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舍现象”说起,谈梁实秋的“三个坚持”,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说到白话散文,梁实秋是绕不过去的一位大家。
在梁实秋生活的那个时代,他吃喝玩乐,读书会友,悠闲自在,写出的文章,超脱冷静,趣味一流,闲情雅趣十足。
雅舍四集,好在自然,写得率真,兴到笔随,取材随意,用笔也不着力,读来轻松可喜,仿佛江南小巷、流水人家。
梁实秋后来花了四十年光阴,独立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晚年用了七年时间,写出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文字功力一流,译文本身也是极好的汉语。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如果不是与鲁迅的那场争论,梁实秋或许不会有那么大的世俗影响。梁实秋生前不大提与鲁迅的是非,有一次女儿问道:“你当年和鲁迅都吵些什么?”他很平静地说,并没有什么仇恨,只不过是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同。
梁实秋小传
梁实秋,1903年生于北京,1987年逝于台湾,享年84岁。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1923年清华大学毕业,前往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英文系留学。1924年,进入哈佛大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25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英语研究所进修。1926年回国,23岁任东南大学教授,后任暨南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与鲁迅展开论战,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重庆创造了“雅舍”文学现象,对中国文坛影响极大,其主要著作有《雅舍小品》及其续集、三集、四集和合集。
梁实秋的婚姻
梁实秋一生历经北伐、抗战、内乱,可谓坎坷。他和发妻程季淑的爱是旧式的婚姻,相濡以沫后变成了难以离弃的亲情。然而,1974年4月30日,梁实秋和妻子到市场购物,临街的一个梯子突然倒下落在程季淑身上。她因伤势过重,离开人世。老伴的死,对梁实秋是个沉重打击,他写下了《槐园梦忆》一书,寄托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71岁的梁实秋在妻子故去半年后从美国应邀去台,于偶然中认识小他28岁的韩菁清。然后,梁实秋与比自己小近三十岁的娱乐明星韩菁清坠入爱河,谈了一场轰动台湾的黄昏恋。
1975年5月9日,梁实秋与韩菁清结婚,步入洞房时,梁实秋近视,又不熟悉环境,不小心头撞在墙上,她一把把他抱了起来。梁实秋笑她是"举人"(把他"举"起来),她笑他是"进士"(近视)、"状元"(撞垣)。
梁实秋一生与“雅舍”分不开
梁实秋的文学观,是文学要表现普遍的、永恒的人性。他认为,文学的价值,不在于文学是否表现了时代精神、革命理论、传统思想,而在于它是否表现普遍的固定的人性。
梁实秋的一生,都与“雅舍”两个字分不开。“雅舍”,不仅是他于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北碚居住7年的地方,更是他一生文学创作和精神世界的象征,他因“雅舍”而名满天下,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道风景线,而被誉为“雅舍现象”。“雅舍”,也因梁实秋的巨大影响而成为一个文化遗存,被保护起来。
抗日战争时期,梁实秋到重庆担任参政员,并在北碚国立编译馆担任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当时他与清华大学吴景超先生及夫人龚业雅女士,合资购得北碚主湾10号平房一处,作为居室,因龚业雅的名字中有一个‘雅’字,所以命名雅舍,后作为梁实秋小品文集之代称。
雅舍位于重庆郊区,由青木关至北碚市区的一条公路北侧山坡上,地名叫主湾,当时门牌编号为主湾10号。雅舍正中平房六间,平顶灰房,屋角灰砖座内镶竹篦墙,涂泥干后抹灰刷白,倒也素静。每屋三开扇格窗,糊上桐油刷过的纸,虽然颜色发黄,但不怕雨水侵蚀,经久耐用。脚下全是木地板,因架起离地有一尺多高,所以走上去,时有颤颤巍巍弹性的感觉,但习惯后并无不适。
雅舍很小,只是几间普通的四川平房,但风景幽雅,北临北温泉,东去嘉陵江,南望一片青山绿水。如果不是抗战,他不会有机遇迁居到此。这小小的几间平房,其辐射面却很广很长。梁实秋自1939年至1946年的全部著作,均出于此,最突出的‘雅舍小品’、莎士比亚戏剧译本多种,很多都是在这里写成的。《雅舍小品》在海内外出了三百多个版本,影响极大,至今仍销售不衰。
今天,因“雅舍”而出版的图书,成了梁实秋的一大文学系列,主要有《雅舍小品》以及二集、三集和四集;除此之外,他还出版了《雅舍散文》、《雅舍散文二集》和脍炙人口、别具一格的《雅舍谈吃》,组成了一个人丁兴旺的“雅舍家族”。其出版的数量,创中国现代散文发行的最高纪录。
关于“雅舍现象”的历史地位,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匡汉先生如此评价:“应当说,他的《雅舍小品》及其‘续集’‘三集’‘四集’和‘合集’,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梁实秋也因此被公认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之一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冰心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如此评价梁实秋:“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梁实秋一生的“三个坚持”
梁实秋一生还从事过好几项“特大工程”,他从1930年27岁开始,至1968年65岁止,花费38年的光阴,奋力译出了40卷本的《莎士比亚全集》,共400万字。这一工程几乎耗掉了他大半生岁月,在中国当代翻译界被称为“纪念碑似的事业”。
1965年2月4日梁实秋和他的女儿谈起译事时说:‘全集大概可在我66岁那年问世。这恐怕是我所能做的最大的一项贡献。我心里的满足非言语所能表达。有时我真恨莎士比亚为什么要写这么多!’”
除此之外,梁实秋翻译了《世界名人传》,多达124册;还主编了《远东英汉大辞典》等30多种英汉、汉英辞典,总字数达上千万字。还编出了各式各样的英语教材,也有数十种之多。另外,他还编撰了《英国文学史》100万字。配合这本书,还选编了120万字的《英国文学选》。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梁实秋是一个有恒心、有毅力、异常勤奋、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也正因如此,他被台湾誉为“当代孔夫子”。
梁实秋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赞叹!可以用“三个坚持”来概括他的一生:第一个坚持:他终生都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前后坚持38年;第二个坚持:他用“雅舍”概念书写散文,从1939年36岁开始,直到1987年84岁生命的最后一年出版《雅舍散文》为止,前后坚持了48年;第三个坚持:从1958年3月到1987年10月去世前一个月,他一共给小女儿写过家书1134封。平均每周写一封信(除了梁实秋每年在美国的日子),也是坚持29年从不间断。
29年每周一信不断、38年坚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48年坚持创作“雅舍”散文。这三个坚持,可以说,都是当代文化史上极为罕见的事情,这也正是梁实秋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文学大师、成为学贯中西大学者的关键。
从梁实秋终生奉行的“三个坚持”,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启示:如果您从今天开始做一个事情,哪怕这个事情再小,只要您能像梁实秋那样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您也一定会获得成功。失败,往往都是半途而废造成的。
梁实秋的“四个遗憾”
梁实秋的人生当然也有遗憾。晚年梁实秋曾经说过,我一生中有四个遗憾:一是还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是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三是亏欠那些帮助过我的人的情谊;四是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我死前亦将有同感。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三日,梁实秋突发心脏病。住院时,小量输氧已经不够。梁实秋扯开小氧气罩大叫:“我要死了!”“我就这样死了!”医生终于同意给予大量输氧,却发现床头墙上大量输氧的气源不能用,于是拔下小量输氧的管子换床。就在这完全中断输氧的五分钟里,梁实秋离开了人世,留下的最后7个字是:我还需更多的氧。
网址:从“雅舍现象”说起,谈梁实秋的“三个坚持”,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https://mxgxt.com/news/view/278954
相关内容
那一夜,老舍和梁实秋说相声梁实秋妻子
梁实秋笔下的梁启超
梁实秋与他的《莎士比亚全集》翻译
梁实秋与冰心的友情.docx
梁实秋的爱情故事
梁实秋的婚姻
梁实秋与冰心的友情
发妻刚亡他就娶小28岁明星为妻,梁实秋:老少配不是你们想的那样
梁实秋71岁再婚,娶小28岁现任背后:相伴50年的发妻身亡不到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