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论剑|作家“破圈”,走进日常烟火

发布时间:2025-11-27 21:12

数字时代,严肃文学作家正以全新面貌“破圈”。莫言入驻小红书、余华抖音幽默点评、余华苏童参加综艺,他们借助数字平台展现多面人格,重构作家形象,拉近与大众距离,为文学传播带来新机遇。

“文学破壁”之旅

文|王雅君

从诗经楚辞的风雅韵味到汉赋唐诗的开阔胸怀,从宋词元曲的婉转悠长到明清小说的世事万千,严肃文学始终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烛火。近日,莫言入驻小红书分享日常、余华做客董宇辉直播间畅谈创作、刘震云参演电影、苏童参加综艺《在岛屿读书》、梁晓声通过短视频解读时代人生等现象引发关注,这场由著名作家引领的“文学破壁”之旅,本质上是让文学以更丰富的形式走近读者,为严肃文学的大众化带来全新的契机。

文艺的人民性要求文学要贴着土地和人民创作,保持文艺的通俗性,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形式传递对命运、情感与时代的深刻思考。同时,作家应主动“破圈”拥抱读者,走进大众视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网络小说、短视频相继出现,严肃文学作品、严肃文学作家也要求新求变。

莫言在小红书身穿鲁迅同款毛背心与网友幽默互动,积极回应“潦草小狗组合”“莫言老师用什么保养品”等提问,他将生活点滴化作与读者对话的媒介,以“朋友”的身份融入读者的语境。余华以率真幽默的说话方式分享“不想上班,所以成了作家”的人生经历,采访时与读者坦诚交流,使其严肃文学作品《活着》能始终位居书店的畅销榜单。

苏童、刘震云等作家也开始用短视频、访谈等多种方式,解读作品背后的时代记忆,让严肃的文本有了温度,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可感。当作家走出书屋、文学走向更广泛的读者,严肃文学便打破了“高冷”的标签。文学不再是遥远的文字符号,是能与更多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精神挚友。董宇辉曾在直播间分享对迟子建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感悟,“我们在人声鼎沸中渴望孤独,又在孤独中渴望烟火气。”直播的当日,这本书便出售了7万册。

严肃文学的影视化改编,是文学与读者(观众)的再次握手。《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人世间》等优秀严肃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都引起了更为广泛和更好的反响。张艺谋导演曾在获奖时对严肃文学深表感谢,他说:“那些年是文学驮着电影走向世界的。”《红高粱》《活着》等作品通过影像媒介,将文学的精神内核不断传承。如今,年轻读者开始重读经典小说,关注经典文学影视化剧作,纷纷围绕剧情展开自己的解读,用弹幕交流感悟,热议严肃文学的思想深度,“名场面”经网友的剪辑实现二次传播,让经典文学作品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作家主动“破圈”,推动严肃文学大众化,是文化传播的幸事,近期,莫言入驻小红书引发的现象级热度,更印证了严肃文学“破圈”的多元可能。莫言的“新媒体首秀”,为严肃文学的大众化传播做了积极的尝试,让《红高粱》《生死疲劳》的创作者走进日常烟火,让读者重新认识“严肃文学家”以及“严肃作品”的温度。我们期待文学以更多元、更鲜活的方式融入读者的生活,让严肃文学的人文价值得以传承,让文字里的哲理与智慧,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灯火。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家形象重塑

文|邹雨轩

著名作家莫言近日入驻小红书,短短一天粉丝突破50万。随后,“莫言回应和鲁迅穿同款毛背心”的微博话题迅速登上热搜,莫言在评论区与网友亲切互动,回应网友关注。

莫言的现象级“破圈”并非孤例,余华在抖音上以其特有的幽默点评社会热点,刘震云在微博上用智慧金句引发思考,这些严肃文学作家正通过数字平台展现鲜活面貌,共同描绘出数字媒介时代作家形象重构的生动图景。

当莫言在小红书分享“北师大银杏打卡”的日常,当余华在电影《河边的错误》映后会上以“情绪进入死胡同,而非人生进入死胡同”妙解年轻人的“发疯文化”时,他们实际上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形象“去魅化”。这种转变远非简单的“走下神坛”,而是一场复杂的形象重构——作家从单一的作品创造者,蜕变为具有多维度人格魅力的真实个体。

《我在岛屿读书》这档文学类综艺节目上,为观察作家的形象提供了一个生动的窗口。节目中,莫言、余华等作家一改传统印象中严肃文学作家的形象,展现出丰富而真实的人格魅力。余华以他特有的直率道出“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感受生活、理解生活”的金句,莫言则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童年趣事,将文学大家还原为有温度、有情感的普通人。这些充满智慧和温度的片段,经由短视频平台的精准传播和观众的主动分享,形成了强大的破圈效应,让文学以更亲切的姿态走进了大众视野。

媒体的互动进一步丰富了作家形象的立体维度。“莫言否认偷瓜梗余华承认了”等热门话题,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展现文学大家之间的真挚友谊,既满足了大众的了解欲望,又在无形中消解了文学的疏离感。余华在微博上以“潦草小狗”自喻,既贴合其不修边幅的形象,又巧妙呼应网络流行文化;莫言在小红书评论区与网友的幽默对话,既保持语言的艺术性,又体现真诚平等交流的姿态。这种跨界互动的成功,源于作家对数字媒介语境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网络时代下的作家形象重构,其深层意义在于搭建了严肃文学与年轻受众之间的桥梁。当“00后”在小红书上发现莫言的幽默回复,当大学生在B站剪辑余华的“金句合集”,这些传统上被认为与严肃文学有距离的群体,开始以全新的方式接触和理解文学。莫言、余华作品中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对生活本质的执着探索,也能让年轻的读者产生共鸣。《活着》中福贵的坚韧、《红高粱家族》中蓬勃的生命力,这些经典文学形象通过社交媒体的二次创作,被赋予了崭新的文学内涵。年轻读者不仅在欣赏作家的人格魅力,更在寻找能够触动心灵的精神资源。

数字媒介为严肃文学作家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展示平台,更是一个重塑文学传播范式的重要机遇。在这个过程中,作家们需要面对一个关键课题:如何在保持文学品格的同时实现有效传播。莫言、余华等人,他们既未完全迎合网络的浅平化倾向,也未固守传统的严肃文学姿态,而是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在小红书上,莫言分享的不仅是生活片段,还有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在综艺节目中,余华展现幽默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敬畏。这种平衡使得他们的网络形象既真实可亲,又不失深度。

这种新型传播模式的影响力是双向的:一方面,它让严肃文学触及更广泛的受众;另一方面,它也反过来影响着作家的创作视角。当作家更直接地感知社会脉搏、倾听多元声音时,这种体验必将丰富其创作源泉,促使文学与时代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严肃文学依然严肃,但这不妨碍严肃文学作家以新的面貌与读者共同成长。当莫言在小红书上突破50万粉丝,当余华的金句在年轻人中流传,我们看到的是严肃文学作家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对文学的背叛,而是作家与读者对话形式的丰富,作家与读者的根本对话内容依然是其作品,但作品之外的沟通、对文学的传播也很重要。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网址:艺苑论剑|作家“破圈”,走进日常烟火 https://mxgxt.com/news/view/1908726

相关内容

艺苑论剑|《水龙吟》:纵游玄侠
艺苑论剑
烟火人家制片人是谁
王嘉尔晒全家福,藏在烟火日常里的爱与温暖
袁苑(艺术家) 简历
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和他的烟火
34岁林更新的佛系生存智慧!娱乐圈顶流的烟火气日常
杨幂张小斐深夜烤串局:星光璀璨的闺蜜情深与娱乐圈的烟火日常
烟火人家孙千跟谁在一起了
苑琼丹“乌鸦嘴”四处点火 网友纷纷猜星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