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证时代为何兴起又如何落幕?持续近40年,帮助中国人度过了苦难
当今社会,什么情况下需要买票?
比如坐高铁,要买车票,坐船要买船票,看电影要买电影票,参观景区要买门票......
不过,甭管是车票、船票、电影票还是门票,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这些基本都是用钱能买到的,而且理论上讲,如果你有足够的钱,想买多少都是可行的。
这就是市场经济时代,买卖双方自由交易,自由定价,自由竞争。(我国境内实行的是改良、创新之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就是计划经济。
什么是计划经济?简单说就是计划收购、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买或卖均不自由。
从计划经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路我们走了大约两个“30年”。
前一个30年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探索和成型阶段; 后一个30年是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历程
说到“计划经济”,这四个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它更是一代人无法抹去的心酸过往——物资匮乏。
从1955年开始到1993年彻底结束,中国人经历了长达近40年的、令人难忘的、伟大的票证时代。
这里的票,指的是包括粮票、肉票、布票、棉花票、油票、糖票、豆制品票等各类五花八门的商品购买凭证。人们上街买东西,钱可以不带,但票必须要带,“出门没票,寸步难行”,当时老百姓开玩笑称之为“命根子”,票证俨然成为了“第二货币”。
▲粮票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票证时代究竟因何而起的呢?
这恐怕得从抗美援朝开始说起。
上世纪50年代初期,经历三年抗美援朝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生产力严重落后,人们生活困苦不堪。
在此艰难情境下,1953年我国又不幸遭遇了粮食歉收,可谓是“祸不单行”。
当年东北等主要产粮区减产达70亿斤,全国各大城市出现巨大粮食缺口,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地出现大米面粉抢购风潮,部分黑心商户囤积居奇,造成全国经济出现较大波动,人心不稳。
在此重大社会危机面前,政府决定正式开始实施计划经济,诸多生活物资由政府在农村统一征购,然后再在城市统一定量供应,保障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同年11月,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上面写着“遗失不补,过期无效”。此后,布票、油票、肉票等各类票证如“雨后春笋”相继诞生。
大约从1955年开始,中国全面进入了一个伟大的票证时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商店,人们凭票购买商品。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当时每个人具体能领到多少量的票呢,政府又是如何确定每个人的数量呢?
首先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虽然是定量供应,但其实不是每个人都一样,个中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职业、年龄、消费习惯等。
比如大人比小孩分得多,重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分得多,南方主要发米,北方主要发面。
其次,举几个典型的例子进行说明。
关于粮票,每人每月可以领到20~30斤的量(包括大米、白面等各种粗粮、细粮),家里干重体力活的会分多一点,能达到27、28斤左右,小孩子一般是20斤不到,普通劳动者则是24斤左右。
关于油票,每人每月可以领到3~5两的量,当时各家各户动则有4、5个孩子,所以这点油根本不够吃,于是心灵手巧的家庭主妇们也是操碎了心。
碰到买肉的时候,主妇们都会凌晨赶去排队,为的是排在队伍最前面,从而能买到带肥肉的部位,不仅可以吃还能炼些油,稍微缓解食用油紧缺的局面。
除此之外,每人每月还能领到3~5两的肉票,这么点肉搁现代可能不值一提,但在当时却是大宝贝,每次炒菜只能放一点点肉,由此导致当时人们普遍营养不良,面如菜色,情况严重的还得了浮肿病。
▲1988年贵州六盘水,市民排队最后一次领取肉票。1989年1月起,全国取消“肉票”制度。
当然除了粮票、油票、肉票,每人每年还能领到一丈六尺到一丈九尺的布票,碰到婚丧嫁娶时会有少量补充。
因为棉布稀缺,所以几乎大家衣服上都有布丁,人们也开玩笑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因为粮食都是定量供应的,所以那时候人们最尴尬的就是家里来乡下亲戚。
城镇居民相互走亲戚有个心照不宣的默契,就是自己带粮票上门,但许多农村老百姓并不了解这个“潜规则”,他们经常会碰到城里亲戚不留自己吃饭的尴尬局面,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农村人说城里人小气、抠门儿的现象。
▲粮票
“一张粮票难倒英雄汉”,是那个时代许多人曾经历过的尴尬,而且不仅普通百姓,就连名人学者甚至共和国总理也是无法避免的。
1962年秋,周恩来总理请张爱萍、钱三强、邓稼先等“两弹”研制的领导、专家谈工作,而后请他们吃饭,每人一块油饼,一碗烩菜,中间一个砂锅里面有几个肉丸子。
尴尬的是,饭后秘书难为情地对大家说:“总理请客是自费的,但粮票是定量的,没有多余的粮票,所以请你们每人交二两粮票。”
再比如,1961年夏天,学者吴宓准备从四川到广州探访朋友陈寅恪,陈寅恪更是提前致信吴宓,交代其粮票事宜:“兄带米票每日七两似可供两餐用。”
票证时代,甭管什么身份地位,甭管有钱没钱,粮食面前人人平等。
在这种情境下,大家最艳羡的就是那些在粮食、水产、供销社等部门工作的人,为此人们还编了一个顺口溜:“一粮二水三供销,工商税务我不要。”▲票证时代,人们最艳羡的职位就是供销社职员,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往往不愁买不到东西。
那么,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多久呢,票证时代又是如何落幕的呢?
这里以粮票为例。
率先取消粮票证的城市是深圳,之后从深圳辐射到全国,经过长达10年的过渡期,1993年粮票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然深圳取消粮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过程简单说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粮票变成了深圳发展的“拦路石”,后被深圳市政府无情“抛弃”。
从1980年深圳特区成立开始,外来人口慢慢涌入深圳,到1982年深圳人口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五六十万人。
因为粮票是有地域限制的,所以许多外地人在深圳连饭都吃不上,粮食买不到,饭馆进不去,由此,外地人吃饭难的问题开始变得突出。
针对此现象,深圳市政府放开口子,推出了所谓高价粮与平价粮:没粮票的可以自由买高价粮,有粮票的继续购买平价粮,不过前者比后者价格高出40%。
这个政策实行了大概一年左右时间,民怨沸腾,特别是外地人抱怨粮价太贵,因此在1984年深圳市政府才做出了一个震惊全国的决定:全面取消粮票,彻底放开粮食交易市场。
1984年11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不含宝安县)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深圳这个口子一开,全国其他地方也陆续跟进。
当时,随着全国粮食连年丰收,人们的口粮标准早已经从20斤涨到了30多斤,许多人甚至都吃不完了,这就预示着粮票的存在必要性已经越来越弱。
在1985年,国家取消了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后到1992年,全国844个县 (市) 相继放开了粮食价格;1993年,粮票正式谢幕。
▲1990年广东深圳,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解放路光华楼西华宫正式开业,中国人物质生活逐步丰富起来。
除此之外,随着人们的“米袋子”、“菜篮子”都逐步充实了起来,其他各类票证也在同步“谢幕”。
1980年,全国取消了糕点票;1983年12月,全国取消布票;1988年,全国取消烟酒票;1990年,全国取消肉票、蛋票、糖票;1993年4月,全国粮食“四证三票”同时废止,宣告了票证时代的终结。
四证,指的是市镇居民粮证、工商行业原料用粮证、饲料证、粮食供应转移证;三票,指的是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地方料票。▲2017年北京,共享单车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创新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从缺衣少穿到应有尽有,小小一张票证承载的是中国人的一段特殊时代记忆。
总之,在当时那样的物资匮乏时代,实施票证制度既是被迫之举,同时也是明智之举,它帮助中国人一同熬过了那段苦日子。
网址:票证时代为何兴起又如何落幕?持续近40年,帮助中国人度过了苦难 https://mxgxt.com/news/view/285786
相关内容
过去十年 为何东亚流行文化在全球兴起?以海尔40年创业故事为原型 音乐剧《潮起东方》在北京连续4天巡演
流量明星票房为何不行了
首部中国制造业现实题材原创音乐剧《潮起东方》北京巡演落幕
罗志祥:出道 25 年,如何成为短视频时代的顶级流量?
“太过依赖印度,尼泊尔努力40年无果,中国出手了”
亚洲东方盛典落下帷幕 张艺兴获全能艺人
规范了经纪人,娱乐圈乱象就会消失吗? 近日,文旅部起草《演出经纪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制度(试行)》等两部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演出经纪人作为健全的演出市场中不...
“每段过往都是养分。”如何减少人生中的「无效痛苦」?
流量时代何时兴起?流量明星因何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