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南怀瑾是一位忠实的中国文化传播者,他还被人们称为中国当代文学家、教育家、学者、诗人、武术家和国学大师。
南怀瑾生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他在晚年回归大陆后,非常关注两岸和平统一的问题,还曾经为促成“九二共识”作出过贡献。
下面就来说说南怀瑾的有关故事。
一.小学肄业转习武,后又修道参禅
民国七年(1918年)3月18日,南怀瑾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柳市翁垟镇地团村南宅组(今属柳市镇长岐社区殿后村)。他从小学习成绩并不好,13岁小学毕业时,考试成绩为倒数第一,只得到肄业证书。
父亲想让南怀瑾去学一门手艺谋生,小怀瑾却不愿意,他宁愿自学,父亲没办法,只好请了博古通今的老师叶公恕,帮他在家自修了三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7岁的南怀瑾和姨表姐王翠凤结婚,并有了长子南舜铨。
展开剩余 83 %
由于文学功底并不好,成年后的南怀瑾决定投笔从戎,走上了习武之道。他离开温州,前往浙江国术馆习武,先后于浙江国立艺术院学习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并获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20岁的南怀瑾只身入川,考入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后返蜀执教进入了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随着抗战进入低潮,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南怀瑾结识了老居士袁焕仙,两人晤谈之后,结成了忘年之交。
于是,南怀瑾又弃武,追随袁焕仙,先前往峨眉山,后到五通桥闭关三年,开始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去潜心修道参禅了。
二.借“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迎来飞跃之年
有过一段不成功的从武经历后,南怀瑾开始认识到,自己其实还是热爱并且适合从事国学研究与传播。因此,他抓住修道参禅的机会,趁机结识了众多的良师益友,据说他曾经向80多位当时的名师学习过。
有了原来的自学功底,以及后来的潜心拜师请教,南怀瑾的国学水平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以至于1949年春,他前往台湾后,能够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政治大学讲学。针对当时台湾存在的“文化沙漠”现象,南怀瑾立志建设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然而,当时理解与支持南怀瑾志向的人并不多,他曾经出版过《禅海蠡测》、《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等书籍,但都被堆放在书店角落里,很少有人购买。
1966年,台湾发起规模宏大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南怀瑾审时度势,除了自己擅长的“佛学禅宗密宗仪轨故事”外,还趁机将业务拓展到诸子百家古籍“解读”。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以其讲座口述内容由弟子们记录加工,集中在这一市场热潮期出版的。
由于南怀瑾决不以学者自居,他甚至非常小心地避免与其他知识分子产生学术上的交集,力图自己独树一帜。1976年,南怀瑾出版的演讲辑录《论语别裁》,成了传播国学的畅销书籍,曾经多次重版,广泛流行于华人文化圈。这让他的事业迎来一个飞跃之期。
从此,凭借大学教授的身份,小学肄业的南怀瑾彻底洗脱了江湖游士的形象,交游层次大大提高,由原来的普通学生晋升为,台湾政坛要人、文化、财经界人士。其身边也逐渐聚拢了一批知识青年和中产追随者。
当然,在南怀瑾的倡导与带动下,台湾这块“文化沙漠”也逐渐培植起了“绿洲”。
三.赴美与回大陆,继续传播传统文化
随着南怀瑾在文化界的影响力增大,台湾当局惧怕其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终于开始限制南怀瑾的传播活动,造成他与台湾当局政见不和。1985年至1988年,南怀瑾愤然离开台湾,定居于华盛顿,并开始接触和网罗大陆访客。
南怀瑾运用打磨多年的“传统文化功力”,并提出“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的复兴口号,对于那些文革后精神匮乏“至极”的青年一代,还是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的。
1988年,受大陆有关领导人邀请,南怀瑾返抵香港定居。回归大陆的南怀瑾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推动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提及的金温铁路,南怀瑾个人出资与浙江省政府共同兴建金温铁路。(兴建大陆第一家规范的股份制企业)
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开始通车。在通车前夕,南怀瑾基于“功成身退,还路于民”的想法,慷慨地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金温铁路现属上海铁路局管辖。
第二件大事,是自1990年到1992年,南怀瑾安排了9次两岸密使接触。并且在1992年6月16日的会谈中,南怀瑾为大陆和台湾两岸密使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为两岸和谈奠定了基础。他还亲手搭建了两岸官方沟通管道,从而直接促成了“九二共识”。
最后一件是,2006年后,南怀瑾移居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庙港,并在苏州吴江区创建了“太湖大学堂”,这所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之后又建立光华奖学基金会,并资助多间中国大学,如北京大学等。
总之,南怀瑾,全身心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他在晚年回归大陆后,非常关注两岸和平统一的问题,还曾经为促成“九二共识”做出过贡献。
南怀瑾的经历与做法启发我们:中国拥有的丰富传统文化知识,是需要像南怀瑾那样的有志者,去建设与传播的,否则,就会出现可怕的断层。我们要向南怀瑾学习与致敬,认真、严肃、持久地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品德、优秀的民风,将祖国建设得更好、更加伟大。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