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峥热搜的背后,每一次明星采访都是与记者的媾和

发布时间:2024-12-18 04:10

猫语者

时移物换,恍如隔世

本 文 约 3300

阅 读 需 要

5min

新京报记者蜉蝣的一篇控诉职场霸凌的文章,文中提到徐姓明星,直接把演员徐峥送上了热搜。

图源:豆瓣@蜉蝣

这起职场纠葛目前只有蜉蝣单方面说法,新京报方面并没有官方声明出台,不过我从朋友处了解到另一面的私下回应,说“整个事件过程,徐姓艺人一稿与劝退根本不存在必然逻辑关系,处理时沟通细节有瑕疵,但工作流程和管理原则没问题。”

引起我更多兴趣的是在这篇文章里,领导和她的微信对话截图:

“这方面肯定是底线,我也支持你。不过徐x对报社之前是有帮过大忙的……”

图源:豆瓣@蜉蝣

其实,这里涉及到一系列的新闻伦理:报道对象和报道媒体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做人物专访或者新闻报道,新闻伦理底线是什么?艺人团队对媒体记者的报道是否可以要求审稿、修改,如果可以,那条线在哪里?

文体不分家,体育圈和娱乐圈在某些方面比较相似,都属于拼资源的圈子。这个资源,主要就是人脉。

在媒体激烈的竞争中,很多时候你只有拿到稀缺资源,也就是明星(尤其是大流量明星)的独家专访,才能胜出。而这往往意味着:有可能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人都在抢这么样一个专访。你必须和资源搞好关系,然而一说到维护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你也就成为了所谓的“乙方”。

一位曾多年供职时尚媒体的朋友举例:比如巩俐,每年最多接受一家媒体的封面报道。每次采访巩俐,都要把稿子打印好送到她家,因为她不看电子文档,每行间还要空行,方便写修改意见。大方向那是绝对不能错的,她还亲自负责修改细节。

“拍过三次,写过两次。每次拍,陆陆续续准备仨月,看衣服至少三次,每次一百多件的量,送过去衣服架子挂两排,一般行头看不上,想尽了法子找,还试过从巴黎手拎过一箱衣饰赶第二天试衣会,拍摄当天要住四季总统套,有一次还是订不到还是贝克汉姆让了她一天。最后一次采访从十二点开始聊到夜里三点结束。”

朋友总结:“采(访)她全是泪,没有媒体属性,就是给女王服务。”

但是巩俐这样还算不错的,至少表示她很重视,也会特地给出时间来接受采访。有些明星的采访,连时间都不给,记者们只能凭空想象,一样要过审。朋友已经把自己戏称为“服务行业的人”了。

虽然更多是两边双赢,但是在娱乐圈,专访人物过后要审稿,仿佛已经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除非采访者也是出圈的大名人。体育圈更加特殊的一点是,这些体育名人没有任何需要宣传的需要,有的时候有了成绩就能代表一切。体育举国体制的性质又决定了,它既然不是市场类的体育项目,也就没有专业人士从小就向他们强调:应对媒体有多重要。

做体育记者10来年,眼睁睁地看着许多的明星,被我写着写着就直上云霄了。成绩是一部分,体育圈这种只褒扬不贬损的传统,使得这些明星几乎成了高大上的完美代表。所以这些年偶尔有狗仔队或者是自媒体爆料,什么林丹夜会模特?什么孙杨酒驾……这些负面新闻时,很多读者大吃一惊。其实体育明星和娱乐明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很多的事情之前就有,也不会是孤例,只是没有曝光而已。

我曾经也是这众多“乙方”中的一位。虽然体育明星的采访并不要求审稿,但是大家都是同一个圈子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而且一个赛季那么多场比赛,还有那么多关键的国际大赛。如果你还指望着下一次要采访他,那么这一次你就不能写成“他不想要的样子。”

曾经有位耿直的体育记者,写过那么一两笔非褒扬的话,后来就出来了一个新闻,田管中心某位领导在新闻发布会上直接问某某某在哪里,某某某站起来之后,他就说你为什么要写我什么什么?以后发布会你都不要来,当场就让那位记者离开……

这还算是好的,篮球圈里面也出现过一个编辑,第一次去看训练,描述过一个教练在训练的时候抽烟。当晚的赛后发布会,教练大发雷霆,直接说某某网的某某来了吗?对着他问,你为什么要造谣说我抽烟?旁边还有个电视台的摄像,对着那位记者,把他尴尬的汗水一滴一滴拍了下来。

我也曾经代表GQ去采访易建联,他某种程度上算是我从小看着成名的,我写过的赞扬他的话都可以环体育馆一周了。坐下来之后我问了他一个稀拉平常的问题,我说之前网上有报道说你之前在美国的时候,你父亲曾经开车接送你什么什么,不知道你怎么看的?

他突然一下就沉默了,然后低下头,一会看鞋带,一会看我,那几秒变得很漫长,他看鞋带的时候离我很近,看我的时候离我很远。

然后我就听见一个轻飘飘的声音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不想再接受她的采访了,为什么一上来就造谣?

我并不怪他的理解力。我只是在想,认识了他这么多年,做过了他上百场采访,为什么他还会对记者的采访怀有这么深的戒备心?我也给不出答案。然而这就是体育圈的现实,如果有一万个记者报道这个明星,那么9999篇都只能是赞扬。在这个行业,多的是“熟人关系”和“互相帮助”,结果是就算皇帝穿了“新衣”,也没有人再去做那个说真话的小孩。

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是误入了这个圈子。那时候带我出道的老师邓宏对我说,你看看李承鹏、周文渊他们多么敢写,来做体育吧,这是所有行业中最能自由发挥的行业。

后来想想,这个感觉就有点像小的时候,看大人们在家里聚会,说一些听不懂的话,时不时笑两声——那时候你误以为,成人世界有那么多未可知的美好。

体育最辉煌的时候,全国大概有8000个足球记者,为了求一个难得的专访,每个人都得拿出浑身解术去成为明星的朋友,所以每一个好的体育记者意味着待人接物情商+强大的接受磨难的意志力+足够的写作技巧。

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体育很多时候会变成一种政治任务,运动员和运动队都倾向于让自己对外的形象是“完美的”。

他们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那样的“完美”恰恰是非人性化的。当我最初看到美国人写乔丹的“自私”,写科比的“孤僻”、“不合群”,我惊呆了,但我想,这就是真正的新闻报道呀……

新闻主义被说得越来越多,也就是这些年的事,大概当自媒体越来越发达之后,大家发现还有一条路可以走。“坚持真实的写作,哪怕你以后永远也不接受我的采访了。”

所以当2012年,去采访某位国宝级的体育名人时,各种不适应。大家已经慢慢接受:不要设立完美的人设,不然一点小瑕疵有可能全盘崩塌。而我采访过的一些企业家名人,如李开复、潘石屹,还有一些文化名人,都不要求看稿。那位体育明星的团队,一开始说就看看,后来把我的稿件打印出来,一人分一页,实施了地毯式的排查。不影响任何形象的细节也强烈要求修改,直到我们杂志都快下印厂,主编都在电话那头急死了……

从那次以后,我就暗暗下定决心,做任何采访都不想被人审稿,不然不做就是了。

美国的一些权威媒体,例如《纽约客》等,是有专门的事实核查人员的,也就是会对记者记录的事实进行“事实核查”,比如打电话给当事人,问清楚:是不是有这么一回事?是不是你这边对记者说的?……

当然,新闻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也是需要土壤的,不然,某些独裁国家以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富裕的国家,你猜是谁告诉他们的呢?

当年做体育记者的时候,每拿下一个球员专访,编辑齐晶就各种摇头,他写一篇文章,说希望我“做法拉奇那样的记者”。

法拉奇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她攻克了某个政要名人,而在于她的实录精神。秉笔直书,一向是中国史家颂扬的美德,而法拉奇做到了这一点。她不捕风捉影,她不断章取义,也不曲意奉承。她把采访的内容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录下来,呈现出来,让你自己去审视。

在法拉奇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序言当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那个年代,很多政治家认为对大众媒体保持缄默是与他们的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职责,把审慎视为自我保护,他们遵循谨慎的规则以保证自身的形象。30 年后,采访变成一件貌似容易却被滥用,因而必然到处泛滥的事。很多政治家变成了小丑,他们的形象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电视脱口秀人物。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向公众讲述自己,像是在不断地表演下流而令人作呕的虚拟脱衣舞。

如果你喜欢猫语者的文章,

最好的支持方式就是

欢迎光顾【猫语者】淘宝店

毛孩子的放心口粮请点下面

或打开淘宝网,搜索店铺名“猫语者”即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址:徐峥热搜的背后,每一次明星采访都是与记者的媾和 https://mxgxt.com/news/view/276285

相关内容

徐峥与女明星搭档:谁是他心中的最佳拍档?
那英摔手机, 徐峥打人, 是明星脾气大?
陈思诚与徐峥的恩怨被扒 陈思诚为什么和徐峥闹翻两人啥关系
“小记者”采访“大明星”
徐峥太聪明?
小记者采访大明星
徐峥从演员到导演,这成功的转型,背后真相你了解多少?
明星夫妻徐峥陶虹:婚姻中如何平衡信任与包容
一次记者采访李保田“您是中戏...@高冷地呆呆鱼的动态
一次误入错房,换来一生的内敛! 徐峥 黄小蕾 徐峥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