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文学】旧时婚俗 吹唢呐娶媳妇 你了解吗?
(一)
文革前,我家乡婚男嫁女。一般人家,最少请两个吹唢呐的吹鼓手来吹唢呐。阔气的,请一队乐队,敲锣打鼓吹唢呐,烘托得主家喜庆场面热闹极了。有童谣为证:
吹鼓手,娶媳妇!
滴滴滴,娶老咩。
几时娶,后圩娶。
喊你姑归煮米酒,
……
(注:童谣原句第一句:吹鼓手。家乡人把“唢呐”称为“鼓手”)
婚礼进行中不时响起的唢呐声,就像“兴奋剂”一样,把婚礼活动一次又一次推向仪式的高潮。)
当时大约是六五年冬月时分。我堂姐(十姐)出嫁,是我小时候见到的,又清楚记得的一次有吹唢呐娶媳妇的唯一一场婚礼。
五十几年过去了,当年吹鼓手一边走,一边鼓着腮帮,摇头晃脑吹唢呐的夸张动作,总是不时浮现在我眼前。中国民间那种充满着中国元素的婚礼,让人终生难忘。
当时婚男嫁女,还是经过媒人介绍的。介绍双方见面后,若是双方都满意,有继续发展的意思。媒人就要负责把女方的生辰八字问清,交给男方父母。男方家将女方八字与儿子的八字,拿去找会算命的先生仔细对照。八字是否合适,要结婚的男女双方是否能结婚,给出意见并用文字批示下来,叫“批八字”。主家有钱又讲究的,还会多找几个算命先生批示过八字,才最终落实子女能不能结婚。
男家同意后,通过媒婆通知女方家,若女方家表示同意,男方家再找看日课先生看定举行婚礼的成亲酒期,摆酒大宴嘉宾的日子。并通过媒人把男家的决定送给女方家。这个过程,女方家,一般都是被动应对。有语云:只有看日子娶媳妇,没有看日子嫁女!女方家收到男方家的“日子单”一般不会有异议。除非女方家有特殊情况,比如家里最重要的亲属过世或建新房未落成等等。如遇上这种情况,女方家会通过媒人,禀明男方家。取得男方家谅解。若男方家认为不能后延日期,女方家又不同意,婚事取消,双方另择对象。
如果双方都同意。男女双方家庭各自准备各自家里的婚宴预备工作。男方家一般准备的项目多,新房,结婚用的家具以及被褥衣服等等。还有落实酬请的宾客人数。以前请客,不是像现在的发张请帖了事。男方家请客,首先是请男方自己的外婆家。去请客的那天,还要准备一定的祭祀鱼肉及其他相应用品。最重要的是准备染红色的“槟榔”。这槟榔就是今天是请柬。男方家怎么知道自己请的客人是多少呢?这就看你发出的槟榔数字是多少,一般是“一对槟榔半台客”。就是说,你发出一对槟榔,就应该准备宾客来四个人,主客一般是带自己小孩一起赴宴。被请的人也自觉遵守“一对槟榔去四个人”的规定。如有突破,最好事前知会来人的情况。过去物质短缺,如果请客无计划,一是可能浪费。二是怕准备的饭食不够吃而尴尬。
那时喜宴的菜肴不像今天。多数人家的酒宴菜肴是表里不一。比如上两碗鸭肉,碗里只有十六到十八块鸭肉。一桌八位客人,每人挟菜两轮,碗里最多剩下一两块鸭肉了。鸭肉的底下是放些酸菜之类的菜蔬,一般有点酸甜味,含意“孙多孙好”。垫在肉菜底下的素菜有个专用名称叫“垫碗”。但“福肉”(方形的重红色猪肉块)无“垫碗”。
一般那时喜宴的菜肴,每桌上十碗。叫做“十全十美”。也有超过十六碗的,叫“满汉全席”。穷一点人家的上八碗菜,叫“八仙下凡”或“八仙过海”。
当然也有不用“垫碗”的人家。那都是家况殷实,又舍得“落本、落米”之家。
那时,不管男方女方,只要家里决定摆喜酒。就提早一个月或更早,准备自酿米酒。很少听说那时哪家娶媳妇或嫁女是上街买酒的。如果主家自己真的没时间酿酒,也会请兄弟姐妹或者是好友帮忙。再不行才去专门酿酒的酒坊定制米酒。那时的米酒不管怎么得来,都纯正顺口,充满米香味,绝对没掺假之说。万一熬酒时不小心被酒糟烧焦而出现“歁铛酒”。主人又来不及换酒。到酒宴那天,主家陪好话,陪笑脸比重新酿酒还难堪。
菜肴的准备分干菜,鲜菜,肉菜。干菜提前上街采购回来,鲜菜是酒期当天或前一天定好叫邻居帮忙送或取回来。鱼,鸡,鸭等荤食材提前一天到位。自己有大肥猪宰杀的,也提前一天杀好,用作“搭礼”的猪头、猪肉,猪蹄一律染上红色。酒期前一晚要邻里帮忙的,所有人也都要到场帮忙准备。晚上所有帮忙的人一起吃饭,叫“洗碗酒”。新郎家叫“外家”的外婆家也要来主要的客人,送的礼物也一并带来。主家根据外家送来的礼物准备“答礼”送被子的,答礼是一个猪蹄。但不管外家的礼物是多少(一般有酒(舅)和米(有源有理),一只公鸡,叫“带路鸡”),主家都要准备一个带骨头的猪头肉,作为对外家的搭礼。表示今天的喜庆出处可寻根问源。
外家来人有讲究,因为他们有个重要任务,就是给新郎“暖新房”。所以,暖新房不是谁都可以有机会或是说“合适,有资格”。一般都是挑选命好的舅妈一辈以上的人来“暖房”(所谓“命好”是指那人必须已婚,有男孩也有女孩的人。而且最近没什么不好的事,如身体有病,怀有身孕,或带有“丧”的人,不可以暖房)。新房里,按日课先生定下的方位,在新房的某一面墙上,钉上钉子两根,寓意“添丁添口,好事成双”。在钉子上放置一灯盏,灯盏里放上生油 ,以灯草引出,点上火,要彻夜不熄。新房除了所有家具全新,还特别准备有个新火笼(冷天老人烤火的那种),里面也放置灯盏,生油,点亮,置于新床底或床头下,也要彻夜不熄。
当晚男家到处张灯结彩,酒期前一天下午,所有新郎家的房子全部按用途不同,请会写对联的先生(称“书庚”)写好对联,张贴到每一个门口两边和上侧。
不要小看对联。对联除了内容喜庆,相对有关房子之外。还在对联的平仄,字数多少都有一定讲究。一般喜联落“生老”两字眼。何谓字眼,就是五个字对应的字数,这五个字是“生老病死苦”。如果你写的喜联是上下联都是五个字。轻则被人笑话,重则被说你是成心让人难堪。所以,六个,七个字的上下联才是落了“生、老”字眼。五个的是落“死”字眼。人家的喜庆被你搅了。
但一般男家的喜联上下联很少取双数。有经验的“书庚”先生都是取上下联都是单数的联,意在“合单成双”。还有,写对联用的红纸,买过的人都知道,红纸的一头有一寸左右的白纸头。老书庚一般在裁纸时,并不去掉这道白纸。都留着,当有心的人见到带有白纸头的对联时,就知道,这主家请来书写的书庚有经验,因为他知道,他来写联,希望人家的新郎新娘“白头偕老”。
对联的平仄有讲究,但不像格律诗那么严格,只要仄起平收,上仄下平就行。如果人家这样的对联还被人“挑刺”,当面没人回你,暗地里会有人说,这个挑刺的人不宽容,心胸狭隘。因为“好事难做,好话难说尽”啊!当然如果书庚懒,尽是盗版别人的金句,也有人看得出。但喜庆在此,不会有人当面泼水。只是会收到有才学的人诘问的眼神。
书庚写完对联,指导张贴,任务算是过了三分之一。重头戏是,准备书写新郎接亲的上门拜贴(相当于今天的名片)和迎亲必备的红包包。最重要的是,准备好写好新郎迎亲上门拜贴。拜贴多少个,视女方家老人多少而定,这事先媒人已经准确提供“情报”。一般是三个贴子,最多是五个,极少超过五个的。第一个就是“新婿上门拜贴”,贴的格式固定,马虎不得。一般是大红纸,裁成30/35厘米宽的红长(整张红纸的长度)条纸,然后像热天用的纸扇一样,折叠成十厘米面宽的长方形折面,七至九折的贴子。最后用汉字竖写格式从右抬头写上“门下婿XXX给岳父母大人及祖父母叔伯大娘请安”字样。落款在尾折左下方写下“门婿端容拜!”还要用红纸一条两指宽,长度和贴一致写上敬语(大德望尊X门下新婿鞠躬……)的浮签。贴的封面单写上一个“禀”字。然后是新郎新娘的父母公婆互相拜贴,这些拜贴,重要的是书庚必须分清楚,“敛”、“肃”、“端”这三个字的含义及使用方法。这三个字是否恰当,考验着书庚的专业知识水平。为此事,我曾专门请教有经验的老老师。他告诉我“敛”是长辈对晚辈(祖对孙一辈)回拜用的字眼。就是说,长辈对晚辈的礼拜,收敛一下脸色即可,不必再有什么表示;而“肃”是平辈人之间互拜用的字眼,意思是要严肃认真对待(亲家对亲家);而“端”则是对待其他长辈(含祖辈)中重要的回礼态度用字,要端正态度,别嘻嘻哈哈。酒期当天,烟递双支,茶要温度适中,而且遵循“茶不能倒满,酒不能不满”的俗例。
最令书庚头痛的是送礼人与主家的一些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客人,他们送礼的称呼,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懂怎么以文字表达了。因为他们如果被邀请来喝喜酒,送礼物写称呼常常让没经验的书庚急出满头大汗。如果你连一个称呼都不会写,当什么“书庚”?所以,书庚的活看着有面子,但着实不轻松。
以前男家的彩礼,有部分是迎亲当天才随迎亲时带去的。如果男女双方家里,事前没有通过媒人沟通好彩礼多少的,女方家刚好又有不太好说话的人,就会出现拒不“发礼”(让女儿随新郎回家)的尴尬局面。这时你知道媒人的重要性和得力的媒人的好处了吧!我就见过因彩礼问题发生争执,新娘哭得眼睛肿如桃子的场面。
酒期前晚,晚上子时入正,唢呐声响起。催促新郎沐浴更衣,从里到外样样全新。新郎的新衣在穿上之前,由命好的暖处舅母放在火笼上来回轻烤,嘴巴里念念有词,说一些吉利话,然后才交给新郎。新郎从穿上新衣始,正式进入喜庆时新郎角色。纷繁礼俗行完,新郎一般才知道什么是“婚礼”,不“昏”的,都已经累得如任人牵扯的提线木偶了(此处应该有笑声)。新郎婚期前晚是和最要好的未婚伙伴睡的。意味着自己“单”着的日子,今天是最后一晚。明晚洞房花烛,“单”就是历史了。
唢呐是哪时在婚礼上第一次吹响呢?是在外家前来送礼进入厅堂屋的那一刻。那时是热闹开始,唢呐声声,鞭炮齐鸣……
吹唢呐的最少是两个人。他们人多可以分桌落坐上菜。但只有两个人,也是单独安排一桌。所以民间有“鼓手佬,两人顶台菜”的俗例。
唢呐手都是男家才请。从吹过第一次后,他们坐在厅堂大门入口边。只要外面鞭炮声,他们就立即使劲吹响迎客唢呐。主家出来迎客,客人进门落座,童男童女上茶毕,唢呐也慢慢停下了。
酒期当天,最迟上午九点,接亲队伍,就要祭拜祖宗出发迎亲去了。
当时我十姐出嫁,姐夫家也家境殷实。上午十点多,迎亲的队伍就已经到了离村不远的路上。那时接亲队伍来迎亲、送亲都是步行。我们这些小屁孩,除了凑热闹,就是好奇。远远地走到迎亲队伍旁边,除了要最近距离听吹唢呐手吹唢呐。还想看看,新郎家的迎亲队伍里带来了什么。
只见新郎官满脸红光,伴郎随侍在侧,新郎伴郎都人手一把新的纸伞。除了新郎伴郎媒人,还有两个年轻未婚女孩一起来接亲,她们主要任务是,进新娘的闺阁,做好新娘的姐妹工作统计送亲姐妹人数,报给主家,准备“姐妹”红包。让新娘准时和新郎去拜堂,好迎回新郎家,这两个女孩算是和亲大使吧!还有新郎家准备的彩仪,都分别装在几个红木子做的,专门用来接亲用的透明栅栏框子里,有专门雇请的“杠郞”抬着走来。最前头是一整只红烧猪,红礼肉,红猪蹄……媒婆好像也打了兴奋剂,走路步子有点脚下生风。男方家的迎亲物品,好多是按女方家的要求准备的,一般没什么差错。
新郎的接亲队伍到来,女方家的酒宴也就到了高潮。
(二)
如果没什么不妥的事情羁绊,新娘家的送亲宴就正式开始。这里着重说说新郎在新娘家上桌吃饭时的一些风俗习惯。
女儿出嫁,娘家来的舅舅是“除了天大地大,今天第一大”的人物。能不了顺利接回新娘,舅舅作用最重要,若是把舅舅惹毛了……。恐怕不会有谁这么傻。
新郎在迎亲时,在女方家吃饭都要在香火堂(厅底屋)安排。一般是在上厅正中安排饭桌(八仙桌),女方家的舅舅坐上首左侧(称上上首),上首右侧,坐女方家最重要的长辈。新郎坐紧邻舅舅左手则座的旁边上首,靠近舅舅。新郎的左手坐的是新娘的兄弟代表;伴郎坐在下首,与新娘舅舅对面;伴郎的左手边,坐新娘家最亲近的侄子辈的人;右边紧邻上首是新娘的叔伯辈份代表,下首是新娘的表亲或兄弟都行。
在安排座次时吹唢呐的声音清脆欢快,气氛衬托得非常到位。
这餐让新郎记忆一生的饭重在仪式感,大家都吃得严肃有加,活跃不足。舅舅出口开吃,大家方可动筷。其他来客也纷纷在不同的地方上桌入席,一时间,杯盘交盏,吆喝声,猜码声四起,热闹非凡。酒过三巡,即可上饭。今天给新姑爷上饭的是新娘的亲弟弟,(这天小舅子装的饭必须吃完),一般装饭满而不溢不得故意压实,以免姑爷因饭多,久吃不完,落下个“大肚军”称号。喝酒吃饭,新郎必须紧随舅舅动作,要谦恭有礼。端给姑爷时要双手奉上,面带笑容,姑爷要起立双手接饭,并热情轻声致谢。如果新姑爷不记得给新小舅红包(红包上写有“开酒”字样的就是专门给舅舅的),可能装饭时就会被新舅子作弄哦。“米饭埋鸡腿”是常见的。你想,一个新姑爷,大庭广众之间,众目睽睽之下。吃着有点“柴”的鸡腿,吃相是不是很难堪。但是,小舅子今天给的饭,必须笑脸相迎,吃下去。否则好戏在后头,小心啊!
所以新郎来迎亲八个红包“祝神”、“开盒”、“开酒”、“伴床”、“梳妆”、“姐妹”、“劳步”、“书庚”必须准备好,口袋还要准备几个特别红包以备不时之需。
酒饭用毕,媒人就以各种借口催促“发礼”了。
发礼谁下令?老娘舅发。这个今天的“上头老”的位置可不是白坐的。只有舅舅说,新姑爷家路远,别让他们家说我们家不懂事,少了礼数。当然,这看新郎在伴郎的协助下怎么“收服”舅舅了。无非就是塞红包,哄好话!
只要舅舅让新郎新娘一起来拜堂辞别女方祖宗,唢呐吹响,鞭炮齐鸣,新郎算是过了新娘家的所有“关卡”。
新娘拜别祖宗、父母舅舅等长辈,从此就是出嫁女,成“外人”了。想着这么多年,父母的生养之恩。兄弟姐妹们的互相包容、支持相助,多数人会不禁流下喜极而悲的眼泪,有的人甚至放声大哭。这被人们总结为“哭嫁”。
把新娘迎回来的一路上,媒人左手提着带路鸡,右手拿着女方家送的席子,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接着是吹唢呐的吹鼓手,吹鼓手的后面,才是新郎伴郎和送亲的新娘家的姐妹,有时新娘家也有其中一些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来送亲哦。
一路上,逢是走到别的村边,大路岔口。或是经过街市,吹鼓手都要摇头晃脑的吹响唢呐。提醒人们注意让道的唢呐声,引来人们的注意、避让。也有通过唢呐的声音,告诉天下普罗大众,今天某人与某人结为夫妇了的意思。
各地习俗可能各不相同,我们村附近一带的规定,迎亲队伍必须日落前回到男家!
回到男方家后,今天最重要的新郎新娘一起在众亲朋好友见证之下,拜堂仪式马上举行。这时,新娘在自己最好的姐妹搀扶之下,红服盖头,还另有一姐妹紧跟着撑着伞遮在新娘头上。在新郎家的厅堂屋大外跨火盆,表示把一切不好的晦气去掉,干干净净,走进男方家的大门。这时男方家执事的人拿来一条两米多长,中间有朵红花的绸缎布缎带,让新郎新娘各抓一头,新郎走走前面,新娘在姐妹搀扶之下跟随新郎慢慢走入新郎家的大门,来到厅堂屋上厅祖宗牌位前,先给端坐在厅堂八仙桌前,在旁人协助下,给祖宗牌位上香,敬茶。给端坐在八仙桌两边的男方父母敬茶水,改口称男方父母我“爹妈”,男方父母要给“改口”红包哦,厅堂如果是五开三进,从上厅到三厅,都站满男方家请来的客人,有时男方家会要求新郎新娘,一一给来宾敬茶,这敬茶也要收红包哦。茶水敬过,马上就祭拜祖宗。只见司仪高声唱:
拜堂仪式开始;
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三夫妻对拜;
礼成!
新郎把新娘牵入洞房!
这时厅堂下、大门外鞭炮齐鸣唢呐喧天。到这个时候,新郎新娘婚礼算是尘埃落定。
新郎把新娘牵入洞房,唢呐声舒缓而悦耳,慢慢停歇而止。酒饭过后,唢呐手领了主家的答谢红包以及其他答礼。再三谢过,心满意足,祝福新人之后,高兴离去。
媳妇入门,只剩下两个字。
第一,“筛”!(这里省略一千五百字)所有来宾,主家族上兄弟。纷纷上桌豪饮,人声轻语。碰杯猜码,加菜,添酒,婚宴热闹达到最高潮。
也许有人会问,送亲来的姐妹,吃饭时在哪。当然是在厅堂的上厅主席位上啦!一般这主桌是根据吃饭人数拼成两桌或三桌相连的长桌宴。长桌宴的两边,一边是新郎家的兄弟同伴;一边是送亲来的新娘姐妹。此时此刻,他们心情轻松,一边吃饭一边轻松交谈,甚至相互打趣。新郎新娘端坐桌子上头,是难得的休息片刻。新娘象征性的吃点饭,敬了酒,就会提前离席。原先吃饭时的红服盖头,披在肩上。回到新房再重新盖在头上,这是明显的“与时俱进”的婚俗改革哦。姐妹们若是在吃饭时看上新郎家的某小伙。说不定,下一场的婚宴,为期不远呢。
第二,“闹”!闹新房!
入了新房的新娘,红盖头盖着,静静坐在新房的某位置上。今天新郎家去接亲的那两个新郎家的姐妹陪伴在侧,以备新娘有事协助。
闹新房分抢水果。抢糖果前,负责铺处的新郎家的命好人来履行铺处仪式。一般先是把新床的被褥打开,在被褥下面中间放置水果,放单数。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五个,……最多放九个,寓意“九子登科,儿孙满堂”。(有些人还会一面张罗,一面唱着“铺处歌”:新被好,新被长;新被长长盖新娘,今夜盖哥又盖嫂,来年生儿挤中央……)之后就开始撒水果饼干枣子等,让来闹新房的人争抢。一般以前来“抢”的都是同村人,不被邀请喝酒的人,也可来。主持抛撒水果饼干的,也是族上命好的媳妇才可以胜任的哦。
另外,新娘的嫁妆罢在男家的厅堂上时,会引来男方家的亲朋好友围观。或赞叹或点评,但是“四眼人”(怀有身孕的女人)是不能用手触摸新娘嫁妆的,家有新逝者也不要去触摸人家的新嫁妆,这是忌讳。
抢完水果糖饼瓜子 接着下来华灯初上,闹新房进入高潮。
在新房里对山歌,俗话说“做唱”。做唱的内容一般是赞颂新娘勤劳勇敢,知道挑选自己的如意郎君。再就是劝导新娘别害羞,(高山岭顶有张塘,白鹤飞来摆两行,水底冇鱼水怎浊,妹冇跟哥XXX……是闹洞房做唱保留曲目。)洞房花烛放开些,尽鱼水之欢,早生贵子早享福,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妯娌团结,侍奉公婆,照顾兄弟小姑小叔子,夫妻恩爱到百年!闹新房有时时间长,有时时间短。但参加做唱的多是过来人,不会赖着不走,自讨没趣!
待到闹新房,做唱结束。新郎在姐妹的见证之下,揭开新娘头上的盖头红服,所有礼仪全部结束。新人真正迎来自己人生的洞房花烛时刻。……
这时新房外不远处,可能有八卦的,躲在新房外面不远处低声吟唱着:
娘啊娘,娘啊娘。
想来想去我心伤。
人家新婚嫌夜短,
我因孤单叹夜长。
……
几十年过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再见到有“吹唢呐娶媳妇”的,完完全全的中式婚礼!
作者简介:村夫,原名黄树雄,宾阳人。早年做过中小学教师,后进入政府工作。2002年提前退休,爱好文学阅读创作。
▍今日责编:东东
▍图文编辑 :东东
▍内容审核:东东
▍内容来源 :宾阳写作沙龙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网址:【宾阳文学】旧时婚俗 吹唢呐娶媳妇 你了解吗? https://mxgxt.com/news/view/275713
相关内容
【宾阳文学】旧时婚俗 吹唢呐娶媳妇 你了解吗?交给我了武林外传 燕小六吹唢呐
埃塞俄比亚留学生:我要把唢呐带回家
中国第一位唢呐女博士吹奏百鸟朝凤
武林外传经典片段,燕小六吹唢呐
唢呐真的太出乎意料了,原来镜头给唢呐几秒是这个意思,哈哈!
唢呐真是太出乎意料了,原来给唢呐几个镜头竟是这般意味,哈哈
唢呐真是出乎意料,原来镜头给唢呐几秒是这个意思,哈哈
为什么不让裴文宣拥有一个唢呐呢!
给外国人一点唢呐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