦尔泽所生活的地方是比尔,这座城市其实是比较大的,它并不是以苏黎世为核心的德语区,而是一个说德语又说法语的地区,所以它本身也是有点儿在边缘状态,但这个边缘状态其实也可以代表瑞士在整个欧洲的状态。
瓦尔泽自己的家庭并不像他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贵族世家,而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家庭。他父亲经商,生意不错,有8个子女,但在后来遇到一场经济危机,所以家庭遭遇了变故。他后来有试图转型,但家道中落了。比尔这个城市虽然在地图上或者历史场景中感觉不大,但它是瑞士最早开始工业化的区域,所以在历史上还算是一个商贸比较发达的地区,整个地区的生活是比较平稳的。所以瓦尔泽出生的地方和整个瑞士的状态可能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他写作的场域——无论是主人公,还是他描写的东西,都不是突然的社会变迁,而更多是对周围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的观察,或者是对自我内心的追问,由此可以发现他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对他的创作是有一定影响的。
我们知道一战对他的人生来讲也是有决定作用的,因为他家道中落后就没有继续上大学,而是被送到了一个银行商科学校去学商,之后又在很多地方去做雇员。他小说里的雇员角色其实就是他经历的一种生活状态。但是他没有长期地守护在家里,自己也不愿意,所以他一直处于一种在外漂泊的状态。他好像从1905年到1913年间待在柏林,就像我们这部小说一样,他到柏林之后就来到一个培养贵族之家的仆人的学校,那个学校的学制也不长,大约几个星期,那经过几个星期的培训之后,他还真是在一个贵族的家庭里做管家。他后来有两三年在一个寡居的老太太家,这个老太太是做房地产的,他在她家也谈不上管家,其实就是做做家务、陪陪老人。1913年他回到了瑞士,他在这之后就经历了一战。之前德国自1871年统一后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那德国当时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在文学上也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但罗伯特·瓦尔泽好像不被世人认可,然后也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其实他在柏林期间也结识了当时重要的出版家,包括当时也算比较一线的作家,只是后来他慢慢认为自己不想过深地介入这个圈子,因为他觉得这种和作家的交往、和出版社之间的应酬跟文学的本质没有关系,所以他去做仆人、在公司里做小职员、陪老太太在家里面等等,这些其实是他的一种自我疏离,是他对自己人生的一个定位。
他回到瑞士之后,除了在一家旅馆有过一段阁楼时光外,其实很多时候也是在各个地方频繁搬家,一直到他应该是在1933年精神出现了问题。这个问题有一个诱因,就是当时他一直给国内的一家报刊投稿自己的杂文,这时候那个编辑给他写希望他休息半年,那这对他来讲其实很受冲击。当然这只是一个诱因,因为那时候他已经是51岁了,这就像很多人面临的中年危机一样。他本来想在他姐姐家住,但他姐姐把他送到了医院,然后经过专业诊断后说他其实出了精神问题,所以是他被迫进到瓦尔岛的一家心理治疗诊所,然后隔了几年,应该是在1939年,他又被送到另外一个地方一直到他死,所以20多年来都是在这样一个地方生活的。
所以,如果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其实他并没有直接地去介入一战二战,当然好像他在一战期间曾经也有过服兵役的经历,但他没有真正到前线去作战,就是他为帝国军队服务的经历总体来讲其实是在一个相对平稳的过程当中的。无论是他后来经历的精神危机,还是他之前经历的居无定所,我觉得他的内心并不是完全安定的。整个社会可能相对比较平稳,但他内心是焦躁的。在某种意义找不到工作,没有钱,你应该去好好找份工作的,可他不愿意,所以他就一直处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中,其实等他进疗养所到最后去世,他又历经了一段就是平稳又规律的时光,最后就是我们知道他在散步的时候心肌梗死去世了。
如果我们做个总结,就是说在他身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而这个情况与他的作品主题和他的整个创作内容又有非常的相关性。之所以很多人不喜欢他的作品,或者不能理解他的作品,其实是因为在小说中什么也没有发生,而小说本来就是一个与事件情节有关的文体,所以就是说这个“什么也没有发生”作为一种新的叙事主题,恰恰是现代小说的一个开端,那这是我对他的生平的一个简短介绍吧。
对谈现场
卢盛舟:非常赞同苏老师的看法。熟悉一部文学作品,不能光从审美的角度,而要把文学作品放置到社会、文化、历史的语境中。
责任编辑:
网址:对谈|背对深渊的瓦尔泽与面向深渊的卡夫卡 https://mxgxt.com/news/view/3338
相关内容
历史|卡夫卡百年祭,亲历者述说真实的卡夫卡金·卡戴珊回应霉霉新歌 称对方应该向前看
以琴对话,让艺术与生活融合共生!与中外青年扬琴家面对面在即墨古城精彩上演
朱熹、钱穆等带你读《论语》:国人必读必背的26章 | 深度阅读(1)
格非对谈毛尖实录:写小说的人,把光照到暗面
托尔斯泰:向死而在的意义就是,幸福在自己心中丨景凯旋读经典⑫
托尔斯泰:向死而在的意义就是,幸福在自己心中丨景凯旋读经典
新一代指挥翘楚李昊冉执棒深交,奏响“新时代交响序曲”
马尔克斯逝世十周年 | 马孔多在下雨
为什么我们完美的伴侣到头来伤我们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