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选秀类节目的突围之道
作者:郑雪如
近日,逆龄女团选秀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以下简称《乘风破浪》)凭借颠覆传统的节目定位、勃然奋励的向上主题高调破圈,首期播放量达4.8亿,豆瓣评分8.3。各项数据,展现了节目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也让陷入同质化窠臼的偶像选秀类节目看到了突围的更多可能。
“后台”前推:固化文本下的动态形塑
区别于传统偶像选秀类节目的年轻化审美,《乘风破浪》的参赛选手都是在歌唱、演艺、舞蹈界有所积累的熟龄女性,通过明星“后台”形象的前推引发了观众的奇观化消费。加拿大社会学家戈夫曼,曾在“拟剧理论”中提出“前台”“后台”概念,将日常生活中的人类行为解释为“在特定场景中的‘角色表演’”,个体在“前台”会选择性地展现社会化角色,而在“后台”则会进行自发性地主我表达。
在传统演艺文化中,观众消费的是明星在舞台、剧场、荧幕等“前台”场域的“公”形象,是由影视、音乐、市场等符号构筑的理想化成果。不同于素人选手,《乘风破浪》中的明星艺人已经提前完成了公共语境下的形象塑造。例如,宁静在《花儿与少年》中心直口快的“飒姐”形象,张雨绮在社交平台中打造的直爽形象等。在消费即社交的时代,这种既定的认知基础,大大降低了用户的参与门槛和接受成本,让不同圈层的趣缘群体都能够加入这场选秀狂欢中。这也是节目能够未播先火的重要原因。
与《我是歌手》《演员的诞生》等同样大咖云集的选秀类节目相比,《乘风破浪》将明星选手的化妆间、宿舍、练习室、采访室等“后台”场域公之于众,展现出女明星在合宿生活、练习间歇、关系协调中的“私”形象。“后台”的曝光,削弱了“前台”符号所营造出的神秘感、权威感、距离感,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公众对名人生活细节的窥探欲望。
节目中,这些姐姐们跳出舒适圈,从零开始当练习生,让固化文本下的明星模型转变为媒介文本中的动态形塑。而在此过程中,用户从以往的仰视者转变为陪伴者、参与者,拥有了节目进程的影响权、制衡权。观众的消费理念,也从单向度的情感投入转变为双向成长的情感互动,从而,在选手与观众间建立了一种“养成式”的拟态亲密关系。
这样的明星形象建构让观众耳目一新,为《乘风破浪》的破圈提供了广泛的情绪认同与情感基础。
叙事为核:才艺竞技下的蜕变故事
当前,《乘风破浪》已播出五期,每期节目都设置了旗帜鲜明的分主题,划清了明晰的叙事节奏。从第一期的“暴雨会面”到第二期的“守望相助”,再到第三期的“动次打次”、第四期的“当仁不让”,姐姐们在赛制的危机中不断打磨,完成了集结、融合、竞演、收获的第一轮成长闭环。
从自我个性的张扬,到集体意识的增强,再到对真实自己的认同与欣赏——选手们不断蜕变的过程,展现出了新时代女性的自由、自信与勇敢,以及相互支撑、共同进退的团魂精神,更实现了当代女性从“悦人”到“悦己”的心态转变。当驶过风雨千帆的选手们又一次在舞台上华丽绽放,荧屏前的观众们似乎也看到了生活中的更多希望。
从叙事手法来看,字幕起到了重要作用——节目巧妙利用它来协助表达主题、串联结构,进而配合天气、旁白、后台场景等叙事文本烘托氛围。例如,在选手们表现出较强胜负欲时补充的字幕“人生,不止输赢”,既能承上启下,又延伸了节目的意义格局,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导演的意识表达及价值引领。同时,节目还善于借助字幕符号来模糊与观众间的“第四堵墙”,强化了观众与节目的互动仪式链。例如,第一期评委点评时的字幕“仅代表杜华女士个人女团标准”、第二期节目开篇的“前半集晓明暂无出镜环节,先以旁白出演,安好,勿念”,都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节目细节。段子手式的幽默字幕,充分放大了观众的参与感与存在感,也进一步深化了“浪花”们的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
有调查显示,关注选秀养成类节目的的观众中,有一半是被选手的才艺、成长及自我实现的过程所吸引——由此看来,选秀节目的核心卖点是以才艺竞技为依托的自我成长故事。然而自2018年以来,我国偶像选秀类节目虽然保持了较高的产出率,但大都节奏拖沓、剧情注水、恶意剪辑,暴露出了叙事能力薄弱的短板。在此背景下,《乘风破浪》的走红,再一次印证了内容为王的创作金律——有温度、有格调的故事核,是节目引发共鸣共情的基本保障。
暗潮伏涌:在流量红利中谋求可持续发展
6月12日开播以来,《乘风破浪》出品方及播出渠道芒果超媒股价大涨,也为选手们带来了空前的曝光率、关注度。由此,引发了新的潜在命题——如何在声势浩大的流量红利中实现明星艺人、偶像产业的长远发展?
对于明星而言,适当的综艺曝光可以实现社交资本的快速积累,但也需要警惕人设的过度修饰所带来的“溢出效应”。经过移动互联网媒介杠杆效应的撬动,粉丝生产符号、传播意义的影响效力愈发突出,明星与观众之间的审美距离感也在不断缩小。特别是对于演员而言,“后台”人设越深入人心,越不利于其“前台”形象塑造。
就产业发展而言,当下国内的偶像产业还处于不成熟的发育阶段。相较于美国好莱坞的明星制、日韩偶像团体的闭合式经济链,我国尚未形成完整运作的工业化生产链。如何延续节目的影响力,打造综艺IP的流量闭环,仍是亟待解决的行业痛点。目前看来,《乘风破浪》已在多个版块积极布局,努力谋求多元化发展。一方面,节目推出了衍生纪录片《定义》,丰富多版本节目类型,持续为元节目挖掘内容看点;另一方面,创作团队积极运用当下流行的新媒体形式——直播来打造综艺IP,突破产业壁垒,促进商业变现。
当然,将爆款节目转化为可复制、可裂变、可增值的文化IP,不仅需要节目组的锐意进取、敢试敢为,还需要整个产业的协力配合、共创共建。《乘风破浪》后续能否盘活流量资本,进一步推动综艺IP的产业化运营,还需要继续观望,但它带给中国选秀综艺的启示值得深思。(郑雪如)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责编:李姝昱 ]
网址:偶像选秀类节目的突围之道 https://mxgxt.com/news/view/219481
相关内容
选秀节目迎来“大混战”,偶像、导师、粉丝还够用吗?选秀节目迎来“大混战” 偶像导师粉丝还够用吗?
日本选秀节目《最后的偶像》将开播 引发业界争议
探析选秀类综艺节目现状及未来发展
选秀成团类综艺节目
选秀综艺出道,虚拟偶像的最新养成路径?
为什么出道明星还来参加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101告诉你答案
广电明令禁止“偶像养成类节目”,选秀成为过去式,内娱彻底洗牌
《偶练》到《101》:被误解的“偶像”选秀
偶像选秀三年之殇:难现“杨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