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伟东
1978年2月,施伟东出生于吉林公主岭 [8-9]。
2002年5月,在东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施伟东决定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9]。
2003年9月—2007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无机化学专业学习,师从张洪杰院士,毕业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3]。
2008年3月—2009年6月,获得英国皇家学会国际人才引进计划资助,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0年7月—2011年5月,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科隆大学(Universität zu Köln)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1年5月—2023年7月,在江苏大学工作,历任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副院长、院长。
2013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4年,获得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5月,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0月,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14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基础性研究课题资助 [11]。
2015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7年,担任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20]。
2018年,入选2017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13] [15]。
202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2]。
2023年8月,被任命为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4]。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施伟东在低维功能纳米材料合成与性能研究领域,特别是在低维碲化物热电纳米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次制备出单晶碲化锑纳米带,这是世界上首例单晶碲化物纳米带;首次设计并开发出了一条制备大规模高纯碲化锑规则六边形纳米片易控的反应路线,同时将获得的纳米片构建在自行设计的热电器件上制成超薄薄膜后,展示出了较高的Seebeck系数,约为其体相材料的1.6倍,是中国国内首例通过此种先进测试技术检测并改善热电性能的研究 [9]。
施伟东首次在真空条件下,利用气—固(V-S)机制实现了金属基片上钽基碲化物纳米线矩阵的可控生长,加速了纳米热电材料在功能器件方面的实际应用进程 [9]。
施伟东首次通过锂离子化学插层法将碲化锑纳米片剥离成为接近量子尺寸(10纳米)厚的规则近单层薄片,并首次在该尺度下探索薄片热电性能突变的临界阈值,为设计与开发高性能热电转换材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合适的研究体系 [9]。
施伟东选取“清洁能源与环境保护”为研究内容,将能源与环境研究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围绕新能源的“设计—获取—研究—应用”这一主线开展系统深入的工作 [9]。
学术论著
根据2024年3月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站数据,施伟东先后主编《能源化工前沿》等专著。在《化学会评论(Chemical Society Reviews)》《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美国化学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会刊(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AIChE)》《化学工程科学(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等化学化工领域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2]。代表论文如下:
Yuanyong Huang, Yaping Jian, Longhua Li, Di Li, Zhenyuan Fang, Weixuan Dong, Yahui Lu, Bifu Luo, Ruijie Chen, Yingchen Yang, Min Chen, Weidong Shi*. A NIR‐Responsive Phytic Acid Nickel Biomimetic Complex Anchored on Carbon Nitride for Highly Efficient Solar Hydrogen Production [J]. 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5245 –5249.
Bifu Luo, Yan‐Zhai Wang, Di Li, Hongqiang Shen, Li‐Xia Xu, Zhen Fang, Zhenglong Xia, Jianlin Ren, Weidong Shi*, Yang‐Chun Yong*. A Periplasmic Photosensitized Biohybrid System for Solar Hydrogen Production [J]. Adv. Energy Mater. 2021, 2100256.
Yang-Yang Yu, Yan-Zhai Wang, Zhen Fang, Yu-Tong Shi, Qian-Wen Cheng, Yu-Xuan Chen, Weidong Shi*, Yang-Chun Yong*. Single cell electron collectors for highly efficient wiring-up electronic abiotic/biotic interfaces [J]. Nat. Commun. 2020, 11,4087.
Qingjun Yang, Qishun Wang, Yan Long, Fan Wang, Lanlan Wu, Jing Pan, Jie Han, Yong Lei, Weidong Shi*, Shuyan Song*. In Situ Formation of Co9S8 Quantum Dots in MOF‐Derived Ternary Metal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Nanoarrays for High‐Performance Hybrid Supercapacitors [J]. Adv. Energy Mater. 2020, 10, 1903193.
Zhenyuan Fang, Yajie Bai, Longhua Li, Di Li, Yuanyong Huang, Ruijie Chen, Weiqiang Fan, Weidong Shi*. In situ constructing intramolecular ternary homojunction of carbon nitride for efficient photoinduced molecular oxygen activation and hydrogen evolution [J]. Nano Energy 2020, 75, 104865.
Zhengyuan Zhang, Jinhui Hao, Yahui Lu, Yuqi Xu, Longhua Li, Weidong Shi*. Ink‐Assisted Synthetic Strategy for Stable and Advanced Composite Electrocatalysts with Single Fe Sites [J]. Small 2020, 16, 2006113.
Lei Xing*, Yuanxiang Xu, Željko Penga, Qian Xu, Huaneng Su, Weidong Shi*, Frano Barbir. A novel flow field with controllable pressure gradient to enhance mass transport and water removal of PEM fuel cells [J]. AIChE J. 2020;66: e16957.
Biyi Chen, Baoxin Ge, Shimeng Fu, Qi Li, Xue Chen, Longhua Li, Jian Wang, Zhidong Yang, Jinrui Ding, Weiqiang Fan, Baodong Mao, Weidong Shi*. Ex-situ flame co-doping of tin and tungsten ions in TiO2 nanorod arrays for synergistic promotion of solar water splitting [J]. Chem. Eng. Sci. 2020, 226: 115843.
Jin-Rui Ding, Sang-Hyeok Yoon, Weidong Shi*, Kyo-Seon Kim*. Nanowire-based branched nanotrees prepared by flame vapor deposition system incorporated with double wire feeders [J], AIChE J. 2019, 65(4): 1138-1143.
Weidong Shi, Jian Wang, Siming You, Wei-Cheng Ya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article focusing dynamics of DNA-laden fluids in a microtube [J], Chem. Eng. Sci., 2019, 209: 115213.
Jixiang Wang, Jiangdong Dai, Yeqing Xu, Xiaohui Dai, Yunlei Zhang, Weidong Shi*, Börje Sellergren, Guoqing Pan*. Molecularly Imprinted Fluorescent Test Strip for Direct, Rapid, and Visual Dopamine Detection in Tiny Amount of Biofluid [J], Small, 2019, 15(1): 1803913.
Lei Xing*, Yan Wang, Prodip K. Das, Keith Scott, Weidong Shi*. Homogenization of current density of PEM fuel cells by in-plane graded distributions of platinum loading and GDL porosity [J]. Chem. Eng. Sci. 2018, 192:699-713.
Lei Xing*, Weidong Shi*, Prodip K. Das, Keith Scott, In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platinum and ionomer in the porous cathode to maximize the performance of a PEM fuel cell [J], AIChE J. 2017, 63(11): 4895-4910. [2]
承担项目
根据2024年3月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站数据,施伟东先后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项目、中德科学中心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1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2]。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担任角色
Bi2Te3/Sb2Te3核壳量子点的水相可控合成及其热电性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主持
一维热电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物理性能
英国皇家学会
主持
Bi2Te3/Sb2Te3核壳量子点的绿色可控合成及其热电性能
江苏大学
主持
量子尺寸金属碲化物纳米材料的液相法制备与热电性能
德国洪堡基金会
主持
参考资料来源: [14]
知识产权
根据2024年3月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站数据,施伟东先后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2]。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22年9月,施伟东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12]。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2007年
——
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9]
2013年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13年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优秀奖
2018年
无机纳米材料宏量制备及其在环境保护领域应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6]
——
——
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才培养
培养方法
施伟东关注对学生的培养,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把学生当作朋友看待。硕士研究生刚入学时的思想工作,是他特别关注的重点。江苏大学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三本院校,他们在入学后,常常会表现出科研自信心不足、人生方向感不强以及不良学习习惯等问题,严重制约他们对待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成果产出。施伟东认为,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引导工作,反复交流,直至将这些问题消除,只有思想上通了,才有可能获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9]。
团队建设
2011年,施伟东依托于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学科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组建新能源纳米材料化工团队,2016年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批准为省双创团队,建设“新能源纳米材料化工创新团队”。通过制定目标、配置人员、协同联动和培育共享文化等措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形成了“研究生团队—导师团队—党小组团队”共同联动的团队研究生培养模式,将课题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柔性结合,全方位提升研究生科研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保障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 [1]。
荣誉表彰
施伟东正是科学研究中的良师,孜孜不倦地传道授业 [9]。(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员会评)
施伟东拥有高实力海外求学背景,他放弃海外的工作条件,回国从事纳米材料科学研究,成为镇江市科技创新领域杰出贡献者 [21]。(《华人时刊》评)
网址:施伟东 https://mxgxt.com/news/view/325746
相关内容
于伟东到互市贸易区调研指导工作刘亦菲这是在东施效颦吗?
东施效颦,朱一龙 小公爷齐衡 朱一龙
翔鹭钨业(002842.SZ)股东陈伟东等减持546万股 减持计划完成
港艺人杜德伟父亲病逝屏东 杜德伟全程陪伴——中新网
朴施厚
日本掀扫黑风暴 东京都正式实施暴力团排除条例
成都茶馆“东方夜谭” 李伯清摆平刘仪伟
舞王杜德伟惊曝“新欢” 与新东家一齐嗨翻
《东方夜谭》停播改版 刘仪伟不回应下岗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