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视角下“人设社交”现象研究
[摘要]明星凭借“人设”吸引受众注意,实现商业价值的现象已被人们所熟知和接受,但近年来,“人设”这一概念的运用逐步渗透到素人的社交生活中,帮助普通人打造虚拟而又完美的线上形象。本文将首先对“人设社交”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进而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对“人设社交”现象产生的原因做出分析,最后从传播学的角度对该现象的产生进行反思,并进而提出缓解策略。
[关键词]朋友圈 人设 补偿心理 马斯洛需求理论 交往焦虑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 A
概念界定
“人设”一词来源于日本动漫领域的“人物设定”,具体包括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以及成就此人物的生活背景等相关资料,主要用于吸引特定受众。在中国当下的传媒环境中,“人设”一词每被提及往往都与明星相关联。娱乐公司通过对明星的性格、爱好、生活背景等个人资料进行重塑,提升明星在娱乐市场中的辨识度,使明星更精准地迎合既有和潜在受众的需求,高效固粉圈粉,进而提升明星商业价值。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人们的信息视野更加宽阔,多元文化的生命力也愈发强韧,简单分类的明星人设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人们有了多样化的期待,娱乐公司也捕捉到了受众的新诉求,在明星的人设打造上也随之更为细致。
比如,部分受众已经对明艳类型的美女人设审美疲劳,觉得她们过于高高在上,缺乏真实感。娱乐公司就进一步设计,多维度立体打造美女人设,不断挖掘不同美女人设间的差异化特征。大型选秀综艺节目《创造101》中的“锦鲤”杨超越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与同场竞技的其他选手不同,她不但出身平凡,而且业务能力也比较一般。但是成功的人设塑造,挖掘出了她个人特质中的闪光点:与其他表现“完美”的选手相比,她性格直爽,凭借真实的节目反应、不服输的性格和认真努力的态度赢得了受众的喜爱。她通过接地气的行径,成功建立起与受众之间的情感共鸣。最重要的是她独特的“锦鲤”人设,为受众带来积极的能量,使受众对她的喜爱更为坚定。公司对杨超越以上特质的挖掘和引导,使她较为成功地满足了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并最终能够脱颖而出。
随着网络社交的快速发展,“人设”这一概念跨界侵入到素人的社交生活中。与明星“人设”不同的是,素人人设虽然风格各异,但内核却呈现出极高的同质性,多以“成功”“完美”作为塑造倾向,希望他人得出“他(她)过得很好”等类似结论。素人对“人设”面具的追求推动了打造虚假高端生活产业链的形成:如今,在电商平台随便一搜,就能弹出多条以“修改朋友圈定位”“朋友圈文案模板”“朋友圈展示素材,提升逼格”为关键词的服务项目,买家只需要支付一份早餐钱,商家就能全方位满足买家的人设需求。笔者将这种素人在线上伪装个人生活状态,戴着成功的“人设”面具参与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的现象称为“人设社交”现象。
人设社交的传播学心理动机
“人设社交”之所以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离不开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条件的促动。本文拟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切入,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及补偿心理、从众心理、交往焦虑等经典传播学理论,以朋友圈社交内容为研究对象,对“人设社交”背后的心理学动因进行阐释。
1.人设社交与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需求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将人类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及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如今,满足基本的生存与安全需求对于大多数戴着“人设社交”面具的个人来说已非难事,他们的需求水平已进阶至更高的层级。但比起通过缓慢的财富和阅历积累来实现高阶需求,低成本买入的方式能更高效地在“术”的层面助其提前实现需求目标。采取“人设社交”方式与人交往的个人,通过在朋友圈发表体现其虚假高端生活状态的图文,短暂规避与之不相符的现实生活,利用信息差获取信息接收方的认可与尊重,进而在虚拟层面上达成自我实现的目标。
2.人设社交与补偿心理
个体在适应社会时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以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这就是补偿心理(Psychological compensation)。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戴着“人设社交”面具的个人,有可能在现实社会中的自我实现程度不尽如人意,通过在虚拟社交平台上的人物重塑,填充现实生活中缺位的条件,能够帮助其在心理层面上获得补偿,重建自信。例如,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事业发展不尽如人意,没有取得他理想的成就,他就可能会通过“人设社交”的方式,购买素材,为自己建立起理想中的人生。
3.人设社交与从众心理
一些人之所以选择戴上“人设社交”的面具,与当今社会媒介传播内容的“炫富化”倾向不无关联。很多网红在小红书、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传播锦衣华服、金银首饰、香车豪宅的图片和视频来获得更多关注和点赞。这种符号化的方式直接将拜金主义灌输到围观受众的价值体系中,而由于这种内容曝光率更高,更容易被受众接收到,会让受众产生一种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这般富有的错觉,又间接推动受众对拜金主义的认同和向拜金生活靠近的焦虑。由于受众信息观察缺乏全局视角,极易被调动出在此情境中本并不成立的“从众心理(conformity behavior)”,这种“从众心理”中又夹杂着“攀比”的心理,驱使他们去追随那些炫耀财富的人,通过模仿他们的行为,成为人群中的“大多数”。
4.人设社交与交往焦虑
交往焦虑(interaction anxiousness)是指社交个体在一个或多个社交情境或者表现情境中表现出显著和持续的担忧或恐惧,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基本表现是:害怕与别人对视、害怕被人注视、怕自己在人前有丢面子的言谈举止,怕当着人面吃饭、书写等。产生交往焦虑的原因往往是多重的,他们有可能是生性自卑的人,也可能是在社会上成就有限的人,他们可能会比其他类型的人群更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同。这类人群在线下生活中对社交关系的管理可能会出现难以推进、情感受挫等负面特征,但在线上采用“人设社交”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或许能够缓解这种交往焦虑。他们通过发布经过“完美”规划的内容,在朋友圈中树立起最理想化的、可控的自我形象,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朋友评价的可控性,从而使之在朋友们的点赞和评论中重塑自信,甚至再次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人设社交的传播学反思
笔者对“人设社交”现象的剖析,并不能概括这一社交模式产生原因的全部可能性,但笔者还是希望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提出缓解该现象的部分思考。
如果说促动“人设社交”产生的政治、经济条件是我们无法改变的,那么文化环境的构建其实在部分方面是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例如,如果我们能够善用媒体的力量,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设社交”现象。根据拜班杜拉交互决定论,人的内部因素及其行为同环境是相互决定的,借助一定的环境,人的性格、观念和认识使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种行为又反过来会改变人的心理和性格。目前我国权威媒体对拜金现象的报道缺乏正确的方法论引导和尺度把量,往往会对目标受众已偏离的价值轨道起到负强化的作用。拜金主义的媒介环境与人之间的关联正是这样的封闭循环。若要打破这一闭环,我们应该做出诸多调整。例如,媒体可以通过相关编码,帮助受众解读出拜金主义并非社会主流所推崇,更不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社交关系的基础;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对网络空间的管理,加强对传递拜金、虚荣等价值观念内容的审核,对于不恰当的内容限制发布,对传递拜金观念的网红进行适度思想教育等。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贵在真诚。真诚,不仅是一种美德,更能提高人们社交的效率和质量。一个个体可以凭借着包装后的生活状态去结识另一个也包装了其生活状态的个体,但一旦有一天真相浮现,两个人的社交关系也会断裂,用来经营这段社会关系所付出的时间成本便无法获得收益。人们更应该鼓足勇气接受平凡的自己,相信平凡的自己也有闪光之处,这缕光亮便足以吸引和维持他人与我们的社交关系。自我和解虽然可能不是解决问题最高效的方式,但却有可能是效果最稳定和持续的方式。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韩潇潇.注意力模式视角下的明星“人设”营销策略——以杨幂为例[J].艺术科技,2019,32(12).
[2][美]戴维·霍瑟萨尔.心理学史[M].郭本禹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常晨.微信朋友圈“晒”与“刷”的交往焦虑与关系重构分析[D].辽宁大学,2019.
[4]邱馨.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与微博的“暴力流感”[J].新闻界,2015(10).
网址:传播心理学视角下“人设社交”现象研究 http://mxgxt.com/news/view/248485
相关内容
拟剧理论视域下新媒体中的明星“人设”现象研究人生即剧作:明星人设现象的传播心理学分析.docx
狂欢理论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网红研究
核心粉丝是如何炼成的——基于文化资本视角下的粉丝社群研究
消费文化视角下的Vlog走红研究
社交媒体粉丝群体极化现象与引导策略研究
电影平台社交互动与口碑传播研究
基于形象修复理论的我国运动员赛事失利后的社交媒体危机传播研究
三毛传记现象研究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移动社交媒体互动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