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视听动物”的李伯清,用四川话“自由散打”
四川著名评书人李伯清。
李伯清认为自己是只视听动物。无论时代怎么变迁,他都会跳出固有的单一平面,在立体空间里,用四川话的“声”以及一桌、一扇、一杯茶的“像”进行“自由散打”。
文/赵渌汀
剃度当天,李伯清记得成都的天空云白如絮。
四川彭州的三昧禅林那天来了近万人。有人说,专门带娃娃来,看看评书大师怎么变寺庙法师。
李伯清记得那天是2007年10月29日。他在上午11点赶到寺庙,向粉丝们挥挥手后走进解冤堂,跪下拜了金面佛,然后起身迎接戒刀和净瓶。
头发掉落,40多个评书弟子哭作一团。
剃毕,李伯清摸摸头,扬起三角眼来了句“大家以后喊我法号‘广慈法师’哟”。
十年前那场奔着“出世”的剃度,却在随后为广慈法师惹来意料之外的世俗凡务:“李贝贝”(四川话“李伯伯”)的粉丝隔三差五来拜谒,求合影。
这可让广慈法师犯难了。
两个月后,李伯清别寺还俗,脱去青衣,重新披上对门襟的中长马褂,穿上反扫荡裤子和圆口布鞋,又开始嬉皮笑脸地做回“李贝贝”。
李伯清就像成都民间的一块硬盘,他的升起与衰落,刻写着属于川蜀的时代。
四川彭州的三昧禅林。图/haowanjia
李伯清剃度在成都有多火?
——————
如今许多成都人回忆起2007年成都发生的大事时,除了脱口而出“天府广场终于修好了”外,都会下意识地补一句“哦,那年李伯清好像剃了个光头”。
也有人说,剃度其实是李伯清的一次自我炒作。
这不是李伯清第一次在舆论场引发争议。“剃度事件”往前倒推7年,“李贝贝”还曾“负气走山城”。
2000年5月20日,刚过立夏的成都烈日灼心。一辆奥拓在桑家坡急刹车,李伯清跳下车,在这块川渝交界的坡道上跪下,面朝成都三杯酒、三叩首,念出一句“江湖切口”:“从此我与成都缘已尽,义已绝。我死也不回成都,骨灰都不撒回来。”
于是,蓉城成都成了李伯清的旧“点子”,山城重庆成为他的新“合吾”,是他开拓散打评书的下一站。
山城重庆成了李伯清开拓散打评书的下一站。图/搜狐
在成都,所有人都知道有个“散打王”叫李伯清。
他高且瘦,滑且痞,嘴上一撇须,浓眉三角眼。剃度前他戴过真发做的假发,某次出门遇上大风,他索性丢掉假发,露出秃顶的脑门。
他平时最喜欢对襟排扣长马褂。上世纪80年代起,一桌、一扇、一杯茶开启了他在茶馆的“散打”生涯,他习惯在评书江湖里扯几句家长里短,聊几分世间百态,冷不丁夹带私货地抖几个“黄包袱”,围绕邻里纠纷、婆媳战争、耍贫拌嘴、人情冷暖、世间丑恶,等等,来一通评书式点评,然后再荒腔走板地以醒木和折扇为道具,配上变调频繁的四川话,保证让你听完“巴适”(四川话,意为“舒服”),看完“撇脱”(四川话,意为“轻松”)。1994年,出版社为李伯清录制第一盘散打评书磁带,“李贝贝”彻底火了。
据不完全统计,行走散打评书江湖三十年,李伯清打烂的纸扇子有十多把,用旧的折扇两箩筐,品种不下十个。他还携带十公分醒木。有次在茶馆“散打”后,他在散场时瞥见有人举着副对子:世上多少稀奇事,尽出三寸醒木中。李伯清大笑,扔醒木下台,卷对联走人。
成都作家马骥曾在《散打笑星一抽底》中解释过成都的散打评书:“围绕着一条故事主线,用散说的形式摆出很多龙门阵来,任其自由发挥,表达一种实实在在的情感,可谓形散而神不散,打破了‘照书而说,评书而论’的旧模式,形成别具一格的‘散打门派’。”
马骥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听完李伯清“散打”后的感觉:“那是上世纪80年代了,那场结束后我跑上台,对李伯清说了三句话:‘你是天才。你是银行。你是爸爸。’天才自不待说。银行怎么理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爸爸嘛,就是所谓散打评书界的‘爸爸’。”
成都某作家曾说,李伯清就像成都民间的一块硬盘,他的升起与衰落,刻写着属于川蜀的时代。有人说,2005年以前的李伯清,在成都的人气堪比2005年后的李宇春。
以往的评书大都是“照书而说,评书而论”,而李伯清的“散打评书”打破了这个旧的模式。图/《说书人》
躲进小楼成一统
——————
但他和成都的蜜月期在2000年戛然而止。
“别人的肉长在身上,他的‘肉’长在肚子里。有内秀的人往往不显山露水,他们会眯起眼,暗地里打量外界各方对自己的态度。”
李伯清常把自己的一次经历当段子说——有次他去上厕所,收费的小妹一见就喊:“呦,李老师的嘛,随便屙,随便屙,不收钱。”
“社会我李哥,人善话也多。”在成都随处可见茶馆,有茶馆的地方就有江湖,“李贝贝”能轻松跋涉“江湖之远”,却未必登得了“庙堂之高”。“我搞艺术这几年,成都有600万人听过我的段子……四川文化系统为啥不管我呢?他们为啥子不向我伸手呢?”李伯清曾这样自问。
在成都随处可见茶馆,有茶馆的地方就有江湖。图/视觉中国
马骥觉得,李伯清虽然在民间粉丝万千,但他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安全”。“别人的肉长在身上,他的‘肉’长在肚子里。有内秀的人往往不显山露水,他们会眯起眼,暗地里打量外界各方对自己的态度。”
出走成都、前往重庆前,李伯清多次向成都文化系统提出申请:“我不患寡,但就是患不均。其他演艺人员能进‘笼子’(体制)享受待遇,为啥子我不能?”
得到体制和系统的荫庇曾是他的最大梦想,为此他甚至不惜与这个系统为敌。
13岁那年,李伯清就参加了工作。他当过木匠、修理工、伙头军,拉过架架车、蹬过三轮车、开过摩托车,但他永远不开汽车,“特别怕碾到人”。
上世纪70年代,他在四川省博物馆做炊事员。有一天单位组织员工看《攻克柏林》,伙食团团长告诉他:“今天早点把饭给煮了,其他人要去看电影。”
李伯清一愣:“我呢?”
“临时工没得看。”
李伯清当时的感觉就像被针扎了好几下。第二天他立刻辞职走人,“一分钟都不想再留”。
从此,他每到一个单位,潜意识里必然伴随着一种“孤独和落寞感”。虽然在民间收获粉丝无数,但他始终无法在官方层面获得承认。他经常说,特别害怕下一次《攻克柏林》上映,自己依然无权购票。
“与其说我在乎体制,不如说我在乎平等,我希望超越阶级属性,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表达、平和地协作。”
2017年9月18日,“李伯清话健康”系列散打评书开始录制。
体制就像一座能量无限的小楼,在李伯清面前划了条红线。楼的门槛对他来说很高很高,但里面的世界在他看来也很美很美。站在小楼前他感到无比渺小,但也憧憬有朝一日跨入其中后的骄傲。他当时想到的是鲁迅的一句诗:躲进小楼成一统。
与鲁迅类似的是,他发明的“散打评书”也如刀似剑,剖出市井文化中的人性曲直,剜开民间社会里的遗毒和陋俗。但很多成都人听不惯。
为此,李伯清曾写过一首满含怨气的诗:“吾本蜀都一凡夫/为谋生计去说书/心直口快人得罪/遭来笔伐与口诛/心灰意冷求隐退/山城刮来迎客风/他年不遂凌云志/至死不肯返蜀中。”
“喜欢我的人很多,骂我的也不少。有人说我李伯清辱没成都和成都人,但没人懂爱之深,责之切的道理。”
2000年,重庆群众艺术馆愿意为他解决人事关系,并提供职称和职务。“李贝贝”于是下决心挥别成都,奔向重庆。
还是和江湖味“更相投”
——————
在重庆待了两年后,李伯清又回到曾经赌气说“缘分已尽”的成都。“娃儿一赌气离开了妈,如果妈都原谅娃儿了,娃儿还不回来,那不是不懂事了吗?”对于自己食言又回到成都,“李贝贝”有自己的一套说辞。
在体制的小楼里转了一圈后,李伯清发现自己还是和江湖味“更相投”。
“他一个混江湖的,跑去机关,跑去寺庙,显然不搭啊。”徒弟廖健说。
重庆人廖健是李伯清收的第一个徒弟,他和李伯清相识于成都某个酒吧。廖健当时和刀郎一起在酒吧做夜场歌手,李伯清有次听他唱歌后连连叫好。李伯清去了重庆后,廖健想方设法和他“混在一起”。
有一天李伯清问他:“你个娃子天天跟我腻歪,是不是想让我收徒?”
廖健如今已是川渝一带家喻户晓的笑星。图/网易
这话正中廖健下怀。于是从廖健开始,李伯清陆续收徒,希望有晚辈能接续自己的散打评书。
2005年,廖健出了自己的第一盒音乐散打评书磁带。李伯清觉得挺有意思,决定把徒弟推向前台。
当年7月一个酷暑的午后,李伯清躺在摇椅里,摇着蒲扇告诉廖健:“要想出名,要想俘获观众,就要让观众记住你,记住你就好办了,多听你的作品就好办了。”两人在李伯清的庭院里闲聊时,李伯清突然起身,一拍大腿:“要不这样好了,让你来‘踩’我,这样观众就喜欢了。”
廖健一愣,没懂他的意思。
李伯清让廖健带上后者的评书磁带去找《成都商报》的老朋友。“师傅希望报纸做一个类似‘廖健音乐散打评书PK李伯清散打评书’的标题。”廖健事后回忆,第二天出刊的报纸娱乐版标题果然火药味十足:“师徒PK,廖健要用音乐散打评书‘踩死’李伯清”。
廖健随即“大火”。在此后的一次成都体育馆的演唱会上,李伯清出面澄清了“踩死”事件,并表示“踩死”的真实意思是“超越”,希望外界不要为难廖健。
李伯清的评书磁带。图/新浪
“这都是师傅的‘江湖手段’。”廖健说,很难想象没有李伯清的江湖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至少不会像现在这么有趣。”他补充说。
虽然“江湖手段”用得炉火纯青,但李伯清格外重视自己如今的“江湖地位”。马骥曾做过李伯清等巴蜀笑星的经纪人,在合作过程中,他发现李伯清是个容易满足,同时又极其谨慎的人。
“他的孤独源自他的小心谨慎。台上的他本领高强,台下的他又惊慌失措。如果把李伯清劈开两半,你会看见两副完全不同的面孔。”马骥说。
李伯清则认为自己更像乌龟:“我曾小心翼翼地做人,不沾惹哪个,如同一个乌龟似的,人家把我放在桌子下面垫脚,等到木头烂了、桌子垮了,我又爬起来,自在地走了就是。”
“钻出小楼成一统”
——————
把李伯清放在一个三维空间里观察,会发现他更为丰富的人物性格切面。
“我说过一句话:李伯清就是只视听动物。”李伯清自己笑道。无论时代怎么变迁,他都会跳出固有的单一平面,在立体空间里,用四川话的“声”以及一桌、一扇、一杯茶的“像”进行“自由散打”。
某位久居成都的前足球评论员说,李伯清就是一篇用四川方言写就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眉目游离,眼波如丝,看似癫狂实则清醒。“他就是成都街头一‘混江湖’的。抹去那些散打评书,他就是一普普通通但有棱角、有故事的袍哥。”
与曾经削尖脑袋向系统“小楼”奔去的决绝相比,如今的李伯清更愿意端起一杯清茶,在西村大院的工作室里摆摆龙门阵。剃度信佛后,李伯清开始远离评书江湖。
今年70岁的他给自己开过一份“文字药方”,“专治各种烦恼困惑”:心态平一点,生活淡一点,对己严一点,对人宽一点,健康近一点,疾病远一点,开心多一点,烦恼少一点,活得轻松点,走得撇脱点。
“抹去那些散打评书,他就是一普普通通但有棱角、有故事的袍哥。”
他愿意用“好强”和“自负”来形容自己,但拒绝使用“自卑”式的字眼。如今他有时会义务为观众来一段“散打”,到最后往往都是自己也被乐得前仰后合。“很多人对此无法理解,但我‘散打’时确实是高兴啊,越来越嗨,纯粹自嗨。”
如今看来,让李伯清躲进小楼不出来,这对“李贝贝”来说确实“太过残忍”。
“我喜欢鲁迅,但我现在真的不欣赏他的这句诗:躲进小楼成一统。躲躲藏藏做啥子嘛,走出来耍嘛。我不要躲,我要‘钻出小楼成一统’。”李伯清说。
网址:自称“视听动物”的李伯清,用四川话“自由散打” https://mxgxt.com/news/view/275536
相关内容
自称“视听动物”的李伯清,用四川话“自由散打”四川明星队长演绎另类足球 李伯清上场的作用是骚扰
当韩国女星听李伯清散打……
四川明星队长演绎另类足球 李伯清上场只管骚扰
独家现场目击刘晓庆和李伯清,四川两大明星相见恨晚
刘晓庆李伯清,深夜成都喜相逢,四川双星相见欢
韩三平“做媒” 李伯清搭档金鸡影后秀散打
独家现场目击: 刘晓庆 李伯清 四川两大明星 相见恨晚 成都深夜喜相会
独家现场目击刘晓庆李伯清四川两大明星相见恨晚成都深夜喜相会
65岁李伯清玩微博自嘲比你想像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