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东动产业论坛上,Nova娱乐的创始人相征、豆瓣音乐的主编许波、摩登天空总经理助理臧可义、音乐推广&创意咨询机构开功(Split Works)的合伙创始人Nathaniel Davis一起讨论了艺人和粉丝的关系,过去几年到现在,粉丝对于音乐体验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主持人为青年志创始人张安定。
Nathaniel Davis:粉丝感觉音乐都应该是免费的
我应该是最老的,一开始小时候在美国,本来我小时候就有磁带、黑胶、CD,这个过程我都体验过了。小时候也没有钱,只能听父母的音乐,就慢慢开始接触,自己有一点小零钱,会去买(实体音乐)。从那时候觉得最大的变化是,现在所有的粉丝感觉音乐应该是免费的。对我们来说做现场音乐的,做演唱会也是一个问题,发现很多粉丝还是想免费的去看演出,免费去听音乐,这个对我来说是一个最大的变化。
因为我们做演出必须有票价,我们一直尽量把票价定低,请他们过来,其实成本也很高的,我们是尽量把每一场演出的票价定低,为了这边的观众和粉丝容易接受。大学生也没有什么钱去买票,我们一般来说也有学生票。但是这样的演出并不好挣钱。
相征:艺人要让歌迷有很强烈的参与感
我做音乐行业12年了,在我小时候,包括我刚大学毕业开始工作的时候,无论是主流的唱片公司还是独立公司,大家那个时候讨论的,不光是要让艺人明星和歌迷与粉丝之间是有很强的距离感,这个距离感是营造神秘感,不能让粉丝觉得有距离。
甚至刚开始有微博的时候,我们要去控制,你不要今天吃个饭也拍,明天放个屁也拍,说白了这个行业,我们当时的看法是一个造神,所以要把神性的部分凸现出来,凡人的部分不要那么明显,这是那个时候的一个做法。
但是,随着每个人接受资讯的渠道跟方式的变化,现在说白了,艺人要让歌迷有很强烈的参与感。这几年是我想要去研究和满足的一个需求,粉丝参与感非常重要,甚至他觉得这个事情跟你有关系。我作为一个粉丝,我作为一个听者,跟你发一个唱片或者做一个演出,这是一种关联性,他是我的一部分。
说白了之前是至上而下,类似于传教,我告诉你什么,你就去听,去接受。在那个时候,你发新闻稿,所谓通告,真的是有任务的。最开始我在公司新的朋友新的同事,团队来的时候,你也会讲说,你要非常准确,因为从上至下,所谓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你最后没有办法很准确的传达。
原来我并不知道我的粉丝到底在哪儿,现在有社交媒体之后,会很明确知道这些人在什么地方。所以我需要更主动更精准的去找到你的粉丝。同时跟他们产生互动,产生关联。
这个做法有几个艺人做得还不错的,一个是苏打绿,还有一个曹方,曹方在这方面也是相对比较主动和积极的,去跟粉丝沟通,这个是我的一个感受。说白了传统艺人,他们对于社交媒体这部分的掌握和理解现在还很弱,没有那么与时俱进,大家感觉不到你背后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第二个事情,关于现场演出,刚刚Davis老师说,现在没有人买票,票价很便宜,我觉得这也是非常看重粉丝跟演出体验的这件事。Livehouse应该限量,限制歌迷的人数,因为在Live house里面演出体验不好,如果很挤的话,粉丝在观看表演过程中体验不好。所以提高票价这种方式限制人数,哪怕冷场,让大家有一个更好的体验,而不是降低票价。
许波:音乐处于供大于求的阶段
我直接说挑战吧,现在面临最大的困境,整个社会都在变化,包括消费者的变化,现在文化消费内容太多了。
在前互联网时代,大家消费就是看书看报听音乐看电影之类的,现在同样的,人的时间没有变化,但是可以做的事情选择更多了。而且音乐人也随着越来越多了,市场贡献也多了,我们对基本的商业趋势来判断,现在我自己觉得有一点点音乐是一个供大于求的阶段,这就导致了很多很多的问题。
这是我们现在试着在考虑的问题,如何将音乐也好,或者歌迷也好,把他们有一部分人从游戏里,或者从微信、陌陌之类的里面拉出来,倒也不一定是对抗,也有可能是某种结合。
我们现在在两端,在第一端我们会积极主动去放一些好的音乐人去制作音乐,或者安排演出;另外一方面,豆瓣本身自己有一个媒体属性,也是一个传播平台,我们也会考虑粉丝之间有很多需要精准定位的。
现在在媒体层面,很多小媒体是被大媒体挤压的,包括现在的纸媒和那些媒体音乐或者电影之类的,现在活的也很困难,到底从哪儿去入手。我如何去满足不同的需求?我想听的外国音乐什么的,现在有渠道吗?都没有一个特别有效的渠道,这是一个问题,这也是豆瓣在考虑的,我们如何更精准的对歌迷更有吸引力,向歌迷们去输出音乐。
臧可义:现场音乐的体验无可替代
从根本上来讲,人对音乐的需求其实并没有发生彻底的变化,喜欢音乐的人还是会喜欢音乐,无论是出现什么样的新的变化,都会有一批乐迷喜欢他。当然,现在选择太多了,你拿起手机以前听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现在可以玩的东西太多了。
我觉得真正变化的是外部环境的变化,这样整个载体或者说这个人获取音乐的方法都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因为我们是一家唱片公司,从最开始唱片比较好卖,到做一张不错的唱片就会有销量,到最后MP3新的格式出现,一下把音乐行业都给洗牌了,我们经历了这个,也是在那个时候,后来慢慢转型,也就是后来我去做了很多很多的音乐节。
草莓音乐节今年做了很多场,到处都能看到了。从现在来讲,我们为了适应现在的这个变化,其实更多是在改善大家去享受音乐过程的一个体验,因为以前我为了给你提供方便。
我们从最早的黑胶到磁带,到CD,让它变得越来越好复制,好传播,最后终极到互联网的出现,太好复制了,不需要生产商了,每个人都可以复制了,也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了,这样也导致了乐迷现在全都喜欢现场,因为现场带给你的体验目前来讲是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只能去看现场我们把我们的工作重心也挪到了这一点。
现在对于我们的挑战是,你把架子已经搭好了,买卖开张了,有顾客上门了,你怎么留住这些顾客,让顾客真正喜欢你,喜欢你的产品?这是一个我们最大的挑战,也是我们接下来工作主要的方向。
当然传统的唱片,摩登天空也一直在做。上游的工作,比如说签艺人、出唱片、音乐创造内容这一块。对于我们来讲,上游的问题更复杂一点,因为我们不光要靠现场音乐来提升体验,让观众喜欢我们现场音乐的产品,还有通过这些体验让他们也喜欢我们创造的内容,更深层的可能就是喜欢我们这个品牌,喜欢我们这个品牌推出的产品,都是给用户很好体验的。其实从现场体验扩展到一个更广泛的体验,因为那是跟观众最好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