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编剧梁晓声:拒绝浪漫化 对历史负责

发布时间:2024-12-17 17:40

梁晓声是中国知青文学的重要作家

梁晓声是中国知青文学的重要作家

  搜狐娱乐讯 61岁的梁晓声已经两鬓斑白,右手夹着一根烟,左手边的环保袋里装满了书——这套《中国知青纪念文集》找他作序,他心心念念着,正好把它们带给电视剧《知青》的导演张新建:“再不可以是一种很浪漫、很有意思、没有劳动苦难的知青电视剧。”

  毫无疑问,梁晓声是中国文学史上知青文学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位作家。在执笔写《知青》剧本前,他已有多年不碰这类题材,“破冰”是他再度“出山”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能不能把电视剧创作的空间,由于一个作者的介入,给拓宽?这可能是影响和价值所在。”

  真实:拒绝浪漫化 对历史负责

  “一个事实是,上山下乡是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的运动,整整一代人首先是被运动,其次才是怎样在运动中精神情怀的自我救赎”,梁晓声本身就是知青,再谈起那段岁月时免不了有些激动和感伤:“再不可以是一种,很浪漫、很有意思、很好玩的电视剧,看不到劳动、看不到知青与农民的情感,看不到知青与知青间那种情感,只是大家谈谈恋爱,象征性的干点活,那是不可以的。那样越拍越差。他们干活么?如果整个剧我们看不到扎扎实实的劳动,是不行的。”

  为此,剧组专门在东北弄了一片地,用来拍“麦收”的场景,这其中也融入了梁晓声个人的生活体悟:“像我这样的人,麦收时也痛苦得我想逃离建设兵团。”此外,“水里面抗油桶”“抬木头”“高音喇叭”“武斗”等历史画面将真实重现:“浪漫化,是对历史的不郑重、不严肃、不负责任。是要有些悲壮色彩,那本身就是悲壮的年代,北京一个400多人的知青队伍,死了的就有20多个,你不能过滤这些历史。”

  原则:给予观众,高于生活的

  “我们影视作品中也焦灼,编剧在鸡毛蒜皮中勾心斗角,你们看电视有这个感觉么?”梁晓声谈及电视剧现状时有些愤慨:“怎么叫文艺高于生活,有时候我们恰恰变成了文艺低于生活。事实上,你能把受众的观看水准,提升到什么样的程度,自身就提升到什么样的程度。不应该是你想看什么,我给你看什么。而是我应该给你看什么。”

  “雨果写《巴黎圣母院》的时候才20岁,那时候更多的是有意思和好看;40多岁写《悲惨世界》,《93年》出现后他是为了好看么?那时候黄色报刊在巴黎一大片,他能不知道什么好看么?但他写出了:革命是绝对正确的,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更加正确的人道主义。这句话影响多大啊!没有任何一个普通读者会去想,这个问题可以这么考虑,而一个作者只要捧出这些东西,那观众是要看的。”

  梁晓声觉得,电视剧《知青》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他们想给观众看到真正的知青是什么样子,而不是被美化、没浪漫化、被规避掉的“生活”——在这部电视剧中,他试图解释,为什么“一个无书读的时代、一个读书犯罪的年代、一个在上学的年龄集体被取缔了学习机会的时代、一个谁若坦言自己想上大学便注定要遭到批判的年代”,恰恰产生了共和国“最无怨无悔”的一代人——“因为他们曾和最任劳任怨养活中国的农民们同舟共济、抱团取暖过;因为了解农村的真相,所以了解时代宣传外大半个中国的真相。”

  好看:生活本身,即是看点

  我问梁晓声,你怎么能保证一部试图承载这么多思想的电视剧,同时还能让观众觉得好看?

  他给我形容了一个片段:“将军恢复工作后,赶紧把女儿接到部队。这时乡亲们去送她,隔着陕北山头,我想象的是秋末冬初,那么红的太阳,照着千沟万壑的黄土地。她走了很久,一回头看,山头上还有那么多小身影,但已经不能再回望了。这时候她一下子就跪下去了,掩面哭泣。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她一辈子记得,我要对老百姓好。”

  讲述的时候,这个61岁的老人很激动,听的人很动容——这其实真的就是他朋友的真实故事:“有时,生活本身即看点。你写的是那么样的像生活。《蜗居》(高清在线观看)本身不是别的,是太真实贴近某部分生活,所以很好看。”

  因此,在这部剧中,你很难看见商业化的元素:没有大牌明星、没有集中宣传。你甚至很难想象,这样一部剧,筹备时间超过3年,梁晓声的手稿累积起来接近30cm。

  破冰:拓宽半径,我们的事

  梁晓声说,他不太理解张艺谋(在线看影视作品)为什么要拍《三枪拍案惊奇》:“当年谢晋在做导演时候,利用他做导演的声望为后来的导演拓宽了很多范围,按理来说,这个工作现在应该张艺谋来做,而你没去做,去拍了一部三枪,所以你不对。我们一线的导演,居然一下子转回了……”

  制片人侯鸿亮觉得,梁晓声就是在做这样一件事:“为什么这个题材过去没有过?那真的是不敢写。你换一个其他编剧,故事能完成,但不是最真实的。换句话说,我们能不能把电视剧创作的空间,由于一个作者的介入,给拓宽?这可能是影响和价值所在。”他所指的拓宽,不仅仅是某些画面的首次呈现,还有思想认识领域的创新。

  梁晓声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将现在的创作范围比喻成圆,有人会去把半径拉长,去试着拉宽面积。我希望做这样的人,而不是别人把半径拉长后,我去享受既得成果。”

  “我对我学生说,在你们人生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谁给你钱只要能出版,你都可以去做。但你一定要明白,那不是值得你一辈子从事的职业,如果有一天你情况好了,一定要回到原点上,创作有意义的作品。这个意义应该超出于稿费,文艺无非就是贡品、商品和作品,都这么大年纪了,还靠写电影、电视剧、小说给稿费来挣钱的话,是件羞耻的事儿,原来你一辈子不过是卖文字的人。我死去后,希望人们谈到这些作品时觉得还行。”

(责任编辑:Dawn)

网址:《知青》编剧梁晓声:拒绝浪漫化 对历史负责 https://mxgxt.com/news/view/259903

相关内容

作家梁晓声:东北文化是一座富矿
梁晓声、敬一丹化身“剧中人”
理解梁晓声的三个关键词
梁晓声:我没说过青春无悔 知青是被运动的一代
“人世间”幸得梁晓声
梁晓声:作文“关乎一个人一生”
林徽因拒绝徐志摩的求爱,有几点原因呢?请搭上想象的翅膀
大有书局推出“梁晓声谈中国”系列三部曲
梁晓声的主要作品是什么
梁晓声自评新作《欲说》:“有评茅盾文学奖的潜力”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