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大会》上,考验名师张雪峰再出“惊人之语”。他说,自己决定在30岁结婚,但离30岁只有40天的时候,前任和自己分手了。但人可以换,日子不能改,于是他在40天内,无比高效地与现任妻子完成了从见面到结婚的一系列操作。
乍看上去,这是十分雷人的一波操作。据他本人的解释,他的结婚KPI来自于朋友的一段经历,在28岁的时候,一个好友被迫结婚。这位朋友跟他的女友其实已经要分手了。但男方的爸爸肺癌晚期,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老人家唯一的愿望就是看到儿子结婚。在朋友的婚礼上,张雪峰下决心要早日尽孝,尽早让父母报上孙子。
他的至理名言就是,“在你25岁的时候,让你父母认识到他们有个好儿子;35岁的时候,让你老婆认识到有个好老公;在你45岁的时候,让你的孩子认识到,他有个好爹。”
这套婚姻观,看似奇葩,实际上却是普遍存在的——制定在多少岁之前结婚的计划,在中国实在是太普遍了。直至今日,普遍的价值观仍认为30岁之前应该结婚,在网络上随便一搜,便是“女人30岁之前应该结婚的10大理由”。事实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闪婚的人也并不少见。无数被世俗认为的“剩男剩女”年龄一到,便被逼着相亲,再火速结婚,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而他们火速结婚的一大理由,也是出于所谓的孝道,或者说,是为了家庭。
事实上,在家庭婚姻观的驱使下,他们不仅拼了命也要在多少岁之前结婚,在伴侣的选择上,也充满着父母的烙印——很多人顺从或者至少是尊重父母对于伴侣的意见,甚至是直接接受父母安排的伴侣。2017年,中国式相亲角的话题曾是舆论关注的焦点,这种家长主导的相亲,实际上也是家长制价值观的折射。相亲角的明码标价,对相似背景的人的选择,实际上是他们对于自己家庭社会地位的一种捍卫,婚姻在这个意义上成为整个家庭的事。
“30岁前必须结婚”看似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自主自由的规划,实际上,很多规划背后,是被家长束缚的巨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