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被称作偶像养成元年。《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等养成类节目成为全网爆款。
原本小众的偶像文化走向大众视野,粉丝的强大消费能力再一次得到市场的验证一时间偶像产业得到资本的青睐,偶像综艺迅速成为各大互联网视频平台竞争的焦点。
2019年一开始,优酷和爱奇艺就争相推出自己的偶像养成综艺。
《以团之名》开局不利
优酷称《以团之名》是其首档艺术研修教育类原创节目,首创团队才艺比拼的艺人选拔模式。该节目与漫改剧同步筹备,组成“一剧+一综”的内容矩阵,试图打造首个艺人培育全产业链开发的样本。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不尽如人意。第一期播出后《以团之名》在豆瓣上的评分仅3.2,创造了这类节目评分的新低。节目凭借选手的奇葩表现和导师的尴尬反应成为观众的“快乐源泉”而登上热搜,一档偶像选秀节目瞬间成为搞笑综艺。不过,面对节目以“快乐源泉”为营销点,一些观众并不买账。
的确,搞笑的卖点并不足以遮盖这档偶像养成节目开播暴露出的问题。第一期出场的练习生大部分专业素养不过关,唱歌跑调、表演不到位。网友评论说,比起在节目中展示自己的偶像魅力,选手们更像是在进行“班级节目汇演”。为了凸显“真实”,节目后期不为实力不足的选手修音,十分影响观感。
节目除了邀请任家萱、袁娅维、何展成、王霏霏、黄晓明等明星导师之外,还请来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进行表演、台词等专业指导。
但观看节目后,有评论质疑,后期剪辑有问题,部分学员获得的评分和自身实力出入较大,而专家导师没有给选手提出太多建设性意见,仅是“尬评”,打分和评价的机制不够清晰。
从第二期的评价来看,节目组终于请了修音师,舞台效果有所改善,不少实力选手出场,节目观感有所提升,班长选人环节像非诚勿扰,具有一定趣味性,观众的期待感又有了增加。
《青春有你》不如预期
原本应在1月18日播出的《青春有你》以“需要更多的时间”为由延期上线,这一临时叫停的举动引来节目粉的不满和外界的猜测。
21日,“青你”终于上线,以“越努力越优秀”为主题,意在传达励志、成长的正能量主旨。与《以团之名》第一期的“快乐源泉”画风不同,爱奇艺试图凭既有的经验,呈现严肃专业的选秀态度,不仅引入蒋大为、黄豆豆、滕矢初、王洁实等优秀艺术家组成的艺术指导团来对训练生们保驾护航,还在节目一开始就对训练生的实力提出了一连串质问。
不过,“观察类”综艺模式的引入似乎并未带来太大亮点,节目组自发的对于训练生实力的疑问并没有让观众更为宽容,对于这些专业素养明显不足的选手,观众表现出明显的失望。
相比“以团”在节目剪辑与练习生表演效果上引发的吐槽,“青你”开播初的话题热度都来自于导师,“张艺兴感叹市场浮躁”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训练生们要么没有特色、要么实力明显不足,甚至有的不少临时训练一两个月就试图蒙混过关,对此,张艺兴直接表达出对国内偶像市场的担忧,直言市场太浮躁,“他们知道来这个节目,四个月时间就能让所有人认识他们”。对那些没有清晰自身定位的选手,他直接批评到“做歌手的前提是歌唱得好,要当rapper可以去其他节目”。
经历了去年偶像养成节目的火爆,这类节目成为一条“出道捷径”,选手想着一夜爆红、公司急功近利、市场则告诉人们流量即是金钱,这让本该励志的节目变了味,所谓选拔优质男团,质量不高,谈何选拨?
面对如此尴尬的节目画风,节目观众纷纷表示失望,只得回味起“偶练1”的成功。
“偶像养成”的本质与未来
去年,处于发展阶段的偶像产业突然成为深挖对象,“养成”特性被凸显,“粉丝导向”成为节目的制作逻辑,结合网络平台的互动性,一场场让观众参与并沉浸其中的“游戏盛宴”应运而生。
所谓“偶像养成”,简单理解就是娱乐公司将偶像们训练、成长进步的点滴事迹曝光在媒体与大众的面前,粉丝付出时间、精力与金钱,将其情感寄托于偶像,从中获得“参与感”与“认同感”。
粉丝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追星”,而成了造星初期的重要力量,与经纪公司、练习生形成相互捆绑的三股力量。在陪伴爱豆逐渐成长的过程中,粉丝与偶像之间的粘性得以加强,这种陪伴式的养成感也成为粉丝的精神支柱。粉丝的参与不仅仅是时间的陪伴,更有金钱、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粉丝在疯狂消费的过程中,内心参与造星的使命感以及被需要的自我满足感都得到提升。
弗洛伊德提出,“投射”是从别人身上发现自己的情感、想法或愿望的心理保护机制,粉丝对偶像的投射,是将个人的理想自我、情感和信念向外放大的过程,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深层次自我认同的追求。养成系偶像从不完美的平凡少年到成熟艺人的蜕变,承载着粉丝们自己梦想与希望的投射,通过观看表演,通过完善偶像的形象,来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
节目制作者抓住以上粉丝心理,将“偶像养成”的商业性发挥到极致,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达到为品牌与偶像增值资本的目的。
在去年初尝甜头的行业从业者们加快了抢占偶像养成市场的份额和资源的步伐,越来越多的经纪公司、影视公司甚至独立厂牌开始觊觎“偶像”这块蛋糕。
从业者们的急功近利,给节目制作方似乎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突出表现在选手能力两极化现象愈发严重,整体水平难以提高;而为了吸引观众,节目则需另辟蹊径,或恶意炒作、或过度娱乐化。于是,新一轮的偶像养成节目在开播之初难获好评,无法满足观众的期待。
本该“励志”的偶像养成节目却在快速地商业化下走偏,这实质上与节目所主打的“粉丝导向”是相违背的,若行业不能及时意识到这一点并加以修正,这一产业将难以长久获利。
注重节目内容的制作,重视对选手的培养,形成完善的延续性的人才供应链,加强长期的资源整合而不是一味追求眼前效益,只有有效应对了这些问题,偶像养成类节目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资料:
1.叶艺琳,申喆,刘蕾.从受众角度探索偶像养成体系在中国的实践——以《偶像练习生》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7):105-106.
2.刘果果,刘东堃.对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热播的分析——基于传播游戏理论的视角[J].中国报业,2018(23):104-105.
3.新媒介与青年文化,偶像养成时代的爱豆与粉丝
4.知著网,青春有你vs以团之名:激烈选秀大战or沙雕快乐源泉?
▼
本文为北大新媒体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