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和印度人人际沟通模式区别

发布时间:2024-12-19 08:16

中国人和印度人人际沟通模式区别

零点咨询集团董事长、东方卫视《头脑风暴》主持人  袁  岳

来源:公益中国网  发布时间:2009-6-2

袁岳担纲中印论坛第二天的主持人并作了主题演讲

    袁岳:谢谢,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这个阶段的研讨会。我在这个阶段是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基于我们的实际调查的一个这样一个研究的结果,就是中国人和印度人的人际沟通模式的区别。其实我想中印两国之间有很多的历史交往渊源,然后也有很多作为古老的民族之间互相欣赏和认可的方面。在另外一方面,中国和印度大家都知道某些方面来说很不一样,但是到底怎么样不一样?我觉得我们两国人民互相认识是比较模糊的。我在2004年第一次去印度的时候,帮中国的企业研究印度的市场,我们在去地方之前,我们就收集很多关于印度的信息,包括2004年以前出版的书籍、网站上的内容,那个时候我们给我们客户就做了一个叫做关于印度的三百个问题。然后后面都有标准答案,等到我们回来之后我们基本认识这三百个从中国找到信息答案80%是不准确的。就是说现在印度至少我们看到能接触到的跟这些东西之间有很大关系,当然另外一个方面印度本身是一个非常多样化的国家,可能我们只是从某些地方看到,和另外写这个书和做这些资料在另外一个地方看到的,这两个东西不能推断出一个总体,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做这个研究,给一些新的角度,就是说我们完全是现在这个研究,我们看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因为我们为了了解这样的过程,这两个国家我们都进行了研究,所以不同地方我们都进行了研究,使得有足够的覆盖面来说明我们这样的问题。两国我们分别进行了四千位民众的研究。下面我想中间来跟大家分享,第一是两国之间的人沟通模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二个就是中国人和印度人沟通起来为什么有困难?当然中印两国人民互相理解的时候是存在某些困难,甚至我们可以说我感受到一种就是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中国人的印度人,和从来没有接触过印度人的中国人来说,互相是不屑的。这种感受在普通接触的时候我们都是能够感觉到,为什么会导致有这样的区别?首先我们来看看两国人民沟通模式的近似点和差异点。

    其实这个我觉得很重要帮助我们理解,中印人民他们在个人行为和发展和社会信息的时候,这个模式有什么特点。首先我们给大家一个基本的印象,就是说如果我们作为一个综合的沟通指数,它是一个指标体系,通过这个指标体系我们来看人们交往的时候,他的这种总水平怎样?所以这个体系实际上有四大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我们说沟通的意愿,就是想不想跟人家交往和发展社会关系。第二个就是沟通时候的能力,就是你有沟通的意愿和能力了,但是你的能力怎么样,包括怎么跟人说话,怎么在公共场合说话,怎么在陌生人场合说话。第三个就是你有没有沟通的实践,就是你有这个能力了有没有去练。第四个就是你练了但是练了以后程度怎么样?我们从这四个方面来看中国和印度两国人民的区别。

    我们用这两个指数来看,印度总的分比我们中国人高一些,然后如果我们再把所有的交往分成若干段,分成七段,由一段到七段,现在我们看这个差异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在这里得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相对比较地层的中国人跟印度人相比较会比较高一些,顶层中国人也是比较强,印度人特别强是中间阶级。我们这里层次高低跟他们是基本一致的,越是段数低的是低层的阶级,这边是高层阶级,印度人比较强项是类似于中产阶级,这种交往相对比较强。

    然后如果我们再看一下它的具体的强项的分布,我们也可以看到两国的区别。我们大家看交往意愿这个角度来说,印度人跟其他人的交往能力综合来说比中国人要会强一些,事实上这个我们知道中国人虽然非常讲究关系,但是中国人其实在普通的这个社会场合,纯粹作为一个个人的时候,他主动认识陌生人意愿其实不强的,跟我们自古以来认为中国人善于搞关系,中国人最强的是把私人关系和熟悉人关系搞强这个是强的。这个系统的调查也显示出这个地方,但是不代表中国人不采取行动,中国人采取行动又是特别广泛的,其实印度人行动是把总性习惯的制约,所以在交往的时候有的群体不能交往别的群体里,而中国人的交往他往上有攀附的行为,往下有联动的行为,左右又联系的性翁,印度人是一个团状的关系,中国人是各一个长方交往关系。当然从最后的交往效果来说,印度人的总体效果比中国人高,这个是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说看到这样的差别。

    第二个我们看这是我们叫做社交关系图,从社交关系图我们可以看,我们访问每一个人都会问,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寻求谁帮助,通过这个图我们来算出每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总量,这样我们就会看到两国人民的社会关系的层次感,总的来说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中间有一个相似点,就是中国人和印度人我们的核心关系都是亲缘关系,就是亲友构成的家庭或者亲戚。它的区别在于在亲缘关系之外的关系印度人的距离跟这些人的距离差不多,但是中国人跟这些层次更加明确,除了亲友关系最重要是业缘关系,这个关系是高于一切社会关系,但是比亲缘关系稍微梳理一些,再往外有地缘关系,这个在农村或者山区表现比较清楚。再往外是一般性的社会交往关系。也就是说中国这个社会中间如果按照付邵东以前说的,差距距离更加明显。相比较在印度人民的这个关系中,这些关系都有,但是它的距离感和层次感不会像我们分的那么细。

    我们如果总体来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就是这是平均来说,每个人和印度人和中国人他有多少个重要的社会关系,我们看这个中国人和印度人社会关系总量来说会高一些,然后你会看亲戚和都是亲缘本身的数量差不多的,但是中国人同学关系会高很多。所以我想中国EMBA的数量和班级数比印度数多很多,这个原因是什么?找关系。中国人的同事关系和印度人的同事关系,纯粹外部这个中间我们中国还稍微少一点,但是在同事和同学这部分这是我们非常有特色的部分。这一点我们在这个里面特别把同事和同学的交往特别突出出来。

    还有我们平时交往的频率和深度,中国人和同学和同事的交往,在社交时间总量也比较高。另外一个我们还会来看就是所谓叫做社交活跃度的比较。活跃度是他算我朋友,我是不是平时花更多的时间跟他交往,我们如果把这两个一比较的话,我们看到中国人数量比较多,但是平时跟朋友交往频繁度不如印度人,所以这个是我们保持一个人际关系的虚拟度和真实度。中国人是有事的时候会找你,但是印度人平时的总体水平比我们中国人高的多。

    第三个特点就是同样都是交往的社会关系,在这个社会关系刚才我们已经说了,一般社会关系第一格里面一般社会关系中国人是比印度人是高的,然后如果我们大家可以看一下,在这个里面的比重我们这是两国人民所保有的关系。其实印度人一般性的交往关系在这个水平,十到十二个人,这个占总人口比重相对比较多,这个部分会比较高,我们中国人是交往的高和交往的低,就是社交很多是比较大。但是我们看社会关系的转化,就是在交往的人多种,有多少人可以转变成为跟自己有真正有帮助的人,我们看虽然本来我们平时的朋友总数量中国人是超过印度人的总数的。但是其实如果我们按照他们所具有的社会帮助的性质来说,印度人的社会关系提供社会帮助的水平是比中国人高的,所以如果从社会关系的转化率来说,也就是说你交往的关系,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真的提供帮助的这种能力,印度人是81%,中国人是47%,所以实际可提供帮助和潜在可提供帮助的,所以我们从朋友来说,中国人虚的朋友比印度虚的朋友多。

    还有一点我们也从这个里面可以看到,就是相比较而言,印度人在交往的关系,如果从比重来说,他从相对不熟悉的人中间,积累和发展培养社会资本的这种能力,比我们中国人强,我们可以进一步从以下这个特点中间可以看到就是印度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在普通的场合中间能够跟陌生人很快熟悉,这个能力比我们中国人要强。相比较而言我们中国人熟悉的陌生能力就比印度人要弱。大家跟陌生人交往的机会是差不多的,但是让陌生人变成朋友这个几率有比较有差别了。

    我们看到中国人的交往他会从朋友聚会、还有社区中间商务会议,网上聊天,我们看包括在学校里面,俱乐部里面,然后大街偶遇的机会比较少,大街偶遇只有3.2%是认识朋友,我们看印度人有16.8%大街偶遇,像泡妞或者什么,或者普通人能够认识这种能力比我们强。大家可以看,同样在比如说火车、飞机、公交车这种公共交通场合,中国人只有2.6%,但是印度人是15.8%,这个可以看到这种普通场合社会利用的能力印度人多元化比我们中国人强。我们中国人网上聊天认识是19.3%,印度人只有3.8%,这个跟我们很重要的区别。另外俱乐部我们现在俱乐部特别多,特别中上层俱乐部特别多,中国人是是有15.8,而印度只有1.2%。这个我们可以看到显著的区别。

    第五个特点我们进一步社交和社会信息的获得有区别。大家整天看电视这个我们很相近,从能够看电视的比率来说两国人民的水平非常相近的,而且这个两国人民看这个电视每天花的时间也比较接近。区别在于什么地方呢?一个是电视,一个是广播,我们看中国人和印度人,中国人每天收听广播12.7%,印度有33.6%,当然听广播的人时间用的是差不多的。最大差别是用网络,中国人每天都会上网络游25.3%,而印度只有5.2%。所以你可以看到从信息的获得模式有的区别。中国人不仅仅是利用信息来获得这个信息,同时中国人已经把网络作为很重要的社交模式。当然我们把两国的信息做一个比较,一个是中国人大量的用,但是信息不太可靠,而且怀疑信息的真实性。如果我们再把两国的人民使用信息的工具做个比较的话,我们也可以看到相近的地方,比如说用固定电话这个比例是近的,用手机这个比例也是差距不大的,最大的距离在什么地方呢?印度人民依然用比较多是写信,中国人经常写信只占城市15.2%,印度人民是79.3%,这个比较大。另外一个就是使用各种各样的网上沟通手段,比如说用E—mail,其他聊天的差别更大了,我们后面还有很多,每一种挖掘出来网上使用中国人都比印度人高2.3倍,所以这是我们看虚拟沟通工具中差别比较大的。

    另外计算所有中国人在网上最普通的网民有七八个网上认识的朋友,其中一半的人没有见面,这个数量也是比印度人数量高很多的。前面的这些数据是给大家一个基本的印象,就是的确我们两国人民的交往模式有这样一些区别。下面我们就想特别给大家沟通一下,为什么两国人民沟通的时候,有某种心理上的障碍或者是文化上的障碍,这是我们对它的认识。

    第一个就是两国人民信仰背景区别。其实这是印度人的,印度人83%的人他是信印度教,12.0%是伊斯兰教还有其他的信仰。如果看我们中国人新教系统宗教加在这个里面,回答根本不信就是口头认为无神论58%,上面统统是声称自己是信仰某个东西,其中最多当然是佛教18%,然后基督教2.9%加上天主教是3.7%,道教、儒教都有一点点,如果我们把所有这些统统加在一起就20%多一些,所以总体说中国人不是宗教信仰的人民。

    我们这个结论是真正12%的人是有明确确认自己是某某信徒的。但是有60%的人是有宗教性行为的,所谓宗教性行为比如他不是佛教但是给菩萨烧香,比如他不承认自己是基督徒但是他相信耶稣存在的。但是你问他信吗?但是他说不信。而且这种人说上帝也存在、佛也存在,什么也存在,所以我们把这种人群成为由衷人群。所以这个人群是占比重非常大,我们再看一看中国人在宗教在他生活当中重要性比较低的。有一个调查说,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人和日本人是宗教信仰在日常生活中占比重价值比较低,日本人是比中国人高一些,中国人和日本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信仰可以重叠。但是可以这么说,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大国,所以这样我觉得在很多的问题和对事物的理解上面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当然我们这个彼此之间也缺乏较多的信息沟通的渠道,我们这里面也引用了一些当然比如说彼此的人民之间的交往也比较少,然后其实互相的报道也比较低,无论是中国派在印度的,或者印度在中国的,尤其让我们看到派到中国大概还是比中国派往印度还要少。比如说虽然印度的宝莱坞的电影影响那么大,但是中国的电影好莱坞的很多,但是宝莱坞的很少。其实两国日常这种沟通渠道是比较少的。

    另外一个两国之间的人际媒体也比较少。所谓人际媒体也比较少,无论从游客还是从两国的交流,还是两国的留学生这个总水平,还有是两国精英的交流是明显不错的。举例来说,美国从七十年代开始做国际交流者计划,这个交流者计划到现在有五千名中国各个顶尖人士到美国访问一个月,中国没有对印度项目,但是也有类似的东西,所以比较来说中美两国的交流信息程度会高的多,如果你看中国这个媒体上面他要讲国际报道的话,美国的报道所占比重非常大,中印两国无论从留学生还是游客、精英交往,包括商务交往本身这个水平大大低于像中美、中日的水平。

    当然还有一个就是两国之间有某种竞争性的文化特点。这种竞争性的特点不仅仅表现在政治界,也表现在网络上,我们看到网络上说到印度的时候,都会把印度作为一个竞争对象来进行讨论的言论是比较多的,但是相比较而言,在印度的网络中间他在讨论中国问题也会比较这种意识,两国的网民都存在有类似这样的情绪和判断还有看法。

    但是还有一个制度认可的差异性。在印度的话就会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中国人虽然说我们这个体制跟印度不一样,但是我们认为这个体制还行管事,但是我们看这是我们最近的中国的方向是不是很准确,他所朝的社会方向是不是很准确,其实有93.8%的人民认为我们国家前进方向总方向是对的,中国人对日常生活反应很多,但是国家总方向还是对的。全世界都问同一个问题,觉得国家是不是走在正确的方向上?中国是最高的。印度总水平保持在50%左右,美国是40%几,日本是20%几,这个是总水平的差别,所以意思是说什么呢?就是说两国之间的制度认可,彼此人民的制度认可,认为制度差异的特征还是看得出来。有这些差别的存在,再加上日常的交流充分性不够,所以我们就有很多的差别。因为这样,所以我们这个会议更多信息交流是很有价值的,包括像我们这次的会议的支持者之一,美国新教的大学的研究,也是在共同推动我们在理解的方向向前继续前进,谢谢大家,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内容。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网址:中国人和印度人人际沟通模式区别 https://mxgxt.com/news/view/318631

相关内容

建立正确有效模式,家庭成员间沟通别做错
从家庭、朋友、爱人三个维度分析人际关系中涉及到的底层沟通原理
「典藏」曾仕强教授人际沟通十点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五种沟通姿态
中资企业境外项目社区沟通实践——以莱比塘铜矿项目为例
人际沟通,掌握5大原则、22个聊天技巧,助你和任何人都能聊得来
中国式家庭:如何更好地与父母沟通?
五月天演唱会调查要求:主办方应如何优化人际沟通?
如何建立有效的家庭沟通和互动模式,增强家庭凝聚力和亲密关系?
友谊和爱情的差别在哪里?如何区分这两种人际关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