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界】众明星声援蒋劲夫背后:我们离“家暴零容忍”的共识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24-12-17 08:09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蒋劲夫家暴案的相关舆论,以及针对艾滋病感染者群体的谣言和污名化。

蒋劲夫家暴案:众明星声援蒋劲夫,体现的是什么价值观?

从蒋劲夫日本籍女友中浦悠花在Instagram上发布受伤照片,到蒋劲夫在微博上公开认错、其“好友”爆出女方黑历史,再到蒋劲夫自首被捕,蒋劲夫家暴案已经发酵了十余日。

11月28日,日本TBS电视台报道,日本警方以涉嫌伤害罪逮捕蒋劲夫。据悉,蒋劲夫承认警方的指控,但称施暴“出于个人原因不想说”。同日下午,蒋劲夫工作室在微博发文表示蒋劲夫已主动与日本警方取得联系,并且将配合调查。随后,蒋劲夫到警察局自首被警方拘留的画面在社交网络上流传开来。

11月29日,日本富士电视台在早间新闻综合节目中,报道了蒋劲夫在日本涉嫌家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根据中浦悠花在社交网络和接受日媒采访时披露的消息,从今年7月她与蒋劲夫同居起,就经常性地遭到对方的暴力对待,遭遇多次殴打,且被实施人身控制,蒋劲夫抢走她的手机,与她24小时待在一起。中浦悠花曾有一次试图拿手机报警,被蒋发现后,她遭到了更凶狠的殴打。一开始蒋还会把她拉去没有人的地方打,在发现日本社会对家暴很冷漠,即使女方尖叫周围也不会有人报警后,便更加肆无忌惮地施暴,即使在出租车里发脾气也会动手打她,甚至在晚上做梦梦到女方让他不开心也会跳起来暴打她一顿。

中浦悠花友人在微博上公开的验伤报告显示,蒋劲夫分别于10月8日、10月11日和10月12日殴打女方,造成对方臼齿和后牙脱落,两颊伤情严重,左大腿皮下出血,后脑左胸受伤,至少需要疗养一个半月才能痊愈。

至于中国社交媒体上流传甚广的10亿日元赔偿金要求,中浦悠花表示提出巨额赔款要求是为了表达自己坚决不肯庭外和解的态度。日本法律规定,施暴方如果构成伤害罪,或将处以15年以下有期徒刑和50万日元(约3万元人民币)罚款。

这原本是一个犯罪事实证据清晰、当事人供认不讳的刑事案件,然而因当事人是一位知名中国男艺人,该事件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诸多颇令人匪夷所思的评论。蒋劲夫承认家暴之后,微博上点赞颇高的一条言论居然是:“你应该是娱乐圈最MAN的爱豆了吧,第一个承认家暴的男人,感觉好圈粉。”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网友对女方言之凿凿却毫无来由的指责:爱玩、滥交、说谎成性、诈骗、歧视中国人、有强大的黑社会背景等等。

最令人感到惊讶不解的是,在蒋劲夫自首被捕后,包括胡歌、娜扎、窦骁、俞灏明、蒋梦婕在内的众多演艺圈人士纷纷发文怀念当初和蒋劲夫共事的情谊,回忆起他的天真笑容和阳光性格,坚定表示“无论如何我站他”“等待真相”“等你归来”,甚至是刺眼的、标准体现“受害者有罪论”错误观点的“一个巴掌拍不响”。

明星们等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要知道,这个他们眼中“阳光明媚、自由率真、长不大的孩子”,已经是一个27岁的成年男人了,他的理智、体力和暴力让他得以打掉女方两颗牙,致使其皮下出血直径达15cm,伤情达到了需要疗养一个半月的程度。为什么他们还会觉得,生活中彬彬有礼、对朋友很好的人,施暴就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呢?

蒋劲夫自首被捕的三天前(11月25日)恰逢国际反家庭暴力日。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在当日发布的最新报告中援引了一项英国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对100名男性伴侣杀手和400名普通凶手的对比指出,伴侣杀手总体来说受过更好的教育且没有其他凶手那么多的犯罪记录。芬兰、瑞典等国也得出了同样的调查结果——也就是说,施暴者的外在良好表现并不能说明他不是一个心怀恶意的施暴者,且在很多时候可能事实恰恰相反。

这份报告披露的数据触目惊心:2017年,全球共有8.7万名女性被害身亡,其中超过5万名是被伴侣或家人杀害。在所有因亲密关系产生的凶杀案中,女性受害者占82%。过去一年里,全球女性被伴侣杀害最多的地区分别是亚洲(1.1万)和非洲(1.1万),接下来为美洲(6000)、欧洲(2000)和大洋洲(200)。

公众号“单向街书店”作者乌潘潘认为,这些年国内多起女性受侵害的残忍案例相继爆出,帮助公众缓慢又艰难地建立起“家暴零容忍”的共识,然而此次众明星纷纷发文对“蒋劲夫事件”表示惋惜,个别网友撩拨起民族主义愤怒情绪,再度将理性共识淹没在“女的该打、呼吁真相”的声浪里。在犯罪事实面前,明星们用“明媚少年”“自由灵魂”粉饰蒋劲夫的暴行和残忍,无疑是在舆论场里做了一场性质恶劣的示范,即家暴是无足轻重的、无损施暴者人格与品行的、即使是施暴了也是“事出有因”的。

“我国家暴情况本就普遍,作为当事人的朋友,在私人场合大放厥词也就罢了,可当你身为拥有巨大话语空间、巨大粉丝号召力的公众人物,在中文世界最大的舆论平台上同情施暴者时,有没有考虑这带来的连锁反应有多严重呢?有多少粉丝会认为,家暴不是什么大事呢?故意伤害都可以找理由求原谅和洗白,那杀人是不是也能?要知道这两种行为的本质都是侵犯对方的生存权,其区别只是程度。”乌潘潘写道。

在此番舆论喧嚣之中,“虽然XX,但是XX”的句式屡屡出现,成为为施暴者洗白的标准话术。公众号“芥末微报”作者楼噶一认为,其背后的逻辑默认了解决亲密关系中无法调和矛盾(如出轨、欺骗等)的第一反应,或者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暴力私刑,而正是这种思维,导致了无数家暴惨案的发生。“人们拒绝用冷静客观的态度解决问题,认为只要自己被欺骗了,愤怒就开始主导行为;只要有了充分的理由,施虐就无可厚非,甚至是值得原谅与同情的。这种思维,默认了暴力是人类无法控制的本能,在某些条件下我们可以无需克制。甚至,把人类与野兽的界限弱化了。”

在作家荞麦看来,蒋劲夫事件还暴露出了中国明星读书不多、人文素养缺乏的短板。阅读是建立共情、从更多元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世界乃至建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方式,然而众明星声援蒋劲夫,暴露出了他们无论多么想当一个理念正确的人,遇到具体事情却根本无法判断是非对错,甚至在140字的篇幅内都无法做到逻辑清晰,语义通顺。与此同时,为明星们“仗义发声”叫好的我们,也需要反省自身,“观众不读书,所以明星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我们自己不读书,所以对明星也缺乏这方面的需求。我们并不在乎他们的文字不通顺,理念落后,对世界缺乏了解。反而觉得这是某种‘真性情’。”

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的谣言和污名化是如何愈演愈烈的?

刚刚过去的12月1日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全球主题是“知晓自己的HIV感染状况”,中国宣传活动的主题为“主动检测,知艾防艾,共享健康”。

自1981年6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刊登了5例艾滋病人的病理报告、全球首次出现关于艾滋病的正式记载以来,艾滋病至今仍然是医学界有待攻克的难题。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这种病毒把人体免提系统中最重要的CD4 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艾滋病患者的死亡通常而言不是因为艾滋病本身,而是由HIV病毒感染后的并发症导致的。

根据“界面新闻”的数据整理,2010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感染者数量下降了18%,死亡人数下降了34%。虽然艾滋病还不能被完全治愈,但随着一系列药物研发的突破性进展,艾滋病已经是一种可控的慢性病。截至2018年9月底,中国报告存活艾滋病感染者85万例,死亡26.2万例,全人群感染率约为万分之九。参照国际标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艾滋病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近年来,中国艾滋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速出现下降。2017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四,死亡率约为十万分之一。

从性别来看,在中国每年新发现艾滋病感染者中,男性数量约为女性的三倍。从传播途径来看,输血传播已基本阻断,注射吸毒传播得到有效控制,母婴传播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性传播是当前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占比超95%。

尽管从数据上来看,艾滋病的防控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担忧和误解仍然分毫不减。很大程度上来说,“基因编辑婴儿”的出现,也与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庭对HIV病毒感染机制不了解有关系。事实上,在防止新生儿被艾滋病毒感染方面有多种有效的医学干预手段,其中高效抗病毒药物、安全助产和科学喂养等策略的综合实施,可以有效降低母婴传播几率到1%以下。此外,感染HIV病毒的父亲与怀孕期间健康的母亲完全可以做到生育健康的下一代。

更加值得警惕的是,关于艾滋病感染者的谣言时不时在中文互联网世界爆发,引起民众的恐慌,并进一步加剧人们对艾滋病感染者群体的偏见和歧视。“谈性说爱中文网”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了艾滋相关常见谣言的不实之处。

其中一类谣言是,艾滋病感染者会为了报复社会,隐瞒自己的病史,疯狂与健康人发生性关系,借机传播HIV病毒。然而事实是,一次性行为感染HIV的概率是很低的(举例而言,根据美国的研究,在未使用安全套的情况下,阴茎阴道插入式性行为女方和男方感染HIV的机率分别为0.1%和0.05%)。而且即使发生了未经保护的性行为,也可以在72小时之内前往就近医院、疾控中心或防艾NGO申请艾滋阻断。阻断以后,满四周检测为阴性,则可排除感染率98%左右;满8周后检测阴性,可排除感染率99.99%。

艾滋病感染者报复社会的谣言

另外一类谣言则是艾滋病感染者会通过出售HIV血液来报复社会。然而事实是,HIV病毒离开人体后会迅速失活,而且血液离开人体后,如果没有严格处理,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血凝、血清分离等现象,即使是对血液进行保鲜,通常也只能保鲜6小时左右。考虑到血液运输条件的严苛性和国家对物流系统的严格审查,很难想象艾滋病感染者如何能够大范围输送HIV血液,进而报复社会。

该文章指出,已经证实的HIV传播途径只有三条,分别是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HIV病毒只能在血液和体液中活的细胞中存活,不能在空气中、水中和食物中存活,离开了血液和体液,病毒会很快死亡。因此,HIV病毒感染者用病血在食物中投毒一类的消息均为不实消息。

艾滋病的谣言和污名化是如何愈演愈烈的?“新京报·书评周刊”刊登的《对艾滋病的惩罚隐喻和道德批判,究竟何时可以结束?》一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作者安安援引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指出,艾滋病可以说是疾病“惩罚隐喻”的最终极表现。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很多重大疾病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诱发的原因,也就是说疾病是一种对不约束自身日常行为的“惩罚”。对于艾滋病这样一种无法根治,且通常通过性行为和血液传播的疾病而言,这种“惩罚”显得尤为严厉,患者面临的道德审判也尤为尖刻。

由于普通大众对艾滋病的了解通常来自于大众媒体,媒体对艾滋病的话语呈现将极大地塑造人们对艾滋病的认知(与偏见)。安安梳理媒体传播相关研究发现,艾滋病相关新闻常常突出某类“高危群体”,加强了艾滋病患者“他者”形象的构建,且艾滋病报道通常缺乏患者视角。新闻传播学学者杨慧琼在对2003年至2009年中国媒体艾滋病报道的研究中发现,媒体对于艾滋病防治的报道往往大而空,仅有12%的报道涉及患者和患者家庭,而且媒体倾向于渲染恐怖氛围,让患者讲述治病的痛苦感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艾滋病的性传播途径加剧了艾滋病的污名化,这令艾滋病与性工作者、同性恋、吸毒人群等边缘群体产生联想联系。“污名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惩罚隐喻的影响——对于艾滋病患者,人们总是倾向于猜测他们是否有什么隐秘的身份和不当的行为。”

如今,艾滋病感染者群体又被贴上了“疯狂报复的反社会分子”的标签,成为种种耸人听闻的犯罪都市传说的主角。在传统文化对性采取避讳态度、同性恋群体遭受打压的当下中国,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与对性的污名化进而让患艾成为了一种对人进行震慑和性压迫的手段,加剧了人们对艾滋病感染者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性与同性性行为并不是不正当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够在观念中去除滥交等性相关的耻化叙事,将性传播视作与空气传播等途径等同的方式,那艾滋病是否就不会存在那么多的污名?”安安写道。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网址:【思想界】众明星声援蒋劲夫背后:我们离“家暴零容忍”的共识还有多远? https://mxgxt.com/news/view/245588

相关内容

高云翔越洋性侵,蒋劲夫跨国家暴……2018年度十大娱乐丑闻
明星夫妻遇多事之秋 兔唇家暴离婚真不少
继蒋劲夫之后, 又一明星宣布退出娱乐圈, 晒亲笔信走心告别
哪些明星主动退出娱乐圈?从蒋劲夫到费玉清,他们的选择正确吗?
明星也是平凡人,蒋劲夫活出自我,大晒属于自己幸福
健身过度,蒋劲夫肩部受伤住院手术,人瘦了一圈马不停蹄又锻炼
明星微博有玄机 华晨宇蒋劲夫胡歌神押题
陈思思婚史揭秘:丈夫高远与离婚传闻的真相
2018年11月娱乐大事件回顾,其中蒋劲夫家暴被捕,陈羽凡吸毒被抓
陈思诚与佟丽娅官宣离婚:明星夫妻离婚背后的资本局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