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粉丝的美国网红,为何要退出互联网?
在最近一期美国版的《Vogue》采访中,Instagram 一姐Selena Gomez 公开承认,她已经在个人手机上卸载了这个APP。现在Instagram上发布的图片,都不是她本人制作的。她对于目前的状态感到厌倦。为什么这个拥美国最多粉丝的网红,却要退出互联网这个江湖呢?
为何明星网红集体告别?
在中国,Selena Gomez最广为人知的身份也许是Justin bieber的前女友,这个迪士尼动画电影出身的童星,是美国童星中,难得没有长残又成功转型的代表。这使得她在世界上最大的图片社交网站Instagram上,拥有粉丝最多的明星,全世界有超过1亿人在关注她的动态。曾经是前INS一姐的Tylor swift紧随其后,有9300万粉丝,比Selena要少700万。
去年7月份,她在INS上发布的一张可口可乐的广告图片获得了661万个赞,打破了前男友Justin bieber的记录,成为了获赞最多的一张图片。这个记录迄今无人突破。
这样的关注量和点赞量,是每一个明星和网红们梦寐以求的。但似乎并没有给她带来更多幸福感,去年8月,她在INS上发布了一张躺倒在舞台上的照片后,就停止了更新,理由是为了配合心理治疗。
但狂热的粉丝们并没有停止追随的脚步,在停更的几个月中,Selena的INS粉丝继续上涨,直到11月份她再次更新动态时,三个月内粉丝数已经又增加1000多万。
但重返INS后,Selena的更新频率和风格相较之前有明显变化,在采访中她终于承认,现在的账号都交由团队打理,她本人已经从手机上卸载了这个APP。
在中外互联网中,明星告别社交媒体平台已经不是个案。包括吴镇宇、舒淇、张子萱、欧弟等在内,都曾清空过自己的微博,大部分原因不外乎隐私泄露和网络暴力。虽然他们大部分在短暂离开后,又再次回到微博,一如Selena。社交媒体似乎成了上瘾的药品,让他们又爱又恨,难以离开。
社交媒体成了一种病
不管是明星,还是网红吗,或者商业品牌,他的身价与影响力、曝光率是直接关联的。理论上来说,明星网红们最渴望的就是生活在聚光灯下。但为何越来越多的明星离开社交媒体呢?
首先,不可否认,社交媒体对于明星网红的品牌和影响力传播,都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从而获得了大量关注人气和商业收益。但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深入,不管是明星还是普通人,人们对手机和社交网络的依赖,已经严重影响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人们的生活已经被电子产品和网络占领。甚至开始让人分裂。
不管是聚会时,还是独处,玩手机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但同样是玩手机,其背后的动机却是不同的。前者是为了从人群中抽离出来,割裂了与周围人的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而后者是为了与人群和自己的社交关系保持链接,害怕错过或被社交网络关系抛弃。于是这造成了现代人会经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束缚。
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恰恰为人们营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时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把握和控制。它看似弥补了人性中脆弱的一面,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人们,可以通过对社交网络的操纵获得快感。但只要从线上世界暂时抽离,人们就会绝望地发现,线上的虚拟和完美的关系或形象,永远无法替代真实的人际关系。回到现实中,发现不管是生活品质,还是人际关系,都没有虚拟世界中的那么美好。这种落差会让人产生分裂和逃避。于是,会促使人更加想回到那个完美的虚拟世界中去。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Selena在采访中谈到,在成为INS上拥有粉丝最多的人之后,她感到的不是成就和满足,而是害怕。她时刻担心因为自己不够完美,而被粉丝取关,也害怕看见不好的评论而遭受打击。为此她每天都要花好几个小时拍照片修照片,发布了更新之后,还要再花几个小时关注人们的点赞和评论,睁开眼后的第一件事和闭上眼前的最后一件事都是刷INS,“医生告诉我,这已经是上瘾状态了”。也就是说,这是病!
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节奏不断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对于速度和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内心越来越缺乏安全感,似乎只要没有了手机和网络,就会成为被隔离的孤独患者。如同上瘾患者一样无法自控地刷新信息,可以称为这个时代几乎人人都有的时代病。
社交媒体的初衷是为了人与人不受时间地域阶层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随心的交流,在线下社交中,有一个理论是一个人平均只能交往150人,但这个定律在线上已经被完全突破。让原本平行的人际关系成网状结构,这让人际关系更加有趣、密切和快乐。
但是,在度过早期的蜜月期之后,随着技术发展,随时online开始侵蚀人际关系,原本需要保持一定弹性的人际关系,舒适区开始受到挤压。早期线上社交的目的是为了取悦自己,但逐渐演化成取悦别人,美颜PS,比点赞,看留言。
网络社交成了一场秀和表演。而早期网络社交大受欢迎的原因,就是随意,随心,可以放心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不需要可以取悦谁,谁都不知道你在现实生活中活得像一条狗。网络成了一个情绪释放的出口和泄压阀,虽然这造成了一些垃圾情绪的堆积,但对用户来说,整体上是正大于负。
但是,随着社交媒体的演化,逐渐成了一个自我与周围社交人群的群体性展示,原本单点的行为成了多边动态互动的群体性行为,甚至成为了一种攀比和斗狠。原本让人轻松的社交媒体,正在与这个初衷完全相背离的方向上一路狂奔。社交媒体成为了一种负担和枷锁。从这点来说,明星和网红们的焦虑和恐慌感会更严重,她们必须比其他人跑得更快,保持自己的引领地位,才不会被粉丝抛弃。但是粉丝永远是不满足的,永远是喜新厌旧的,于是社交媒体就成了一个黑洞,越是想操控,付出的越多,影响力越大,就会发现不可控因素越多,恐慌感和焦虑感就越严重,直到最后偃旗息鼓,接受现实,严重的甚至会身体和情绪崩盘。
更深而不是更多的连接
和Selena一样,曾经在INS上拥有57万粉丝,在YouTube上拥有25万订阅量的澳籍网红Essena,就因为不堪承受压力而注销了所有社交账号。她在YouTube的告别视频上第一次素颜出镜,告诉人们,那个完美的她其实并不完美,为了维持所营造的网络形象,她已经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如果按照一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来算,人们正常的工作时间是一周40个小时。但Essena每周花在INS上的时间就超过50个小时,基本上每天都在化妆、摆拍、修图、和粉丝互动中度过。
社交媒体时代,一夜爆红是有可能降临到任何一个人身上的事,UGC和PGC大量涌现。但这其实是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伪“高潮”,它让人们误认为自己是富有创造力的和被粉丝喜爱的,但是这很有可能是社交媒体产生的幻像。
不管是主动展示还是被动投入,每个人的线上生活都充斥着大量的旁观者。手机是一种电子药物,使我们觉得有压力而又无法摆脱。而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很少有人能忽视旁观者的意见和看法,在美剧黑镜里,每个人在社交媒体上都有一个好感度系统,可以随意给任何人打分,得分过低的人会被投进监狱,从你的现实生活剔除,也许不远的未来,这会成为我们的现实。
每个人都要在现实生活中扮演自己,以求赢得他人的好感,为此不惜限制和隐藏自己的真实表达,以至于最后忘了如何表达自我。前社交媒体时代,包括周星驰、憨豆先生、金凯瑞在内的诸多喜剧明星都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就是这种表演型人格伤害性的最佳体现。
而在社交媒体时代,这种自我扮演从明星扩散到了一般人身上,每个人都努力在社交媒体上成为一个更好的我。但更好的“我”并不是更真实的“我”,网络上的完美形象一旦在现实中破灭,一方面身边的人会有被欺骗感,使得现实生活的人际关系恶化,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恶性循环,人们将更依赖和向往网络中展现的那个完美形象。哈佛大学博士、麻省理工教授特克尔认为,我们为了连接而牺牲了对话。更深的连结,而不是更多的连接,也许才是我们需要的。
本文由南七道和邱雅共同完成。
南七道:南七道新媒创始人&CEO,虎嗅等年度作者,互联网明星创业公司脸萌、FaceU等品牌操盘手,关注互联网和科技创业。公号南七道。
网址:1亿粉丝的美国网红,为何要退出互联网? https://mxgxt.com/news/view/230625
相关内容
互联网直播行业 网红经济=粉丝经济?网红经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千亿红利市场
3.6亿粉丝女网红,要IPO了
“网红”洪荒之力爆发 网红即网络红人,是指在互联网 新媒体 上积攒批量粉丝的草根明星。网红伴随着互联网大发展和社交平台成熟而产生,他们具有鲜明...
国外网红推广工具揭秘:国外美妆网红产品如何引爆粉丝热潮
互联网大厂再无网红公关
技术视角下的网红变迁:以中国互联网发展二十年为线索
互联网大厂公关一号位变迁史:江湖远去,网红退场
网红与粉丝在微博中的互动仪式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红经济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