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南北朝二百年:隋唐盛世的前夜——华夏民族如何浴火重生》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细读历史,窥探真相·汉化明星孝文帝拓跋宏,其实是一个战争狂人!
为什么较为富庶的南方,打不过更为离乱的北方?
为什么隋唐被称为是“胡化了的汉族政治集团”?
民族大融合与频繁的屠杀并存,历史的车轮是在前进还是倒退?
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博考古今史家名作,描绘野蛮与文明激烈碰撞的大乱世。
陈寅恪先生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遂能创空前之世局。”这个大融合的时期就在南北朝。
【内容简介】
自刘宋代晋至隋灭南陈的一百六十余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历史时段。这期间,以汉文明为主导的华夏帝国,与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长期对峙,起始于两晋时期的诸民族交融和斗争持续深化,从时社会来看,这固然是一个充满了灾难与痛苦的时代,但站在历史维度来看,冲突是不同性质文明碰撞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带来的结果并非全是负面的。就时汉文明的历史进程而论,两晋时代充满着病态的贵族习气,通过自身力量已经无法荡涤和解决,换言之,汉文明走到了一个瓶颈期,非经剧烈的冲撞和融合,很难靠自身力量走出来。此种条件下融入塞外民族的活力,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这本小书,正是从这个角度入手,试图揭开南北朝时代的面纱,由点及面地了解那些逝去的人和事,以及他们在历史长河留下的痕迹。
【目录】
章 南北朝的前奏
慕容氏建国传奇 003
慕容垂陨落:参合陂下的迟暮英雄 009
广固悲歌:慕容氏后一次被灭国 017
卑微的姚秦 024
游击战天才赫连勃勃 031
北朝道武帝复国:运气来了连战神都灭不了我 041
为何北魏太武帝打下淮南却守不住? 048
崔浩之死是为河北汉人背锅? 056
女主临朝:铁娘子冯太后的政治伟业 064
汉化明星孝文帝,居然是个战争狂人 074
宣武南伐——北魏后的军事辉煌 080
一代妖后北魏灵太后的作妖人生 087
六镇起义,揭开北魏灭亡的大幕 093
河阴之变,阴谋之中更有阴谋 099
东西魏大战,高欢和宇文泰的对决 104
府兵制逆袭强敌的秘诀是什么? 109
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崛起之路 114
北魏元氏皇族,亡国时连遭大难 119
高欢众多儿子为何全不得好死? 123
传奇女人娄昭君与她的儿子们 127
兰陵王为何死得这么憋屈? 132
魏收的《魏书》:到底是秽史还是良史? 135
连杀两任北周皇帝的宇文护,是功臣吗? 143
三朝岳丈独孤信,为何活成了悲剧? 147
北周武帝灭齐是偶然事件吗? 152
被加班和抑郁毁掉的年轻皇帝 157
后的名将:他不死北周不会亡 163
鲜卑人的后一次挣扎 167
北周皇族被隋文帝杀尽 171
北周灭亡之惑 176
北朝齐、周两国截然不同的政风与国运 182
南朝刘裕的成功之路(上) 191
刘裕的成功之路(中) 199
刘裕的成功之路(下) 206
元嘉北伐到底败在何处? 213
刘宋为何屡屡出现宗室内斗? 221
齐永明之治真相:日夜不安的篡位者 228
东昏侯与萧衍起兵 234
马都不能骑,韦睿是怎么打赢钟离之战的? 241
陈庆之北伐败在这群人手里,不亏! 246
攻人不成反害己,浮山堰的责该谁负? 249
梁武帝四次舍身为僧,是其亡国之因吗? 254
梁朝的诸王争位大戏 260
“死神”侯景,一个人向南北朝三个国家宣战 265
梁元帝死前为啥烧了十四万卷书? 271
西梁风云——梁帝国苟延残喘了这么多年 276
陈霸先与王僧辩:你不坑我,我坑你 283
缔造南朝末世辉煌的陈文帝 291
太建北伐:陈朝痛打落水狗 298
隋灭南陈:二百年南朝终结于胭脂井 304
【作者简介】
陈峰韬,男,河南安阳人,现居山东济南。专注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研习与科普,对政治演变、制度演化及中古军事历史致力较深。著有《后三国战争史》一书。常年撰稿,作品在《国家人文历史》、《北京晚报》、网易历史、凤凰历史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表,独立运营头条号“有历史”,多篇作品流览量100万 。
【精彩书摘】
女主临朝:铁娘子冯太后的政治伟业
北魏诸帝执政时间都不是很长,执政时间长的太武帝拓跋焘,在位二十八年,其余的多在位二十年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文明太后冯氏的实际执政时间长达二十三年,压过了绝大多数北魏皇帝。
文明太后执政掌权极为特异。其一,北魏皇帝大多是英明有作为之主,直至六镇起义爆发前的宣武帝,还能积极对南朝用兵,并取得极大优势。冯太后之夫文成帝、嫡子献文帝、嫡孙孝文帝,个个都不是平庸之君,冯太后居然能力压二帝,实在令人惊叹。其二,北魏自立国之初,便对后宫干政做了极为严格的防范,也就是所谓的“子贵母死”之制,那么冯太后是如何突破这些制度障碍,一跃成为事实上的皇帝的呢?
一、年轻的太后
冯氏出身北燕冯氏王族,祖父冯弘被北魏攻击逃入高句丽。冯弘一贯轻视高句丽,求托于人家的卵翼之下仍然极为傲慢,不把高句丽放在眼里,后来满门被杀。
冯弘之前废了结发妻子王氏,王氏的儿子冯朗、冯邈投奔北魏,这位冯朗就是冯氏的父亲。冯朗官至秦、雍二州刺史,冯氏虽系王族枝丫,却是出生在异国他乡的落魄之人。冯朗后来因事被杀,冯氏以罪人的身份被迁入宫中。
在此之前,冯弘的一个女儿入宫,成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昭仪,她是冯氏的姑母。在姑母的照顾和教育之下,冯氏倒也没有十分窘迫,还“粗学书计”,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不得不说,这一段特殊经历,为她日后的传奇人生打下了基础。
452年,北魏宫中发生了政变,宦官宗爱刺杀太武帝拓跋焘,拥立南安王拓跋余为帝,但不久后君臣之间再度发生内讧,宗爱又杀拓跋余。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等人拥立太武帝之孙拓跋濬为帝,是为文成帝。
时年十三岁的拓跋濬立十二岁的冯氏为贵人,后又将其立为皇后。
虽然还未成年,但冯氏已目睹了太多残酷之事。宫闱之幽深、政治斗争之惨烈,特别是雄主太武帝居然死于宦官之手,不能不令冯氏早做防范。日后如何对付政敌,冯氏已不再有思想顾虑了。
465年,文成帝在二十六岁的盛年去世,皇位传于年仅十二岁的太子拓跋弘,是为献文帝,成了寡妇的冯氏被尊为皇太后。
拓跋弘并非冯氏所生,其生母是李氏。456年,在拓跋弘不到两岁之时,在文成帝保太后常氏(文成帝的保姆、乳母)的主张下,李氏被赐死。时场面相凄惨,常太后让李氏一一写下族中兄弟的姓名——以备以后升赏,又把李氏认下的宗兄李洪之叫到宫中嘱咐后事。李氏一口一个兄弟,每叫一声,便抚胸大哭,说不完、道不尽的全是求生之意。但李氏在朝中并无强大势力,后还是被杀。
冯氏陪伴文成帝十几年,却没有生下一男半女。是冯氏没有生育能力吗?恐怕未必如此。在子贵母死制度的阴影之下,北魏后宫有生子者,孩子幼儿大多活不长,许多都是妃嫔为求自保而亲手结束了孩子的性命。冯氏有无此类行为不得而知,但在那样一个残酷的环境下,即使冯氏做出如此选择,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不管过程如何,冯氏侥幸借助子贵母死制度,早早地解除了太子生母的威胁,成为后宫独尊的太后。献文帝年幼不能亲政,文成帝死前遗命太原王乙浑以丞相身份辅政。乙浑权势熏天,任意诛除异己,先后杀了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以及从汤泉入朝的侍中、司徒、平原王陆丽。不管乙浑是否与小皇帝拓跋弘一条心,也不管诛除大臣的动机如何,这种行为都严重威胁到皇室的权威。冯太后果断采取措施,利用文成帝刚死、政治秩序尚未稳固的混乱之机,以谋逆的罪名将乙浑逮捕并处死。
消灭了外朝的实力派,冯太后随即临朝听政,成为北魏事实上的主人。
冯氏很清楚,太后地位的获取,是以年献文帝之母惨死为代价的,献文帝不可能不对她有怨言。日后献文帝长大亲政,她将何以自处?
她是个善于学习历史经验的人。北魏自来有乳母太后的政治惯例,太武帝之保姆窦氏、文成帝乳母常氏都凭借这层关系上了太后。冯太后与献文帝并无抚养之亲,于是把目光投向了下一代。
467年,献文帝之妻李氏生了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孝文帝拓跋宏(又名元宏)。冯太后效法年常太后,下令将李氏以旧例处死,并将年幼的拓跋宏接过来自己抚养。这样一来,她就兼具了嫡祖母与乳母的双重角色,日后拓跋宏继位为帝,她的位置就稳固得多了。这一年,冯太后刚刚二十六岁,献文帝十四岁。
二、与献文帝斗智斗勇
十四岁的小皇帝虽然不能亲决政务,但并不代表帝、后之间没有冲突。冯太后的地位、权力并不稳固,小皇帝身边也围拢了一批人,企图与太后对抗。467年,冯太后宣布归政于皇帝,自己专心抚养孙子。
献文帝周围的一帮大臣便利用这个机会,不断怂恿皇帝夺回权力,彻底消灭冯太后再次临朝听政的可能。这些大臣中,以京兆王拓跋子推(献文帝的叔父)、南郡王雍州刺史李惠(献文帝的岳父、拓跋宏的外祖父)为首。
拓跋子推、李惠都是明察而有才干的人物,志在扶助献文帝,反对太后秉政这种不正常的权力现象。但由于冯太后已有一段临朝听政的经历,对朝中形成了足够威慑,献文帝身边并没有团结起来多少铁杆支持者。
除了拓跋子推、李惠之外,有迹可查的皇帝支持者,大概只有献文帝的弟弟建昌王拓跋长乐、李惠的岳父韩颓等寥寥数人。这个小集团,对冯太后远远构不成威胁。
心与力不相协,血气方刚的献文帝却不知道掩饰对冯太后的怨恨,过于直白地表达了夺权的意图,结果招致冯太后强有力的反击。
471年,在多方角力之后,满朝大臣几乎都站到了冯太后一边。据《魏书·灵征志上》载,“显祖皇兴元年(467)七月,东北无云而雷”。按照古代星象、易理解释,“无云而雷”意味着“君独处而无臣民”。以天象附会政治的说法固然没什么道理,但这代表了北魏时人对冯太后、献文帝对峙政治局面的看法。也就是说,年少的献文帝的支持者几乎被剥离干净,成了光杆司令。
少年皇帝固然血气方刚,但纯靠血气支撑,往往刚而易折。或许是对未来失去了希望——毕竟冯太后春秋鼎盛,献文帝忽做惊天之举,宣布要禅位于皇叔拓跋子推。
消息一出,朝野大震,起初无人敢应声。在献文帝一再催问意见后,皇叔任城王拓跋云、大臣源贺、宦官赵黑带头抵制这一决策。谁都能看得出来,如果把皇位送给拓跋子推,冯太后就失去了继续掌权的机会和理由,献文帝这是要拼一个鱼死网破。
群臣怕引起更大的皇族内讧,于是坚持劝献文帝不要禅位,即使禅位,国家有定制,应传位于太子,而绝不能以侄禅叔。
面对群臣的强烈抵制,献文帝无可奈何,只好把皇位禅于年仅五岁的太子拓跋宏,自己做太上皇,时年十八岁。禅位事件中冯太后不发一言,却能逼得献文帝乖乖按她的设想走,可见冯太后手段之高超。但冯太后并未真正取得政治角力的胜利,献文帝把皇位交给拓跋宏,表达了对冯太后政治地位和权威的承认,冯太后只能顺坡下驴,勉强维持现有二元对峙的局面。
好在献文帝并没有把精力全部放在内部斗争上,这位年轻的太上皇继承了拓跋鲜卑先祖的勇武之风,连年率兵北击柔然,数次取得辉煌的胜利,并依靠不断获胜积累威望。献文帝虽迁居于简易的崇光宫,每月仍要正式朝见一次,朝中大臣如高允等人还经常到崇光宫汇报重大事宜。许多大政方针,献文帝仍直接参与处置,诸如淘汰贪鄙之官、选拔清节之才、修改礼仪规格等,并继续推行他定下的法制政策。
473年,献文帝南巡至山阳郡,途中遇到一位叫薛虎子的小官,此人之前因事被冯太后从将军罢免成士兵。薛虎子向献文帝痛哭求情,居然打动了献文帝。献文帝带他沿路询问河南的政事民情,一连数十里相谈甚欢,又加上沿途州民反映薛虎子为官清廉有为,献文帝居然即下令薛虎子官复原职。
这么直接、毫无顾忌地处置,显示出献文帝仍想有一番作为的心气,以及对冯太后的不服。冯太后对献文帝的高调行为一直没有做出积极反应,两人貌似相安无事地维持着和平局面。但献文帝不灭的雄心,注定了帝后之间无法一直保持平衡。
事实上,早在献文帝禅位之前,诛杀李弈事件就已在帝后之间种下深深的仇恨。冯太后年轻守寡,耐不住春闺寂寞,与李弈在宫中私通,秽声传于朝野。献文帝忍无可忍杀了李弈,冯太后虽然时没有发作,但内心之愤怒是无法消弭的。
献文帝禅位后数年间,冯太后始终居静不移,似乎也给献文帝造成了错觉,导致他的动作越来越扩大化,以至于隐然有超越冯太后之势。种种情形,使冯太后无法继续坐视献文帝伸张权力。
延兴五年(475)的北郊大阅兵,成了诱发终极冲突的导火索。时献文帝数次北击柔然,志得意满地在北郊阅兵,显示自己的武功。
冯太后对此极为警惕。朝中权力分割,献文帝多取一些,倒也没有太大妨碍。但如果一任献文帝加强对军队的掌控,有朝一日培养出一批忠于他的将领群体,这可是要命的大事。冯太后于是加紧了对京师军队的掌控,开始布置终行动。
就在北郊大阅兵后的几个月,冯太后宣布京师内外戒严,将京师的宿卫兵马分为三等,并规定了出军、宿止的次序。戒严一般来讲都是应对重大军事危机的,时北魏内外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危险,冯太后如此举动,然是为了加强对军事力量的控制,以防止出现意外。
果然,戒严令下达七天后,宫中突然传出献文帝暴死的消息。献文帝时仅有二十三岁,此前一直没有生过什么病,这么突然地去世,引起时人很多猜疑。有人认为献文帝被冯太后下毒害死,魏收所作《魏书》采纳了北魏国史的记录,不点名地暗指冯太后就是主使者。
不管怎么说,三十六岁的冯太后终于彻底摆脱了献文帝的阴影,再次走向前台临朝听政,并被孝文帝尊为太皇太后。
献文帝生前信任的几位宗室、大臣,如拓跋子推、拓跋长乐、李惠、李、韩颓等都相继被贬官或赐死,献文帝的政治班底被清洗一空。
…………
网址:《细读南北朝二百年:隋唐盛世的前夜——华夏民族如何浴火重生》 https://mxgxt.com/news/view/263233
相关内容
盛行数千年!古代人与现代人,究竟谁更爱读书?盛世华夏
《隋唐演义》大隋为何灭亡,九王争雄!
《隋唐英雄》即将开机 余少群出演李世民
靠山王杨林的原形被倒了斗,墓志道出不少隋朝秘辛|文史宴
一首伪造的唐诗,意外火了几百年,考证发现唐朝根本没这诗人
穿越千年繁华,再品“唐”三部曲的盛世气象
《莫愁猎火狼烟,前路有高适》:书写作为榜样与力量的高适
文化、民情与风俗的生动写照
揭秘一千年前的抗日大捷:一万唐军屠灭七万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