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片能否成为下一个类型片突破口?

发布时间:2024-12-15 20:02

​​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作者丨拉面虾

2021年“清朗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芒果热播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重燃观众对大湾区艺人的追忆或好奇,这时《梅艳芳》的归来意义更加深刻,一方面借梅姐的故事重现了世纪之交香港乐坛的峥嵘岁月,又包含了几分在日渐浮躁的演艺圈劝人向善的意味。

时隔十余年,这位红极一时的巨星随着传记电影的上映重回大众视野,除了讨论梅艳芳的生平,关于这部传记电影本身也是众说纷纭。为大众广为熟悉的人物立传写生本就有些费力不讨好,目前8000万的票房+豆瓣7.0的评分也已经算不错的成绩。拍摄传记片像带着镣铐跳舞,怎样能在受限于现实的情况下拍出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我国传记片还要多久才能形成完整体系,助力中国电影市场?

01

《梅艳芳》旗开得胜

中国传记片市场空缺较大

截止至11月22日,上映第11天,《梅艳芳》票房已达8040万,在同类型传记片中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了。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上映首日票房为1132.3万,前三日累计票房3937.6万,几乎占了当前总票房的一半。对于一部主打情怀的电影,粉丝消费行为总是来得又快又猛,就像演唱会最先卖空的往往是1280元的前场票。

《梅艳芳》由香港万诱引力电影有限公司制作、北京安乐电影公司发行,除了扮演梅艳芳的王丹妮是新人,其余演员包括古天乐、林家栋、杨千嬅在内的几乎都是香港影坛的中流砥柱,这部影片的宣发环节邀请了张艺谋、关锦鹏、梁家辉等名流共同追忆梅姐,然而当今惯用的互联网社交平台营销手段使用得较少。

图片图片

口碑上,豆瓣7.0分尚可。有网友认为比起电影本身,是梅艳芳本人的经历打动了观众,且电影对于事实的歪曲和选择性记录是对梅姐及其粉丝的不尊重。也有人认为电影基本诠释到位,较完整地记录了梅艳芳的生平,不仅展现了“香港女儿”的角色,也记录了香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时代变迁。

回溯过去,近五年内地院线传记片上映情况不容乐观。我国一年约有50部电影票房过亿,哪怕是在电影院营业仅188天的2020年也有30余部,但其中传记电影连零头都算不上。不难发现,传记电影长尾效应明显,过去五年内地院线上映的25部中有一半票房都在5000万以下,其中8部集中在1-2千万之间。除了建国70年的献礼片《中国机长》贡献了29.12亿票房外,该类型几乎没有高光时刻。缺乏头部,中坚力量又薄弱,这一特点使得内地传记片沦为小众。

图片图片

从时间上看,2019年是传记片井喷的一年,47.9亿的总票房几乎等于其余四年的总和,4部影片票房过亿,其中包含主旋律影片《中国机长》与该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得主《绿皮书》。总体上看,除却2020年影视隆冬,传记片不管平均票房或总票房还是呈上升趋势的,这一方面与中国电影市场整体向好有关,同时与传记片制作质量提升脱不开干系。

图片图片

02

传记片多成冲奥热门

中国票房却难破亿

但在国际视野内,传记片向来是商业片偏好的选题,也是名正言顺的主流类型。

每年奥斯卡不管获奖还是提名都常见传记片的身影,比如2020年的《极速车王》《爱尔兰人》、2019年获得最佳影片奖的《绿皮书》以及提名的《一个明星的诞生》《波西米亚狂想曲》、2018年的《至暗时刻》《我,花样女王》《至爱梵高》等等等等,传主既包括丘吉尔、弗莱迪· 默克里、梵高等家喻户晓的角色,也包括卡罗尔·谢尔比(《极速车王》原型)、托尼亚·哈丁(《我,花样女王》原型)等通过影片实现破圈的人物。

早在欧美电影发展初期,传记片就占有一席之地,时隔半个世纪《约克军曹》《巴顿将军》《阿拉伯的劳伦斯》依然留名影史。早期英语传记片主要讲述帝王将相、战争英雄的故事,但其中大多采取了平视视角,主要意图在于宣扬价值、揭示历史真相,歌功颂德的为少数。

近代欧美传记片走向类型化,传主类型拓展到各行各业,越来越聚焦于平民百姓,除了传统剧情片,音乐歌舞、犯罪动作的元素被广泛采纳,《她比烟花寂寞》《钢琴家》《猫鼠游戏》等“传记+”型影片频频亮相于国际影节。

图片图片

 传记片《巴顿将军》获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

反观中国传记片,《周恩来》《梅兰芳》《花木兰》《孔子》,仅从片名就能看出宣传意图,近年来票房较为可观的《中国机长》《守岛人》《决胜时刻》也有着类似的色彩。用真实人物书写主旋律本无可厚非,但放弃拓宽题材也放弃了传记类型的更多可能。

通过《梅艳芳》也可以透视出传记片制作上的难度与困境。对于游走于现实与故事之间的创作者来说,素材的繁多与真实的约束会造成选择困难,难以实现故事讲述的初心。仅就《梅艳芳》中后藤夕辉一角的设计,很多人埋怨导演把近藤真彦一个冠着“头号渣男”的人物塑造成深情款款的形象,这或许部分受制于现实因素,将深爱过的人脸谱化成渣男也未必合梅姐本意,但这一举动依旧得罪众多观众,对影片口碑产生消极影响。

图片图片

中岛步饰演后藤夕辉,原型为近藤真彦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中国传记片对于人物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传主的塑造多以无争议的正面形象为主,标榜的也多是丰功伟绩,但传记片的核心是“人”,对身外成就的刻画应该让步于角色的复杂性与个性化的心路历程。

在这一点上《梅艳芳》还是值得效仿的,对于主角成名后的孤独困惑和确诊癌症后的坚毅勇敢基本刻画到位,也将梅艳芳的个人生平有机融入香港的历史,彰显了“香港女儿”的社会责任感。

 03

在传记类型外找答案

纵观全球电影市场,传记类型大有用武之地,而中国的这片领域还处于待开垦状态。不管是产出作品数量,或者高票房高口碑作品,我们都还存在着很大的进步空间。

如前文所述,传记片在中国属于小众类型,但在欧美国家早就遍地开花,这片市场空白亟待填补。《中国机长》的成绩和《梅艳芳》的热度口碑说明传记片是能够被中国观众接受认可的,之所以缺乏头部和中部作品归根结底还是院线上映影片数量太少,观众还没有对该类型形成普遍认知,并且在总体量小的情况下谈整体质量也为时尚早。

现在中国的观众审美逐步提升,大家不光要看电影,更要看“好”电影,传记片作为优质作品集中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取材于真实生活,剧作方面可以避免明显的逻辑错误,将故事与时代、地域结合也可以更好引发观众共鸣。将大众熟知的公众人物作为传主可以打情怀牌,选择普通人的故事又有更多的现实借鉴意义,如果制作过程稳扎稳打,整体质量还是有保证的。

但使传记片从边缘走向中心的从不是传记类型本身。生活为故事创作者提供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优秀的传记片只不过是选取了一种素材,选择了一种更好的方式,更加立体地展现了一个人。

图片图片

《辛德勒的名单》是IMDB第6名的影片,通过一个普通官员的故事揭露了二战期间犹太人的悲惨经历

中国传记片缺乏的从不是合适的素材,而是恰当的表达方式。不管是上世纪60年代常见的人物传记,或者近年来的产出,我国传记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历史名人、是无争议的正面人物,这类影片的教育意义大多强于艺术意义,对人物真实性、复杂性的描写让渡于光辉伟大形象的塑造。

此外,较少影片选择平民做传主,小人物的生平某种意义上能够更好体现时代印记。《辛德勒的名单》《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等影片贡献的不只是一个人的经历,更是社会在特定年代的缩影,这一题材的忽略也造成中国人物传记电影的缺陷。

总体来说,中国传记片市场体量较小,但大有发展空间,《梅艳芳》的成绩就是不错的证明,该片也以小见大地反映出目前存在的困境。随着传记类型的不断挖掘,相信我们可以看到更多质量上乘的影片。

— END —​​​​

网址:传记片能否成为下一个类型片突破口? https://mxgxt.com/news/view/199751

相关内容

传记片能否成为下一个类型片突破口?
徐克电影版《射雕英雄传》,能否重振武侠片?
刘德华演技炸裂!新港片引爆话题,票房能否冲破50亿大关?
演技类综艺能否挽回口碑颓势?
电影明星传记类电影
天价片酬成毒瘤 近六成影视类上市公司净利不及明星收入
聚焦丨个人综艺“微”然成风,私人化叙事,生活化拍摄成流量新突破点
【图片】方言+市井类内容=短视频下一个增长点? 原文转载自:人人都是
戏曲“破圈”后,长尾效应能否持续?
周深《大鱼》:人歌影片的三者合一,追风少年的破茧成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