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星:超大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发展的两个问题:社会融合与空间治理

发布时间:2024-12-18 01:44

在超大特大城市当中,为什么讲人口社会的可持续性问题特别重要?因为有三个负担,住房、教育和医疗。这三大负担当中,相对而言,教育成本可以通过意愿选择,医疗成本对青年人来讲需求相对少一些,而住房是摆在第一位的,不可避免的,要市民化就必须要去完成的一件事情。在这三个负担之下,当下流行几个概念“内卷”、“躺平”、“婚嫁难”等,甚至将“民不聊生”戏谑地称之为“现代人压力过大,没有生孩子的意愿,连聊一聊都不愿意”。当然,从国家和城市区域发展实际来看,“内卷”和“躺平”当然都是不可行的,还是需要大家积极地努力,“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但是在超大特大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这种现象和社会问题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需要我们正视它。

有专家也提到了关于共同富裕的话题,其实国家非常重视共同富裕,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之后,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和愿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城市发展的目标和宗旨是“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因此,超大和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口和社会问题,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包括户籍和非户籍的流动人口,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更加重视超大特大城市的社会融合、社会公平与美好生活,这样才能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去迈进。

我一直做城镇化的相关研究,超大和特大城市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要放到全国城镇化大局和整体性框架当中去考虑。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着力解决过去半城镇化、粗放式城镇化的问题,突出强调城镇化质量和人的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主要是通过异地城市化,即主要通过远距离迁徙,从中西部地区大量流动到东部沿海地区打工、生存和发展的模式。未来存在异地城镇化和就近城镇化两种模式的统筹结合,所有人都涌入东部地区实际上也不太可能,就需要在中西部地区推进就近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就近城镇化有其相对的比较优势,迁徙空间距离相对较近,住房成本相对较低,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中低成本就可以让更多的群体更好实现人的城镇化和市民化。前面讲到的人口流动分化的新趋势,也表明已经出现人口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回流的格局,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

二、国土治理的可持续:空间治理

2000-2018年超大特大城市建成区不透水面变化

数据源:Global artificial impervious area (GAIA), Gong P., et al., 2020

中国城市建成区(不透水面)规模与增量关系示意图

对于大规模城镇化对国土空间产生的空间效应我们进行了量化的测度,假定在自然地表之上,叠加上大规模城镇化所引起的人口集聚、经济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和交通网络建设,这是大规模城市化对空间塑造和改造的主要维度,将四个方面进行了栅格化、格网化的定量测度,给出21个城市城市建成区和市域范围内国土开发强度分布的公里格网数据。

中国特大超大城市建成区内国土空间开发平均强度(2018)

总体来讲,超大特大城市建成区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大,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成区和建成区外的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差异显著。亟待开展超大特大城市国土空间开发的优化布局与调控。

超大特大城市国土综合治理的可持续问题还有“双碳”。碳中和、碳达峰的缘起是要科学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目前,对碳排放在国家尺度有IPCC的一套核算技术方法,但到城市区域尺度暂时没有公认的核算技术方法和结果。我们课题组完成了城市尺度全国碳排放的初步核算,根据初步核算的结果,2019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约在109亿吨,21个超大特大城市总排放量约21亿吨,占比为19.45%,不同城市有显著性的差别。 

相对其他城市来看,超大特大城市在将来“双碳”达标当中应相对率先一些实现,因为相对处于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这些城市科技创新水平总体也更高,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达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对刚才讲的两个问题做简要小结。

1.超大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跨学科、跨领域重大问题。既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人口社会可持续性问题(大规模、高密度、社会问题复杂),也包括自然人文交叉的国土空间治理可持续性问题(国土开发高强度、人地关系矛盾突出),亟待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加强该领域科学研究的深度,更好地支撑国家和城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决策。

2.从人口社会可持续来看,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社会融合。一方面,提高超大特大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保障流动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相同的机会和待遇,促进他们真正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结合城镇化中后期阶段性特征和人口流动新趋势,统筹异地城镇化和就近城镇化,以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为引领带动,加强二线三线及县域的发展建设,更好的推动人的城镇化与城乡融合。

3.从国土治理可持续性来讲,我们要特别重视国土空间综合治理、碳中和及韧性城市的建设。可以预计,当前至2030年未来中国城市化仍将继续快速发展,超大特大城市的人口经济仍将进一步集聚发展,从人类活动自身出发,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培养绿色低碳生活的日常行为和习惯,强调以生产生活方式主动调适的可持续城市化,从而建设韧性城市、低碳城市和绿色城市,以促进超大特大城市的人地协调,以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陈明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网址:陈明星:超大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发展的两个问题:社会融合与空间治理 https://mxgxt.com/news/view/272580

相关内容

超级网红的管理挑战:培育、引爆与可持续发展
地理资源所陈明星研究员应邀参加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秋季论坛并作报告
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绿色未来分享暨《BBC科普三部曲》南京特别活动顺利举行
探索“文旅融合”新场景,音乐节助推城市经济发展
直播带货的发展历程及可持续性发展建议
打造TOD城市文化共享新空间,“凝望——2024古今艺术珍品展”在深铁置业大厦展出
社会发展学院
新华网:全国政协委员陈红专:大力加强濒危动物药材的的可持续发展
财经三人谈:网红与流量,城市文旅发展的双刃剑
转型发展的“中国模式”之问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