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亲爱的袁隆平爷爷,感谢您
◆ 后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 :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 我的个天 | 克拉拉与太阳 | 成为 | 小花旦 | ……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感觉这个周末暗淡无光了,因为袁隆平爷爷走了。
作为20多岁的年轻人,我们从小就是听着袁爷爷的故事长大的。
从课本上学习到他卓越的科技成就,从新闻上看到他躬耕稻田做研究的身影,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口中听到他坚韧不拔的励志事迹。
他很少接受采访,偶尔有记者捉到他,他那黝黑的脸庞上就挂起羞赧的笑容,讲话一口乡音,一点顶尖科学家的架子都没有。
因此,尽管很少人见过他,但大家都觉得和袁爷爷很亲,而且是那种见了面能冲上去抱一抱、得到一个摸头杀的亲近感。
在这个喧嚣浮躁、圈层分化的社会环境中,他是唯一的、真正的国民级偶像,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念的科技之星、民族之光。
而今天,这颗星星陨落了,小蜗突然觉得,我们共同仰望的星空暗淡了很多,我们精神里的共同联结似乎也坍塌了一个角落。
这让人感觉无限难过,是的,虽然没有真的见过面,但他的离去让很多人都感到揪心的疼痛,忍不住落下眼泪。
想想他曾经描述过的那个梦,那是多么可爱、浪漫、伟大的科学家之梦啊: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袁隆平院士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一颗稻米里,数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最质朴的初心:让亿万中国人有饭吃,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样的国士,得到全民的敬仰与怀念,真的再正常不过了。
而且,袁隆平爷爷,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国水稻科学家,不仅注目国内、关心民生,还要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竞争赛跑,捍卫中国水稻名称和荣誉。
这一段是很多小伙伴不了解的,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走进他们,看看他们这一路的失落与抗争:
1
在20世纪初,曾有国外学者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这个观念在当时的学术界占了主流。
但随着河姆渡遗址古水稻被发现,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证明水稻起源于中国。
到了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和纽约大学通过对水稻进行DNA分析,最终确认水稻最早起源于中国。
尽管是水稻起源国,中国还是错失了水稻的命名权。
1928年,日本农学家加藤茂苞在国际上提出,分别把籼稻和粳稻命名为印度型稻和日本型稻,并于1930年在国际上正式发表了这两个学名。
中国既是水稻的原产地,又兼有籼稻和粳稻两个水稻亚种,却被无视了。
中国学者丁颖曾提出把印度型稻和日本型稻更名为籼稻和粳稻,但按照国际惯例,已定的学名很难更改。
所以印度型稻和日本型稻这两个学名在国际上一直通用至今。
2
虽然在命名上没能占得先机,但中国水稻研究却屡创佳绩。
袁隆平院士于1973年培育出高产的“三系”籼型杂交水稻,经过多年努力后,又于1995年培育出更为高产的两系法杂交水稻。
而他近年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量更是高达上千公斤,大大缓解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粮食短缺的问题。
广东农学家陈日胜培育的海水稻“海稻86”,可以耐受含盐量1%的盐碱环境,适合栽种于临海滩涂,有效利用了耕地资源。
2014年,袁隆平院士参与了海水稻的研究,并主持了青岛的海水稻研究工程,把海水稻的亩产量从150公斤提高到600多公斤。
为了解决现代农田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袁隆平院士又于2017年运用现代基因技术,发明了水稻亲本去镉技术。
镉是我国农田含量最高的重金属污染物,食用富集镉的大米会引发镉中毒,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日本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痛痛病”,就是食用镉污染大米引起的,患者全身神经痛、骨痛,骨骼萎缩变形,极容易骨折,使患者痛苦万分。
而新培育出来的去镉水稻不会吸收土壤中的镉元素,让水稻“出淤泥而不染”,保证了粮食安全。
3
除了培育新稻种,中国在水稻基因方面的研究也后来居上,渐渐超过了日本。
1998年,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正式启动,参与国家包括中国、日本、美国、法国、韩国、印度等,这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后又一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此时日本在技术、设备方面都占优势,因此作为主力负责了6条染色体的测序,而中国科学家仅仅负责1条染色体的测序。
中国科学家当然不满足于此。
2000年4月,华大基因正式启动了水稻(籼稻)基因组计划,测序的样本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父本,希望通过测序找出水稻产量相关基因。
而日本科学家早在1991年就已经启动了水稻(粳稻)基因组项目,测序样本是日本人喜欢的粳稻品种“日本晴”,这个品种适合用来做寿司,又称“寿司米”。
日本人已经先行一步,有资金有技术,而当时的华大基因一穷二白。
外有日本竞争,内有资金困境,可谓是举步维艰,但华大水稻基因项目组成员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要在水稻研究上拔得先筹。
在极端艰苦、紧张的条件下,华大基因终于赶在日本之前,完成了水稻(籼稻)基因组框架图的绘制。
4
在极端艰苦、紧张的条件下,华大基因终于赶在日本之前,完成了水稻(籼稻)基因组框架图的绘制。
2002年4月,《科学》(Science)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这项工作,当期杂志的封面图是中国云南的哈尼梯田,山地上层层叠叠的稻田极具民族特色。
《科学》杂志封面的哈尼梯田
2016年9月22日于深圳市大鹏区正式运营的国家基因库便是源自相同的创意,其外观特意设计成梯田的造型,将基因库功能、历史文化与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设计成梯田造型的国家基因库
5
水稻基因组研究被中国拔得头筹后,日本学者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饭要煮熟》(Rice Must be Perfectly Cooked)的评论文章。
声称华大基因发表的水稻基因组框架图还欠完善,如果把水稻基因组框架图比作一锅饭,那它就是一锅没有煮熟的夹生饭。
面对日本学者的质疑,华大基因用实际行动进行了回应。
2005年,华大基因把绘制完善的水稻基因组精细图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PLOS Biology杂志。
在封面图上,一个穿红衣的孩子抱着一大锅煮熟的米饭,暗喻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已经足够完美,生米已经煮成熟饭。
6
2011年9月,华大基因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启动“全球3 000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重测序计划”,对3 000多株亚洲稻进行了重测序,这是全球最大的动植物重测序项目之一,能为水稻基因组学研究和育种提供重要的资源。
经过数年努力,研究人员终于完成了主要的测序工作,当他们把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向《自然》杂志投稿时,在文中用了“籼”(Xian)和“粳”(Geng)的名字,而没有采用日本的命名法。
但杂志社审稿人认为这并非传统命名方法,建议把这两个汉字去掉。
研究人员坚持用中文命名,他们跟审稿人讲述中国历史,讲述中国古代文献里关于籼稻和粳稻的记载,讲述丁颖先生的论文。
水稻不仅在中国有悠久历史,测序结果也显示很多水稻品种起源于中国,所以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和生物学客观事实,把“籼”“粳”这两个汉字印在文章上,以纠正日本人当年的错误。
最终,这篇含有两个汉字的论文于2018年4月成功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该论文中的两个汉字
7
从20世纪30年代起,丁颖等科学家就希望把水稻的两个亚种命名为籼稻和粳稻,但一直没能改过来,如今这两个汉字终于刊登在《自然》杂志上。
这不仅意味着《自然》杂志的研究论文中首次出现了汉字,更意味着当年“印度型稻”和“日本型稻”的命名得到了纠正,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碗再常见不过的白米饭,背后是中国人上万年的水稻种植史和中国科学家数十年的努力。
你在捧起这碗米饭的时候,是否感受到了蕴藏其中的历史和智慧呢?
- END -
网址:国士无双,亲爱的袁隆平爷爷,感谢您 https://mxgxt.com/news/view/327357
相关内容
致敬袁隆平爷爷作文范文300字(精选42篇)胡歌:国庆晚会上深情演绎,讲述到袁隆平的时候亲切称其为爷爷
追星当追袁隆平 袁隆平爷爷像圣人,学不了,敬而远之吧
袁隆平院士的优秀作文范文500字(精选37篇)
一位中学生的心声:袁隆平爷爷对吾辈青年之启示
袁隆平孙女上幼儿园,老师问:爷爷是干什么的?孙女的回答笑翻了
致敬伟大的袁爷爷
鲁豫采访袁隆平:“您知道巩俐吗?”袁老说:不知道
袁隆平爷爷离世后续,数位艺人丑态百出,意外掀开娱乐圈遮羞布本
致敬时代楷模袁隆平院士作文800字(精选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