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眼光、天才和使命感
编者按
一位顶尖物理学家的科学眼光是怎样的?是“自由“的飞鸟与青蛙。那是一种俯视、孤持,战略洞察的能力;又是能够高明地解决具体技术性问题的本领。而这种眼光贯穿了杨振宁的百年科学之路。
从中国到中国,从清华园到清华园,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圆圈”被杨振宁先生总结为,“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这不是建一所机构或是办一个特色的班级所能概括,它是一种时代潮流,关于打破坚冰与重构信任,关于人的自信与决心,关于种子与未来。而家与国是这种使命感的底色。
1月24日由知识分子和赛先生主办的杨振宁传记纪录片的首映式上,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凝聚态物理学家朱邦芬院士凭借其过去二十多年与杨振宁先生共事的经历,以其个人的视角,讲述了这位大师、同事、朋友如何成为今天的自己。本文原发于知识分子,墨子沙龙获授权转发,以飨读者。
杨先生在世界物理年(2005年,爱因斯坦物理奇迹年100周年)写了“爱因斯坦:机遇与眼光”一文。今天借《杨振宁:科学百年之路》纪录片首映式之际,我想谈谈对杨先生的一些特质的认识,杨振宁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杨振宁,是与他的眼光、天才、以及他的使命感离不开的。
一
20世纪前30年是物理学发展的黄金时代。所谓黄金时代,对物理学研究者来说,就是一个遍地黄金的时代,有大把的机会发现新奇物理效应,甚至可能像牛顿那样,演示世界体系的框架。杨振宁说:“19世纪末,物理学发现了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不能理解的现象,比如放射性。物理学一度曾被困扰。经过30年的努力,物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三大革命——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打开了物理学的大门。” 在物理学的黄金时代,爱因斯坦对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爱因斯坦遇到了可以修正牛顿所建的世界体系的框架的机会。这样的机遇当然对同时代的所有科学家开放,然而能否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眼光!眼光不仅包括概况问题、提出问题、认识课题的重要性,还包括“自由的眼光“(用杨先生的话,同时近观和远看同一课题)。既是飞鸟,俯视、孤持,有战略洞察力;又是青蛙,能够高明地解决具体的技术性问题。
杨振宁研究生涯开始于物理学的白银时代。虽然他没有赶上牛顿、爱因斯坦的机遇,但用他的话,白银时代“物理学的大发展打开了很多新的方向,只要找准方向坚持下去,就会有好结果。他的“孤持、隔离、自由眼光”导致了“杨-米尔斯非阿贝尔规范场论“!早在芝加哥大学读研究生时,他想把电磁学的规范不变性加以推广,想用一个统一的模型描述层出不穷的奇异粒子,然而周围没有人感兴趣;1954年,尽管知道自己的模型无法解释质量的起源,然而出于对美的欣赏,他坚持发表他和米尔斯的论文,除了Pauli,当时没有其他人感兴趣;“杨-米尔斯非阿贝尔规范场论“为宇宙中基本作用力和自然规律提供了解释”(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颁发鲍尔奖给杨振宁的文告,1994年),大自然的一切相互作用力被归结为“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这条基本原理,某种意义上可以讲,这是一个仅次于牛顿、爱因斯坦的诠释大自然的基本框架,似乎可以类比于黄金时代的大成果。正是杨振宁的眼光创造了机遇!
二
黄昆先生是杨振宁的老同学、挚友。黄昆是莫特的博士,玻恩的博士后与合作者,他的同学中有多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也熟悉多位固体物理领域的诺奖获得者。我在中科院半导体所与黄昆先生在一个办公室15年。闲聊时,黄昆并不认为这些诺奖获得者都是天才,然而他认为,杨振宁是天才,并衷心佩服。
杨振宁的天才表现在:
(1)巨大的创造性。除了他最重要的三项研究成就:杨-米尔斯非阿贝尔规范场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杨-巴克斯特方程,杨振宁在基本粒子、场论、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4个物理学分支领域共有13项重要的贡献;不仅在物理学领域,他在数学、科学技术史领域也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不仅在自然科学研究,他在文学、艺术、教育、考古等其他人文社科领域也有独特的见解。
(2)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同事弗里曼 • 戴森在《飞鸟与青蛙》的序言中写道,杨振宁具有三个很突出的、同时也是罕见的集齐于一身的特点。第一,极其高超的数学能力,使他能够解决技术性问题 ;第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使他能提出重要的问题 ;第三,一种团队精神,使他在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发挥主要作用。对于他的领导力、亲和力和团队精神,我深有感受。套用黄昆的话,杨振宁是一位“最正常的天才“。
(3)在我个人多年与杨先生的接触中,体会到:他既有大物理学家的远见和洞察力,又有杰出的数学感觉和功力;他具有罕见的、超常的记忆力;他具有数学公式一般简洁、优美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他具有神奇的直觉,帮助他做出几乎总是正确的选择。
三
杨振宁“在颁发诺贝尔奖贺宴上的讲话“中说,”我既为我的中国根源和背景感到骄傲,也为我献身于现代科学而感到满意,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起源于西方的一部分——对于它,我将继续奉献我的努力“。杨振宁在”杨振宁文集“的扉页上题词为”假如今天曾先生问我,你觉得你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无论是他1971年率先到大陆的破冰之旅,还是2003全职回到清华任教;无论是他与至交邓稼先的”千里共同途“,还是他半个多世纪以来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个人毁誉,为中国的事呕心沥血;百年杨振宁的心和根始终在中国,他对中国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始终怀着强烈的使命感。
我在“回归后杨振宁先生所做的五项贡献“一文中简要记述了杨振宁回到祖国定居后所做的贡献,今天我只是简单地说一说,他最近提出清华物理”攀登计划“,在探索中国杰出人才成长上所做的事。
杨先生回归后,把培育中国杰出人才,特别是世界一流物理人才,作为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一项使命。为此他做了大量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全局性的工作,包括对杰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指导。从1997年成立的基础科学班到2009年创立的清华学堂叶企孙物理班,再到2023年启动的清华物理“攀登计划“,无不浸透杨先生的教育理念和心血,如同时强化学生的数学与物理基础,让学生在研究中掌握“渗透式”学习方式,不拘一格地培育人才,等等。
在杨先生指导下,清华的基础科学班、清华学堂物理班努力建设一个杰出人才容易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取得明显进步,出了一批杰出的物理学家和高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例如进入新世纪以来已有23位物理系毕业同学获得美国的斯隆奖获得者。尽管如此,杨先生还是不太满意, 2018年7月14日,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庆典活动暨拔尖人才培养论坛”上,杨先生指出:“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创建一流科学家不太成功”,他问道:“是不是有这个现象?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到底重要不重要,值不值得去研究?” 他心目中的一流科学家是指能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师。2022年1月,刚过完百岁华诞的杨振宁向中央领导递交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中国今天到了这个程度,特别需要拔尖的人才,而中国的物理学人才是非常少的,培养人才机制也不够完善。杨先生建议国家在坚持和发扬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对于人数极少的特别优秀的学生,规矩放松一些,不要限制得太死,以利于这些有才干的人尽早发挥才智。
在杨先生指导下,最近我们正在探讨培育一流科学家所需解决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包括(一)降低急功近利大环境的干扰;(二)降低传统文化和教育中对个人原创力的抑制;(三)解决缺少世界级的科学大师的困难;(四)如何面对国际交流障碍;(五)面向未来的中学和大学物理教学的改革,特别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更重思维能力而不是重知识。我们讨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可能的改革,准备在继承数理基科班和清华学堂物理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培育一流杰出科学家的工作推向前进。
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反映了现代科学在中国播种、生根、发芽和发展的过程,反映了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艰难历程。
衷心祝愿杨振宁先生健康地迈向人生下一个阶段——“茶寿“!
墨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其思想和成就是我国早期科学萌芽的体现。墨子沙龙的建立,旨在传承、发扬科学传统,倡导、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建设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
墨子沙龙面向热爱科学、有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普通公众,通过面对面的公众活动和多样化的新媒体平台,希望让大家了解到当下全球最尖端的科学进展、最先进的科学思想,探寻科学之秘,感受科学之美。
墨子沙龙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及浦东新区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主办,受到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基金会、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等支持。
网址:杨振宁:眼光、天才和使命感 https://mxgxt.com/news/view/320320
相关内容
《天才杨振宁:创造力与平衡感》立体呈现传主百年丰富人生杨振宁去世
伟大、率真与误解:他们眼中的杨振宁
也谈李政道和杨振宁之争
象牙塔之外的杨振宁
杨振宁一家的混乱关系 翁帆父亲与杨振宁18 岁孙女喜结连理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
杨振宁和李政道分道扬镳,杨振宁评价:政道和我的差距在这点上
杨振宁称与翁帆有代沟
象牙塔之外的杨振宁—新闻—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