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铁红:舞蹈不止,“奔腾”不息 舞出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4-09-02 07:27

姜铁红年轻时领舞《奔腾》。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供图

姜铁红和学生一起演绎舞蹈《奔腾》。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供图

“为什么这个穿着Polo衫、皮鞋,挺着点肚子的中年男人跟旁边的年轻人跳起来不太一样?”“铁汉柔情这个词,有了生动的画面感”“身材可以随着年龄走形,但骨子里的艺术细胞却历久弥新”“刻在骨子里的奔腾”……今年5月,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和学生一起演绎舞蹈《奔腾》的视频在网络走红,这位穿着Polo衫、西裤、皮鞋跳舞的院长给网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姜铁红4岁时跟随在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工作的父亲到了内蒙古,自此这个朝鲜族男孩便开始融入内蒙古人民的生活中,这一融入便是17年。

姜铁红将自己生活的歌舞团大院比作一个神奇的“花房”,唱歌、跳舞、乐器演奏等艺术形式都在这里蓬勃生长。小时候,还在上幼儿园的姜铁红常和大院的小伙伴一起围坐在舞蹈排练厅,看着大人们站在舞台上排练舞剧,从《沂蒙颂》跳到《红色娘子军》,再从芭蕾舞跳到鄂尔多斯舞……孩子们窝在台下,目不转睛地盯着大人们的一举一动。“反面人物怎么表演更阴险?正面角色怎么把坏蛋识破?人民群众该是什么样的形象?”姜铁红在父辈的演绎中寻找着答案。

除了看表演,亲自上场表演是姜铁红和小伙伴们的童年游戏。看完排练,十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模仿父辈们演绎的人物形象。“你的父亲演正面角色,那你就演正面角色;你的父亲是反面角色,那你也演反面角色。”姜铁红回忆。十几个小朋友有模有样地扮起父辈饰演的角色,嬉笑打闹间就跳出一场“舞剧”。在姜铁红看来,这或许就是他的舞蹈启蒙课。

小学毕业后,父亲希望姜铁红继续从事舞蹈事业,便带他去内蒙古艺术学校参加考试。第一次考试时,姜铁红的脚被开水烫伤了,直到补考他才等到一个机会上场。“当时准备的是舞蹈《鸿雁》,中间还忘了一个动作,被父亲拍了一巴掌才想起来。”就这样,12岁的姜铁红跌跌撞撞地正式开始了舞蹈学习。在此之前,以保家卫国为理想的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和舞蹈结缘。

不过,姜铁红的舞蹈“成长记”和他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尽管从小有着良好的氛围滋养,姜铁红依旧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天生的舞者。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他都带着一种排斥的态度在学习舞蹈。“当时就在想为什么让我去学舞蹈,就是我父亲没有得到的,想让我去得到。”

这样的“别扭”没有持续太久。彼时,姜铁红观看了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那是他第一次看到和大院排练厅相比更大的舞台。看着优秀的舞蹈家在音乐中起舞,他被深深吸引。这时的姜铁红也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加之父亲时常和他分享自己学习舞蹈时的经历,姜铁红愈发将跳舞放在心上。

中专三年级,姜铁红接触到舞蹈《再见吧妈妈》,他开始意识到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每一个动作背后都包含精神层面的寓意”。舞蹈创作背景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一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想到了当年离家时与母亲告别的场景。这支舞蹈给姜铁红的内心带来冲击:“作为一个中国青年,要立志保卫自己的国家,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舞蹈表达出这一情感。”这时的姜铁红发现,表达爱国的方式不只有参军入伍,通过舞蹈也可以表达对国家、民族的热爱。至此,他对舞蹈的情感发生质变,从最初的不理解、排斥,转变为热爱。

更为系统的舞蹈学习,是在1989年姜铁红考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原中央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后开始的,彼时的姜铁红21岁。

不同于最初只跳蒙古族舞蹈,进入大学后,姜铁红陆续学习了汉族、朝鲜族、傣族、佤族、苗族等不同民族的舞蹈。在不同舞蹈的学习中,姜铁红发现“自己的身体被不断开发”。他对自己身体的表现力有了更好的掌控,能够极大地调动能动性。几乎在同一时期,他意识到,一个好的舞者、好的演员要做到学什么像什么。“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性格,那如何在舞蹈中表达一个民族人民的性格?”带着心中的疑惑,姜铁红开始到各地采风。

为了学习傣族舞,姜铁红跟随老师深入调研。他们和傣族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谈天说地、吃饭唱歌。互动的过程中,姜铁红发现当地人说话气息的转变、动作神态的起伏,正是自己要学习的“味道”,只有掌握了这种“味道”才能跳好一支傣族舞。

24岁大学毕业后,姜铁红留校任教。30年来,姜铁红接触到的学生出生于不同的时代,成长于不同的家庭。“现在的学生和我们那个年代有很大不同,他们对自身身体机能的开发更优秀,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广泛,今天的舞蹈训练也更加科学,重视保留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姜铁红说。

相比培养动作一致的“机器人舞者”,姜铁红更希望每个学生有独特的生命力,通过舞姿演绎自己的舞蹈,舞出文化内核。这样的教学理念来自姜铁红的恩师,也是舞蹈《奔腾》的创作者马跃。“我当学生的时候,马跃老师就说不要用大量的时间去改学生的毛病,要学会挖掘学生的优点、发现学生的强项,这样他的欠缺自然就掩盖住了。”

姜铁红正是这一理念的受益者。彼时他是舞蹈《奔腾》的第五代领舞,排练过程中,马跃抓住姜铁红动作奔放、模仿能力强的优点,鼓励他琢磨动作、体会情感,通过身体语言无限放大心理动态,给他留下了很多发挥空间。相比单纯的舞姿,姜铁红知道,舞者更重要的是舞出民族的精神气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跃教给姜铁红的“课堂要义”远不止这些。马跃不止一次提到,“要了解民族的历史,了解民族的心态”,姜铁红一直记在心里。课堂上,姜铁红一定要站在镜子前亲自跳舞给学生看,教动作、教形体、教语言,让学生听音乐的节奏、抓情绪的感受;课堂外,他带学生到不同的地方采风,走进舞蹈发生的真实场景,了解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不同民族人民的风格特点。“比如《奔腾》这支舞蹈讲述的不仅是奔腾的骏马,更讲述了马背上人的故事,用舞蹈表达蒙古族人民的精神气质,讲述大草原的悠久历史。”姜铁红说。

在姜铁红看来,不同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是不同舞蹈的“核”,只有找到了“核”,才能更好地演绎、表达一支舞蹈。

现在的姜铁红一周最少6节课,学生从大一排到研三,一年大概要上几百节课。行政事务再繁忙,他也不忍心耽误学生的课程。为了给学生做好示范,他至今保留着练功、跳舞的习惯。现在姜铁红的学生中,已经有人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在舞蹈教学的路上继续前行,传承着“用舞蹈传承文化,用舞蹈传递精神气质”的理念。

走红网络后,姜铁红的社交平台账号一夜间有了16万粉丝。他经常发布自己跳舞的视频,内蒙古大草原的蒙古包前,西藏布达拉宫脚下,积雪的学校后花园里……到处都是他的舞台。他希望通过舞蹈,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舞蹈《奔腾》是马跃给中央民族大学1983级学生编排的舞蹈作品。如今,距离姜铁红第一次跳起这支舞蹈已过去30余年。今年6月,中央民族大学2024年毕业典礼上,穿着标志性Polo衫、西裤、皮鞋的姜铁红再跳《奔腾》,他希望以这支寓意“奔腾向前的舞蹈”祝福毕业生,愿他们“笑傲江湖,勇闯天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程思 实习生 喻露加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

网址:姜铁红:舞蹈不止,“奔腾”不息 舞出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https://mxgxt.com/news/view/32196

相关内容

黔南师院《笙·生不息》:演绎苗族风情 铸牢民族共同体
刘云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乐是最好的载体
青年舞者胡阳首次执导舞蹈诗剧致敬传统文化 《九歌》舞出瑰丽的东方神话
近千天上演500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出中华文化精气神
弘扬优秀民族民间艺术 促进非遗传承和创新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年轻力量(侨界关注)
展中华民族舞蹈•赴中马友谊之约 2024年中马建交64周年两国文化艺术交流会
《中华文化传承十二讲》出版
苏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汇举办
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上海高校美育公开课走进上海民族乐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