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轼齐名的宋词大家黄庭坚,为何很少出现在语文教材中?
在北宋的文坛中,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然而回顾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材,苏轼的作品基本贯穿了从小学到高中,《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这些更是耳熟能详并作为重点赏析和理解。而黄庭坚却几乎没有出现在语文教材的作品,文坛与苏轼比肩的他,是作品难以被当代接受和学习吗?
黄庭坚生平
黄庭坚,是北宋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学家、书法家,是鼎鼎大名的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与唐代有“诗圣”之称的杜甫、和苏门的陈师道、陈与义并称“一祖三宗”,对后世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黄庭坚幼年便聪颖过人,书读过几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认为他是千里之才,七岁就能写出像“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样的诗。
宋治平四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他们两个亦师亦友,惺惺相惜。
黄庭坚虽一生没做过高官,但无论身在何处,都勤恳务实,一心为民。在他担任太和县知县的时候,以谦逊平和的态度治理该县,深受百姓爱戴。当时颁布征收盐税,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黄庭坚管理的太和县唯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黄庭坚的争议
作为诗人,北宋诗坛大都公认为他是“江西诗派”的创始者,为诗社领袖。可金代诗评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却曾评论黄庭坚,并作出这么一首诗: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论诗宁下涪翁拜,不作江西社里人。
诗中的涪翁就是指黄庭坚,这首诗的意思是说:黄庭坚的诗尽管不如杜甫诗的古雅,也没有李商隐诗的精纯,但还是要算好诗,他宁可拜倒在黄庭坚门下,也决不作江西诗社的一员。能说出这一番话,与黄庭坚所处境遇和社会风气有很大关系。
当时的北宋中期文坛,朝廷党羽相争,众文人渐渐失去危机意识,不想沾染政治相关的事情,明哲保身自证清白。所以江西诗社的诗歌大多逃避社会现实,模仿杜甫、李白的风格,却又做不到他们的现实主义风格。理趣,禅意这中有些虚无的内涵文化,也穿插在黄庭坚的诗词中。
黄庭坚作品风格
为什么现在语文教材很少有黄庭坚的作品,总结黄庭坚的社会背景和作品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涵丰富难以理解
上文说了,黄庭坚的江西诗社大都逃避社会现实,所以他的诗作风格大多为“闲适诗”,其中掺杂着他自己个人生活的感悟,有种“庄子”的韵味。再加上黄庭坚信仰杜甫,讲究修辞造句,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一首诗里会出现很多典故(诸如《山谷词》),这与白居易通俗易懂的风格截然相反。
试想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中,一首诗要解释一二十个典故,即便有注释,读起来也会倍感枯燥。把时间都用在字词解释上了,也更加大了诗词的理解难度。
2、赏析作品美感难度大
失去了社会现实意义的诗词,我们更难以揣测作者的内心。例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从李白的现实境遇分析更能理解他的心情;而“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这中黄庭坚代表性的句子,读起来更像是一篇文言文而不是诗句。这对习惯了盛唐韵律诗歌的读者来说,获得美感确实挺难。
3、品读与传授上的困难
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更倾向现代散文为主(例如分值高的阅读、写作),辅以通俗易懂的文言文和诗词,而这对黄庭坚的山谷诗来说,在教学方面显然失去了意义。当然,本来宋诗在接受程度的发展上,本来就是唐宋诗歌此起彼伏的,说不定我们今后也会改革以宋词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读”是一个问题,“教”也是一个问题。怎么把其中复杂思想和诗法精髓讲出来,也是考验教材编写者和老师的能力的。中小学的价值观和思想尚未完全定型,我们更需要那些强烈并且直白的诗作来丰富课堂。
网址:与苏轼齐名的宋词大家黄庭坚,为何很少出现在语文教材中? https://mxgxt.com/news/view/280884
相关内容
苏轼与黄庭坚的故事黄庭坚堪称少年神童,他是如何结识苏轼,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呢
黄庭坚与苏轼之间关系
苏轼与黄庭坚关系很好吗
黄庭坚和谁并称为什么
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吗
苏轼最神奇的一首词,他只写下了一半,另一半随之出现,成为经典
如何评价黄庭坚的诗词?在历史上的地位又是如何?
求苏轼和黄庭坚之间的逸闻趣事
【古诗词鉴赏】宋代词人苏轼《南乡子·集句》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