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乐评|不走寻常路的库伦齐斯,说服力在变强

发布时间:2025-11-27 21:12

去年深秋,我听了库伦齐斯和“音乐永恒”乐团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的马勒第五交响曲,他的一些处理我并不赞成,但演出带来的感官震撼到无以复加,以至于该现场被我记了一整年——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好奇怪,(想)再看一遍。”

于是,今年库伦齐斯与“永恒”再来,第一时间我便拿下了11月26日的音乐会: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与柴可夫斯基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

上半场的《最后四首歌》,库伦齐斯大胆启用了一位“萌新”:刚毕业不久的女高音黛安娜·诺西列娃。总体印象一言以蔽之,就是乐队和女高音不在一个图层。乐队说服力很强,但女高音的音量和表情幅度都与之不匹配。库伦齐斯几乎全程侧身站立,手势不时挥到女高音面前引导,但似乎用处不大。也许因为紧张,诺西列娃的弱唱、音区转换和渐强都比较生硬,乐队把施特劳斯半音化织锦演绎得流光溢彩,人声反而沦为一个附加声部,尤其后两首,女高音后紧接着如泣如诉的小提琴首席独奏,有些降维打击的意思。

下半场“柴五”本身走的是类似贝多芬交响曲的叙事线路,首末乐章以同一主题的同名小-大调形式扣合,开篇仿佛主人公已被命运锤爆,在末乐章(尾声中)才迎来逆袭。所以,欲扬先抑的修辞一开始就被埋在了作品里。这个“命运”主题的小调版本素到极点,在第一乐章引子中用音色相对空洞的单簧管吹奏,在我心里,这一段总像是黑色冰冷的礁石,少有感情。但库伦齐斯起手第一句就有很强的倾诉感,尤其是阻碍终止(转到C大和弦)那一下,颇有捶胸顿足之意——哦!主人公应是位性情中人,他浓烈至极的叹息和期盼,通过稍后那一小挂一小挂的连音尽数挥洒。到了大调性的副部,库伦齐斯在台上180度来回(分别面向小提琴和大提琴)大鹏展翅,情感深情、外放已极。这样的处理让我好奇:开头不见丝毫蛰伏之意,末乐章要如何烘托高潮?

第二乐章开头,库伦齐斯展现了他出名的极弱奏,可惜不知道是不是被观众席里一声响亮的喷嚏所惊吓,圆号独奏时有个滑稽的破音。不过“音乐永恒”的弦乐永远那么可靠,高潮时将主题的柔肠百转演绎得淋漓尽致。第三乐章,弦乐对华尔兹主题的转折处理得太漂亮了,有一种荡秋千般的撩拨感,中段和木管的咬合亦完美无暇。

第四乐章没有停顿直接进入,整体速度极快,弦乐连续下弓的摩擦声震动耳膜,木管和小提琴在高速行驶中精准地互相抛掷动机。这份动力在小号引领的尾声中继续放大加快,带来一种不容思考的平推式效果。但这并非一种局部性的、突如其来的创新,而是从第一乐章开头就进行了布局。非要听到此处才明白库伦齐斯的设计——套曲首尾的走向变化不在情绪高低,而在于动态上的区别:正因先有动人倾诉,最后的摧枯拉朽才格外震撼人心。在我看来,库指似乎无法忍受一丝一毫的平淡处理(哪怕为了所谓的欲扬先抑),一切都必须在高速的动态中细腻完成,这也是他的现场总是好听又好看的原因。

库伦齐斯对乐队掌控力之强无须多言,但在把乐队带到一个宽广舒适的平台后,他反而是“放权的”——这时候他的手势会简化,由于没有指挥台和指挥棒,松弛到像是爱乐者跟着音乐随意摇晃。这或许是为关键的速度变化节点攒足爆发力——例如第二和第四乐章行板切快板时,谁不叹一句“爽”!他那对观众和乐手都有效的舞台感染力向来是亮点,同时,他平日开创的一些库式传统也对乐团的聚合力和流动性有所加成:例如,在演不同曲目时让第一提琴和第二提琴的乐手互换,乐手前后排坐次也会换,以最大程度地让每个人全息参与,这也是保证乐团能被高效调度的秘诀。

库伦齐斯作为不按常理出牌的“鬼才”名震乐坛,不爱他处理但仍愿为他买单,寻求“猎奇”的观众大有人在。但今天的音乐会后,我觉得他的说服力变得更强了。音乐会结束后,我与一位专业乐手朋友交流,我们都在乐团拉过好几年“柴五”,觉得声部写得诘屈聱牙,让人有点难爱,但库伦齐斯和“音乐永恒”乐团带来的几乎是一部新作品:满溢的表情张力、奔涌的澎湃动能,让每一个棘手的声部衔接都如此惊艳。在经典作品的既定框架外,能诞生如此震动人心的创新演绎,库伦齐斯值得上海观众的厚爱!

(作者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研究院编译,助理研究员)

网址:文汇·乐评|不走寻常路的库伦齐斯,说服力在变强 https://mxgxt.com/news/view/1908724

相关内容

美特斯邦威一口气请来五位明星代言人,它要如何不走寻常路?
最像摇滚明星的指挥家,库伦奇斯为什么这么火?
邓伦简直就是不走寻常路,他最想合作的女明星原来是她,很意外啊
年轻人的旅行,不走寻常路
刘芸,不走寻常路!
格伦·克洛斯:奥斯卡的无冕女王
大明星不走寻常路,贾斯丁比伯妻子晒钻戒
库里为何总能遇见强大队友?詹姆斯不配拥有库里这样的运气
明星走秀穿礼服,只有她穿卫衣运动裤,不走寻常路的她你喜欢吗?
《地名天府·文化寻根》文艺汇演走进荥经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