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目的碰撞与磨合——探析导演与演员之间的互动关系
近些年来,随着戏剧观念的拓展,网络的互通交流,戏剧形式的多样化,戏剧排演形式也在逐步改变。以往导演跟演员之间的“命令”跟“服从”的关系逐渐产生变化,导演对演员不再是摆弄似的使用。导演跟演员的关系更像是合作伙伴,亦师亦友的关系。需要互相尊重,导演要了解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人物关系的建立,而演员则要听取导演对剧目的宏观看法,消化吸收导演的想法,在碰撞和磨合下合作完成剧目的创作。
剧目的演出,需要多个部门在导演的统筹协调下完成。导演跟演员之间的合作是其中的关键要素,他们之间是相互供给,相互索取的互动关系。近些年,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影视话剧市场,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正在不断改革求新,而本科教学指导老师跟影视话剧导演不同之处在于对象,学生跟专业演员不一样,他们更需要老师的指导跟讲解,需要动态转换导演和教师身份。
中国话剧导演,戏剧教育家朱端钧先生曾说过:“导演第一位的工作是帮助演员创造人物形象,我过去这样认为,现在还是这样认为。”所以,在排戏过程中导演和演员的合作关系,是戏剧排演过程中一个最基本、最主要的问题。近些年来,随着戏剧观念的拓展,网络的互通交流,戏剧形式的多样化,戏剧排演形式也在逐步改变。以往导演跟演员之间的“命令”跟“服从”的关系逐渐产生变化,导演对演员不再是摆弄似的使用。导演跟演员的关系更像是合作伙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需要互相尊重。导演要了解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人物关系的建立,而演员则要听取导演对剧目的宏观看法,消化吸收导演的想法,在碰撞和磨合下合作完成剧目的创作。
一、导演的职能
戏剧作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艺术门类,导演在其中担任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整个剧目的创作需要由剧作家的一次创作转化为剧目的二度创作,这其中需要导演运用到自身的文学修养、审美取向、思考判断、理解能力等方面进行创作。导演像是一个设计工程师,当他拿到剧本之后需要在脑海当中开始想象,开始思考自己的“戏剧宫殿设计图”。他将灯、服、道、效、化以及演员等多个部门一点一点加入到他的“戏剧宫殿设计图”当中,帮助他制作想象当中的剧目表演。他需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紧密的合作,还需要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进行整体筹谋。对于剧目本身来说,导演需要对剧作家创作的剧本内涵进行研究,对于剧目整体风格题材进行把握,对于演出效果的想象补充等方面进行工作,他需要比其他人更多地考虑整个剧目的艺术观赏性、思想性、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
二、导演“给”什么
导演的工作不单是在想象里面“构思”,更重要的是落地“体现”。如果把导演当成“戏剧宫殿”的设计工程师,前面的设计就是导演“构思”,而在排练场上的排练则是“体现”。如何将“构思”变为“现实”,需要导演跟演员和各部门进行交流沟通,需要导演“给”。作为导演需要“给”演员什么?
在剧目开始排练前,导演应该自己先分析剧本,做到心中有影,眼中有景,脑中有框架。中国著名戏剧家焦菊隐先生认为:“我读剧本,不喜欢先找这个剧是悲剧,还是正剧,或是先找事件之类。我首先是把人物搞清楚,对剧中人物要进行阶段的分析,进行历史的,具体的分析,这对帮助演员,指导演员创作有好处。如何把贯穿动作和矛盾冲突安排好,都是从分析人物开始的。”由此可见,焦先生创造剧目的开端是从分析剧本开始的,当导演完成了剧本分析,有了框架之后,才有东西“给”到演员。这些东西就是导演阐述,其中包括规定情境、剧本结构、剧本主题、剧目节奏、体裁风格、人物关系等方面内容。
三、导演如何“给”
作为导演,如何将他的想法传递给演员呢?帮助演员从自我出发走向角色,创造真实的有机行动,达到演员和角色的统一呢?
首先要明确的是,导演的“给”是建立在跟演员有共识共鸣情况下给予的。也就是说导演跟演员需要在沟通前在自己心里建立起人物形象、人物思想、人物行动、人物关系和规定情境,并且进行理性分析,树立基本形态。但是演员的认识和导演的认识肯定会有不同理解,导演不能强加想法给演员,要有方式方法。演员本身不是导演的的创作材料,演员的创作才是导演的创作材料。只有当演员的创作成为导演的创作材料时,导演才可能对人物的形象塑造给予适当修改。这才是导演的作用。
每个导演的工作方式都不一样,各抒己见。朱端钧先生给出他的一个方法——从规定情景入手,然后是分析人物、人物关系、事件、情节、矛盾冲突、风格体裁和主体思想。朱端钧先生强调的方法是由外到内的一种传递方法。而斯坦尼体系的继承人玛丽亚·克涅别尔提出的另外一种帮助演员了解导演思维的方法——从人物行动入手,从演员自身出发,在剧本规定情境中进行自然反应,建立内心的真实感。在各种练习中发现演员和角色行为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逐步建议修正,最终达到接近角色的目的。但在笔者看来,大师的方式适合于和专业演员长期磨合,互相了解有固定模式的情况下进行排练。而对学生这一类待成长的演员来说,他们自身也在摸索,最好的方法就是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每个演员都是独有的个体,演员创作作品是依靠三位一体来创造的,所以每个演员创造的角色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导演面对不同条件的演员,应该“给”不同的东西。导演应该全方面地了解演员,知道其能力,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特别是高校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学生,他们处于认识自我能力的一个阶段,需要老师注意方式方法,给予不同的态度,帮助学会建立演员自信和演员积极性,这个对于学生演员来说非常重要。
导演的“给”不是点燃炉灶的火源,而是燃烧殆尽时添加的那方木。演员在尽他所能之后,导演在此基础上的校正、修改、丰富、补充。
四、演员“要”什么
作为演员来说,自己是角色的创造者,自身又是创作工具,最后自身又是创作的作品。必须清楚地知道自身的条件,了解自己的长处及短板。前文提到,演员跟导演都需要在开始排练前分析剧本,导演的角度很宏观,演员分析剧本应该很客观。同时准备好几种创作方法,在进行交流时提出来探讨。
既然是互动关系,导演要“给”,那演员就该“要”,那要的是什么呢?不是创作的所有东西都源于导演,像喂食一样硬塞给演员。演员在分析完剧本之后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跟剧目整体风格,节奏不相匹配或者不尽人意时,这个时候就需要向导演“要”东西。要的是导演对角色的看法,对剧目的理解,对人物关系的定义,对规定情境的构造等方面内容。
但演员的“要”和导演的“给”是相互刺激的,演员的自身创作想法激发了导演宏观创作思路时会刺激导演“给”出更广的思维空间。这其实就是导演的和演员的互动关系。
五、营造一个轻松的互动环境
本文前言提到,导演跟演员的关系更像是合作伙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为什么推崇这种合作关系呢?那是因为在剧目创作过程中,光有导演的创作是不够的,导演固然起到一个领导、决定的作用。但团队创作需要协作完成,如果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不尊重他人的看法这部剧是很难最终呈现的。特别是对于演员来说,他是活生生的人,演的也是活生生的角色。如果在排练过程中,导演只是把演员当作一个机器看待,没有达到要求就开骂,这样的情况对演员来说是伤自尊的,在接下来的排练无论如何都会带有负面情绪,这对于角色创造是致命的。
笔者在排练过程中摸索,一个轻松的环境是有益于演员自身创造的。导演不需要在排练场一开始就指出正不正确,或许你认为的这一点不合适,在后面可以被演员以自己的理解解释清楚。做一个专注于看的导演,在排练前期避免过多的给演员灌输过于主观的表演方式,给演员足够的空间进行创作。
这种方式在片段教学运用很多,因为片段时间不长,整体看完后,很多意见或者看法都还能够记住,可以在观看完整的排练版本之后再提出导演的意见。这样的做法在教学阶段有以下几点好处。
首先,打破学生对老师的固有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更放松地完成演出,沉浸在角色创造中,避免中断表演。
其次,很多时候学生面对老师的排练版本是他们最连贯、最完整的一次演出。而且学生的内心支撑、信念感不够,进入角色需要时间铺垫,往往演到剧目后半段才会入戏,如果老师一味地打断学生,指出问题,这样会造成无法连贯的情况,学生迟迟尝不到进入角色的“甜头”。
再然后,无论是学生还是专业演员,他们对于角色有自己的理解,可以尝试观看完整的演出之后提出问题。或许他某一点和导演想要的创作手法不尽相同,但是经过后面的剧情推动也说得过去甚至会更好。导演的工作更多的是启发而不是替代演员,要给演员足够的空间去进行创作,这样才能达到演员跟导演的互动,相互提供丰富良好的素材,推动和深化剧目的创作。
综上所述,导演和演员是处于一个互动关系的。导演“给”,演员“要”,但同时演员也给予导演创作的灵感。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实际剧组排演过程中,导演固然是领导者,但相互的尊重是必要的,不应以某一个人的想法为唯一准则,而是以戏剧呈现的优良为评判标准。正是因为这种互动关系的存在,才会积极地推动剧目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王宇偲,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专业,表演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其创作的戏剧作品曾多次获得戏剧类国家级、省级最佳作品。
网址:剧目的碰撞与磨合——探析导演与演员之间的互动关系 https://mxgxt.com/news/view/276876
相关内容
解析演员与剧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互动碰撞 仪式准备 链化成效——《明星大侦探》第六季互动模式探析
戏剧表演中演员自我与角色塑造的关系探究
表演艺术中演员和角色的关系探索
浅析演员与剧中人物的关系
吴磊赵露思互动,星光碰撞闪耀时刻
乔丹与体育明星之间的深厚友谊与合作关系探讨
明星侦探团团建活动揭秘:智慧与团队精神的完美碰撞!
推动科技与艺术的互动与碰撞,构建深圳未来的文化高地
霍启刚与体育明星:激情碰撞与精彩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