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Grammy可以说是一方独大,公认是美国乐坛最标志性的颁奖礼;但在英国,即便“Brit Awards”被视作是英国“格莱美”,也被公认为是首屈一指的颁奖礼,也没有盖过其他多个颁奖礼的锋芒;“水星音乐奖”、BBC“年度新声”,还有《NME》、《Q》等等不同媒体及机构设立的年度颁奖礼,都能各自绽放;并没有哪一个颁奖礼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正如英国创意行业的百花齐放。
榜单:起落剧烈的大不列颠,稳打稳扎的美利坚
长期观察两国榜单,可以见到一个趋势,英国榜单更为变化莫测,美国榜单较为稳健。“空降”冠军在风云变幻的英国榜是一件常见的事情,一周的榜单,经常可以有几个新上榜的名字。但爬得快也往往跌得快,榜单变化极大,对内地乐迷而言,英国榜经常会有新鲜面孔出现,相当刺激。
美国榜十大位置往往变化不大,基本上没有狂升狂泻的;空降冠军,只有在超级大牌出新碟时才会出现。实际上,在近年改制加入网络播放及销售数据之前,美国榜的空降冠军更少。新艺人能够打上排行榜前100名,已经是不错的起步,可以在唱片上加个贴纸“Billboard Hit Single”,作为畅销见证。
英国媒体力捧:与电影明星同级待遇
媒体炒作在娱乐工业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英国,“Media Hype”这个字眼被用得尤其多,包括“Brit Pop”等音乐概念,都是由媒体创造并炒热,幸运的就真的成为一股新势力蔓延全球,也有很多后继乏力,成为过眼黄花。由于英国媒体和乐迷都热衷于吹捧新艺人、发掘新声音,很多新人得以容易崛起。但起得快也落得快,很多艺人一曲成名之后,昙花一现,成为所谓的“One Hit Wonder”。
英国八卦小报发达,而音乐人也跟影视明星一样,有着同等的地位,占据同等重要的版面。这一点,跟美国尤其是中国差别很大;国内娱乐版的黄金版面和头条,往往是属于电影明星,音乐明星占据头版的几率很低。美国情况比国内好,但也是音乐巨星不及电影巨星的。
英国:预示新生巨星的“新人奖”
英国人热爱新生力量,众多媒体热爱举办“明日之星”类评选,不吝给予新人展示的舞台,也体现自家口味与眼光。最著名的有BBC的“年度新声”、“全英奖”的“Critics Choice”,在新人成名之前,帮忙照亮前路,无疑比成名后锦上添花的吹捧更有意义,这也可见英国人的独具慧眼和对。在美国,这类奖项并不多见,“新人奖”就是过去一年出现的新人而已,没有这种“明日巨星”类奖项;或者说,有这样的奖项,影响力不大。
英伦重要音乐颁奖礼
BBC“年度新声”:前瞻性的预言帝
创办:2003年
性质:乐评人、媒体人眼中的明日之星
主办机构:BBC
如果说前瞻和求新是英伦音乐一大特质,无疑,这一特质也体现在媒体的取向上。多家音乐媒体都有自家的“最佳新人”、“乐评人之选”类奖项,与体现大众口味的主流奖项区分开来,以作一个前瞻式的乐坛瞭望。当中的佼佼者,无疑是BBC电台的“Sound Of...”,每年年头,都会根据近期表现,提名15位尚未出版大碟的新人,最终选出一位成为“年度新声”。
这个奖由专业媒体人投票选出,是以跟一般歌迷投票或者注重销量播放率的流行榜有大不同,可谓非常具有前瞻性,同时也在助推这些暂时不为人知的“新人”。看看历年走出来的新人,都能够很快成腕,“Sound Of”往往是他们人生第一个奖,不可谓不厉害。
这个奖与一般的“新人奖”有很大区别,“新人奖”可以说是因为评奖前的表现好而获奖,而“年度新声”则是预告获奖者其后会有卓越表现,有点专业人士押宝的意味。比如Sam Smith在去年年头拿了“年度新声”,当时尚未出版唱片;然后唱片大卖,在今年的“格莱美”上,他获得“新人奖”,这就是两种奖项的区别。
一般来说,每年冠军“新声”,都相当于黄袍加身,获奖后果然就平步青云。比如Sam Smith,还有同届第五名的George Ezra,也能跻身2014年度全英国畅销大碟的第三名;往届的例子也可以说是多不胜数的,比如Adele、Jessie J、Mika、“绵羊姐”都是在获得“新声”冠军后大红大紫的。今年得主是Years And Years,我们可以过几个月看看,BBC“新声”是否真的押中宝?
水星音乐奖:只有一个奖项
创办:1993年
性质:工业大奖
主办机构:英国唱片业协会(British Phonographic Industry)
与“全英奖”系出同门,也是由“英国唱片业协会(BPI)”主办。只有一个相当于“年度大碟”的大奖。历年得主有山羊皮、Pulp、Portishead等,口味比较倾向于流行及摇滚,取向比较飘忽。但可以肯定的是,古典、爵士和金属类比较受忽视,从来没有这类唱片获得大奖。
与一般音乐奖不同的是,除了奖杯之外,赢家还会获得奖金嘉许,2014年的奖金高达两万英镑。
赢得奖项,会给唱片销售带来大力提升,The Elbow乐队2008年胜出,其后唱片销售急升700%。
NME Awards:时髦愤青颁奖礼
创办:1953年
性质:公开投票
主办机构:《NME》音乐杂志
虽然是音乐杂志举办的奖项,也涵盖社会和文化,有“年度书籍”、“年度电视”、“年度英雄”等跨界奖项,关注点不仅仅局限与音乐,更为多元,风格比较幽默,也天马行空,很好玩。“最佳”之外,还会颁发“最糟糕唱片”等差评类奖项,奖座是竖起的中指。“最糟糕乐队”历届得主包括有“1975”、“One Direction”等华丽丽的偶像型乐团,2015年得主是“五秒盛夏”。
“NME”口味比较倾重于摇滚,2015年的大赢家是Kasabian和Jamie T,各获3奖。
美国重要音乐颁奖礼
格莱美:奖项多到一晚颁不完
创办:1959年
性质:专业会员投票
主办机构:美国国家录音艺术与科学学院
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大奖,“格莱美”的投票来自专业的会员,堪称产业大奖;于是,也无可避免地经常被诟病“老化”。除了“年度唱片”等四项大奖不分音乐类别之外,其余奖项都有细分,造成奖项超多的局面(例如2014年便有82个奖项),部分“次要”奖项在颁奖典礼前便提前颁发。
对于音乐人来说,在格莱美获奖,无疑是最大成就。
全美音乐奖:American Music Award
创办:1973年
性质:乐迷投票
主办机构:ABC电视网
由于合约到期,1973年,“格莱美”从ABC转移到CBS电视网播放;为了抗衡,ABC制作“全美音乐奖”作为抗衡。与格莱美的专家评选不同,“全美奖”的投票全部交给乐迷和音乐消费者,可以视作体现乐迷口味的颁奖礼。但初期的提名名单也是由销售及播放率数据、网络点击量等产生。
Billboard Music Awards
创办:1990年
性质:数据统计式颁奖礼
主办机构:《Billboard》音乐杂志
几乎是唯一一个用数据说话的著名颁奖礼,不需要评委,只有实实在在的数据,包括销量、下载量、播放量等,全部都来自数据调查公司。奖项方面,也跟“格莱美”类似,会分开类别统计并颁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