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是个什么样的人?

发布时间:2024-12-18 04:00

怎么评价陈景润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
一个人,如果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应该说这就是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按政治标准来说,就不能说他们是白,而应该说是红了.像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了不起!

--------------------- ***
陈景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我们伟大的数学家
陈景润叔叔是个什么样的人
陈景润叔叔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绝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的人。

你认为陈景润是个怎样的人
然而,让大家感到焦急忧虑的是,当年曾经“感动中国”的陈景润精神,却在当代缺失了。贡献与精神——这几乎是4个小时不间断的座谈会上最为集中的主题。因此,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郭雷院士说:“座谈会的意义已经超越研究院、数学界,涉及整个中国学术界。”

作为数学家,他代表一种成就

1966年5月,陈景润在《科学记录》上宣布他证明了“1+2”,该成果得到国内外数学界的公认,被称为陈氏定理。1978年,徐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哥德巴赫猜想》一文,使陈景润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英雄式人物。

在“1+2”发表40周年、陈景润逝世1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启铿作出了这样的评价:“陈景润的工作无疑是出色的,比我们这一代的数学家都好得多。他的‘1+2’工作至今是一个世界纪录,保持了几十年,没有被打破。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一位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说过处费马大定理是人类思维的极限,是人类的思维能力不能解决的。但是怀尔斯把它解决了。然而,哥德巴赫猜想却仍然没有解决。陆启铿说:“我个人认为,似乎哥德巴赫猜想比费马大定理更加艰难。陈景润的工作距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终解猛段腊决只有一步之遥,然而,这一步比登天还难。自那时起,哥德巴赫猜想仍然停留在陈景润的地方。”

那天的座谈会共有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到场,他们是王元、吴文俊、陆启铿、杨乐、陆汝钤、丁夏畦、马志明、严加安、林群、崔俊芝、郭雷。

在场的专家认为,陈景润的工作不仅代表中国数学界的高峰成就,也代表了一种优良的传统。根据吴文俊的回忆和王元在一些文章和著作中的讲述,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意向最初由华罗庚提出,华罗庚曾说:“哥德巴赫猜想真是美极了,现在还没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它。”在华老的工作基础上,1955年和1957年王元先后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3+4”、“2+3”;1962年,山东大学的潘承洞与苏联数学家巴尔巴恩分别独立证明了“1+5”;1963年,王元与潘承洞等合作证明了“1+4”。

华罗庚曾对王元与潘承洞的突破感到由衷的喜悦,但他说过:“最使我感动的是‘1+2’燃启。”

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小山说:“这是团队工作的结果,是一场接力赛。”吴枝滑文俊说:“我们在数学方面有这样一种共同攻关的传统,国内应该对这一传统加以重视、学习和发扬。”

“我还记得,1996年3月18日晚上,王元和我到北京医院看望陈景润院士。”杨乐说,“那就是我们在他生前见到他的最后一面。虽然陈景润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0年了,但我觉得他在数学上、解析数论上曾经达到的高度,对中国数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国际数学界的同行们长时间地认为,陈景润的这项工作是非常艰难的,难得简直不可思议,至今对这项成果的评价都非常高。”

作为科学家,他代表一种精神

除了他卓越的贡献外,陈景润最让人怀念与感动的是他的精神。崔俊芝说:“他是张劲夫老院长所说的‘安钻迷’的典型。”读过《哥德巴赫猜想》的人都熟悉这样一种场景:在一个6平方米的小屋中,陈景润坐在小板凳上,把床当做书桌,完成了中国数学界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文革”后,当他的事迹发表出来,几代人受到这种精神的感召,立志向数学、向科学的高峰进军。杨乐说:“这样的例子,我自己就能轻松地数出20个左右,他们都是改革后涌现出的科学家,在学术上有重要的贡献。他们见到我时曾说,是陈景润的事迹和精神影响他们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马志明说:“陈景润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非常之大,我们当时对他的崇拜比现在的追星族还深刻。”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
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陈景润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曾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一个孜孜不倦的人,不少数学著作又大又厚,携带十分不便,陈景润就把它一页一页拆开来,随时带在身上,走到哪里读到哪里。他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证明了十年。
陈景润是个怎样的人
【基本信息】

姓名:陈景润 (1933—1996)

身高:1.71米

国家或地区:中国

身份:数学家

功绩: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曾系中国科学院院士

【具体信息】

■简历:

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闽侯。家境贫寒,学习刻苦,他在中、小学读书时,就对数学情有独钟。一有时间就演算习题,在学校里成了个“小数学迷”。他不善言辞,为人真诚和善,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毕生经历都献给了数学事业。高中没毕业就以同等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这一成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引用。

■主要成果: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 1+1”。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中国人运用新的方法,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摘取了此项桂冠,为世人所瞩目。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人——陈景润。

陈景润除攻克这一难题外,又把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明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陈景润在解析数论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他是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著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

■巨星的陨落 :

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酿成意外的重伤。雪上加霜,身体本来就不大好的陈景润,受到了几乎致命的创伤。他从医院里出来,苍白的脸上,有时泛著让人忧郁的青灰色,不久,终于诱发了帕金森氏综合症。

1996年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病长期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63岁。

【他的婚姻】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发表,如旋风般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震撼着中外数学界。国内外评论说:“陈景润成了中国科学春天的一大盛景”。他被邀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 *** 同志亲切地接见了他。当时陈景润身体不太好,小平同志关怀备至,会议结束后,陈景润被送入北京 *** 309医院高干病房。他的到来,轰动了整个医院,院领导给予了盛情的接待,医生和护士无不崇敬这位世界上第一位数学圣人。1977年11月从武汉军区派到309医院进修的由昆,被同伴们拉去看中国这位名人,这真是缘分,过去陈景润连女人名字的边都不粘,连句话都不说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陈景润见到由昆,眼睛一亮,亲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请她们进来坐下,话也多了。后来由昆被派到陈景润的病房当值班医生。这样,接触的机会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一天,陈景润关切地问由昆,家住在哪?有没有成家、有没有男朋友?由昆毫不设防,她便心真口快地说:“没有,没有,还早着呢。”以后,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中国数学家,斗转星移,彼此产生了爱情,他们在组织的帮助下结婚了。从此这位被称为“痴人”和“怪人”的数字家陈景润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了。

【名人轶事】

陈景润不爱玩公园,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
陈景润是一位什么人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生活(19张)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现在的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é 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发表研究论文 25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信的时候罗华庚是一位什么的人陈景润是一个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什么叫做“信的时候”?
和陈景润一样的名人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轶事

华罗庚(1910--1982)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

陈景润:小时候,教授送我一颗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网址:陈景润是个什么样的人? http://mxgxt.com/news/view/275931

相关内容

陈景润是个什么样的人?
陈景润是谁?
陈景润是怎么死的
陈景润:永远纯真的数学巨人
陈景润简介 陈景润的主要事迹简介
陈景润为什么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陈景润:人生不止于证明“1+2”
陈景润没有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今天缺少像他这样的科学家?
数学家陈景润研究的“1+1”,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
陈景润传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