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俗话、佚名和群星,中国“四大文化名人”的另类解读
今天聊聊中国四大“文化名人”,从古到今如果从“作品”数量和后世影响来看,非孔子、“俗话”、“佚名”和“群星”莫属。
第一位:孔子
孔老夫子传道授业解惑,弟子三千,留下经典论语,堪称中国第一文化名人。孔家也堪称中国历史第一家族,哪有几个家族能延续千年仍备受推崇,衍圣公的名号非浪得虚名,内在的文化思想底蕴是延续的根本。
后世曾出现焚书坑儒,也出现独尊儒术的盛况,还有有新文化运动的批孔反儒,到现在对孔子文化的再次推崇。孔子经历着高潮和低谷轮回。不过每次的高潮好像都是低谷前的小高潮,每次低谷也都是高潮前的小低谷。孔子的言论随着高潮和低谷的轮回,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法则中。
孔子“曰”了很多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又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些都是孔子留下的经典话语。
不过好像还听孔子说过一些不好的话,令人费解。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更有人甚至更简化直接使用最后一句:老而不死是为贼!这下可把老人给得罪了,小的时候不孝顺,长大了也没什么成就可说,老了老了还赖着不死,就是贼。要是这么看,不是把所有年长的人都给得罪了吗?但是看看前后文,这番话其实并没那么严重,就只是对特定的某个人说的,这个人就是孔子的发小原壤。事出原壤在他母亲去世之后还手舞足蹈还唱歌,孔子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破口大骂:你这老小子,年少不孝,年长无为,老了还舔着脸活着,真是个大祸害。重点是还有一句孔子“以杖叩其胫”,孔子拿着木杖敲打原壤的小腿,你这老不死的糟老头子,别没正经了,赶紧起来,给你妈出丧去。假如我们设身处地来想一下,平时我们对自己的发小说话也都是比较没有顾忌的,生气了骂几句比较难听的话,转过天儿来就好了。
这句老而不死是为贼,只是孔子站在发小的角度对原壤一个人说的,不能断章取义引申到全部老人身上。
“得罪”完老人,孔子又去“得罪”女人了。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按照现代汉语的解释,女人就是女性嘛,“小人”就是君子的反义词,近也不行,远也不行,到底怎么样才行? 贬小人也就罢了,孔子有必要这样贬低女人吗?会不会把弟子都给教坏了?
在查阅资料时看到了另一种解释:2005年9月出版的《论语新译》书中解释,孔子所说“女”字是通假字,应该读作“汝”,就是“你”的意思。再联系这句话的前后文,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等等说了一大堆,大意是:子贡问孔子,君子有讨厌的人吗?孔子说,当然有啦,君子讨厌无礼的人、不通情达理顽固不化的人,讨厌诽谤他人的人。孔子反过来问子贡:子贡你有讨厌的人吗?子贡说:有啊,我讨厌剽窃的人,讨厌不谦虚的人,讨厌恶意攻击别人的人。 这个时候孔子抛出这句话:只有你在跟随小人做事时,才会产生问题,走的太近祸害无穷,疏远了则会招致怨恨而遭到排挤。
当然这句话很多人会有不同的解释,在这里不再去深入探讨。一些话语在断章取义之后,往往会让人误解。用久了就约定俗成了,老而不死是为贼,女人和小人难养,慢慢就成了“俗话”了。于是俗话也开始大行其道。
第二位:俗话
“俗话”,堪称另外一位文化名人,这个姓俗的“人”可太厉害了。都是大白话,使用频率高,每个人都会几句,有些经典的话也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在我很小的时候,经常听到电视剧里的主人公在登门拜访的时候会这样讲:“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另外“俗话”还经常说:兔子不吃窝边草、车道山前必有路等等。一开始很不理解,这个“俗话”是谁啊,太厉害了,怎么都在用他说的话呢?于是就问大人,大人解释说俗话就是我们约定俗称的话,都是大白话,老百姓都能听得懂的话,并不是人名。
不过先入为主害死人啊,到现在我还觉得“俗话”是个活灵活现的人,不过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好像是一个没有节操、没底线、自相矛盾的人。好像只有在给自己做的事找借口的时候,才会用到俗话说的话。
假如我经常被人揍,俗话会用:宰相肚里能撑船安慰我。反过来也会告诉我:有仇不报非君子! 但假如我经常揍别人,俗话会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俗话转过脸来又说:狗改不了吃屎! 最要命的是我想追班里一个姑娘,俗话给我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不过俗话转眼又告诉我:兔子不吃窝边草。俗话还说了好多好多,我实在是受不了“俗话”的唠叨,谈个恋爱竟然还不让吃窝边草,谁定的规矩,把他拉出去咔嚓了。
我们经常用俗话再给自己找借口,要么“退”要么“进”,其中“退”者颇有阿Q风范,不知鲁迅笔下的阿Q是不是受“俗话”的影响。这些俗话不知道是谁说的,如果非要给这些话加上一个作者以显庄重,那就是只有“佚名”莫属了。
第三位:佚名
“佚名”和“无名氏”是亲哥俩,“佚名”写了很多东西,针砭时弊的文章、诗词歌赋、歌曲乐曲、书法绘画等等,在杂志、书刊、网站上都能看到“佚名”的大名,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书法家、画家和音乐家,集四位一体且作品数量众多。但是至今仍没人见过佚名的真面目,佚名像神一样存在着。好像佚名什么都能写,写什么都能写到点子上。尤其是在心灵鸡汤领域(包括部分俗话),90%的鸡汤都是佚名写的,覆盖几乎百分之百阅读者。“佚名”精通各个领域,其实只要有心灵鸡汤就够了,他能够给快速的生活节奏降降速,让你看的时候心潮澎湃,看过之后和没看过一样。
我看到有人说一些作品标记佚名是出版所需,一些文章非常好,具有发表价值,但是找不到作者,或者根本不想去找作者时,出版商在题目下边打上佚名则可万事大吉,有人找上门再改也无妨。佚名往往在世道动荡的时候比较盛行,有的人写的东西又不合时宜,但是为了发表只好借“佚名”一用。现代互联网非常发达,圈外的人追求开放、分享,圈内的人强调闭环、生态,而开放和分享意味着佚名无所不在。
有恶意的佚名,也有无奈的佚名,在重视版权的年代,在群星璀璨的年代,佚名仍然保持了非常高的效率,始终在群星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可不谓之第三大文化“名人”。
第四位:群星
最后说说第四大文化名人“群星”,明星概念一般就是指音乐、影视明星,再狭隘一点说群星就是指一群音乐明星。“群星”演唱、演奏了很多音乐作品,给大众带来了很多美好的艺术享受。但是不知道“群星”的名字是谁起的,好像是来源于港台流行乐坛,他的英文名字叫All Star。很多音乐平台上都会看到一些音乐标记的是群星演唱、演奏。群星除了有英文名字,还有一个小名叫“集体创作”,尤其是中国一些传统音乐,在创作过程中大家本着无私奉献,集体创作出精品的精神,集体创作演奏了很多作品,通过这种方式也的确出了很多精品。
但是现在好像是越来越少了,音乐的创作比较适合单打独斗,多人创作可能就会出现各种断层。在这个追求个性的年代,一个音乐人可能不会允许别人修改自己创作或者演奏的音乐。随着中国对版权越来越重视,以后给“群星”的机会恐怕会越来越少。
=========
对于佚名和群星,如果非要解释,有人可能会说“存在即合理”。我则不以为然,这句话现在也成为了一种“俗话”,是解释任何事物的尚方宝剑,甚至有点胡搅蛮缠,没法解释一种事物、事件的时候就会使用“存在即合理”来搪塞。这是西方某位哲学家的话,翻译成中文意思就发生变化了,成了一种断章取义的经典。
对孔子的解读应该更加准确,不要人云亦云,听别人断章取义,失去自己的观点。也别拿俗话当借口,容易生病,病的名字叫:选择综合症。
网址:孔子、俗话、佚名和群星,中国“四大文化名人”的另类解读 https://mxgxt.com/news/view/214400
相关内容
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亮点多中国人最熟悉的“世遗”诞生!民俗学者解读→
问道诸子|在孔子故里感受文化的力量
29本人类学名著 | 理解人与文化
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将迎36个国家和地区友人
孔子文化节·走笔丨当孔子“遇上”Z世代
名人与人名,明星与定位 名人与人名,明星与定位为方便读者更通俗地理解熊大寻策划理论的“定位与三个一工程”,特作下文以作参考: 名人与人名,明星与...
传播历史文化名人事迹 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举行,海内外60余家孔庙、文化机构云参与
探索中国文化的基因,《〈中国文化〉三十年精要选编》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