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4】明星如何报道
明星如何报道
【编者按:“当你见到天上星星/可会想起我/可会记得当年我的脸/曾为你更比星星笑得多”,对明星的采访报道有很多,而算得上“报道”的却少得可怜。 当我们试图用新闻专业操作方式去碰撞“明星”这样的娱乐界题材时,简单说,我们试图做“新闻人物”的时候,会发现,新闻与被包装精美的商业文化之间的张力是如斯之强烈。新闻性与娱乐性的边界是什么?如何去理解一个明星?是否具有将其还原为“普通人”的可能性?记者如何恪守原则?4月13日,《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易立竞在北大讲座,扯淡会成员兔子和立早前去围观,次日晚的扯淡会上,由观后感引出了“明星报道”的种种思辨】
兔子:
理解何其难也。他想向你袒露心中的苦,可惜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你以为理解了,其实不过是做了一场好梦。所以,不仅仅是对特稿,我很悲观地对一切“理解”的声称都心存畏惧。这并不是对“理解”自身的否定。恰恰相反,对于一切以人为中心的观察和叙述,“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都是最难能可贵的境界,但它不是自我标榜的标准,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是对相对性的敬畏。孔子在《论语》一开头就提醒学生们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正是我喜欢易立竞的原因。有人说她才华平平,但在我看来“坦诚”本身就是一种既需要天赋又需要学习的能力。她坦言自己是因为跑社会新闻跑出了抑郁症才改行做明星专访,“天天对着祖国最光明的一面”,这当然可以被理解为逃避现实的怯懦,但认清并承认自己的边界本身就是一种勇气,更何况她既没背弃对人物故事的兴趣,又实现了职业操守与为人准则的合一——“不能为了自己吃一碗更好的饭而砸掉别人的饭碗”;“如果没有想成为饭局中心的野心,自然没有讲述明星隐私的欲望”。在她的身上我能看到“理解之同情”的可能,并且相信唯有如此才能有自然流淌的文字。
五七:
易立竞是顺着采访对象的。她是想理解这些人,但我们是不是要理解这个明星,是个判断的问题。因为对整体的新闻价值来说,这种理解太轻了。从新闻判断讲,这种记者对ta的理解,跟普通人的理解差不多。以及,明星的想法是不是很重要?
但她作为记者的姿态是非常对的。比如,跟明星的采访最少要两个小时,一对一,不要化妆师在旁边。让助理看不到在采访明星。她自己的底线把握得很清楚。采访黄志忠,你看到他非常艰难地一点一点打开。她讲得是采访的气场。她找到了记者和普通人交谈的共通点。其实她和很明星在采访之后成为了朋友,这样的话,写作很痛苦。一般的记者去采访明星,十分的话说到五分;对易立竞,他们十分的话说到七分。这其实已经很大一步了,但是还是不是十分。
我不想做明星采访,不管你的问题是否尖锐,他都会把给别人说过的话再告诉你。你就逗他一下,你不需要问问题,他就全部告诉你了。采访陈坤是我的转折点。我试图把对他的判断和他给你说的拧在一起,但是编辑删掉了我的判断。因为确实这两块很难缝合。如果我所看到的细节和他告诉我的故事不一样,这并不能呈现在一个报道里。
京华周刊姐姐:
我们有次写柴静,但有的记者不愿意去采访柴静, 她太能说了,她知道你要什么。同理,明星话说太多了,程式化了。
毓然:
我第一次觉得明星还可以这样报道是看《时尚先生》的卢悦写的孙红雷,《一个异类的奋斗史》,开头是这样说,“黑帮头子从良了。从良了,就可以上我们封面了。”记者有自身的一套方法论,ta用的是社会学的那一套去审视孙红雷这个人,把他置于整个东北的社会背景下去书写,我看着就觉得,孙红雷原来是这样的,写出他的卑微,这点就非常犀利了。所以,明星的报道居然还是可以有很强烈的专业性在里面,不是说你质疑他你就不理解他了,反而是你特别理解之后,你才会产生很多的质疑。娱乐圈在某种程度上和政治圈是同构的,所以也许易立竞说“祖国最光明的一面”(如果她真的这么认为的话)在我看来是比较值得推敲的。
我确实也很认同兔子说的,很多文章看起来我们觉得自己也能写,但实际上自己是无法抵达的。事实上这正说明了,各人有各人的路数。但新闻界的基本原则还是共通的,有的记者之所以优秀,无非就是因为ta一直在坚持,这点在中国就很难得了。
饺子:
明星的报道是廉价的成功故事,易立竞把廉价的改造成“真实的”成功故事;卢悦进一步,写出了艰难的成功故事。但归根到底,总是成功故事。然而新闻不仅仅是成功故事,应该是真正的故事,甚至大多数新闻,都是不成功的故事。
容安:
如果没什么硬新闻的话,明星采访的新闻性本身是很弱的,大部分都是配合着电影/电视剧/音乐的宣传档期走,因此问的主题一般也就是新作。而且还不能说它不好。而且明星就是靠形象吃饭的,所以他们面对媒体的一套说辞是表演生涯的一部分,不能说都是假的,但至少不会跟你说真心话,尤其是对他形象不利的真心话。所以我们看到的明星采访都大同小异,问同样的问题看同样的答案,明星们都积极向上,努力奋斗——又一个成功学故事而已。
所以易立竞的明星采访,好在她能让明星说点真心话。同时,从她选取的采访对象就能看出,她除了会去探求这个明星的“真面目”之外,还会把他放到整个社会背景中,从这些明星的人生际遇中,找到有社会意义的部分。比如刘晓庆的采访,会问她当年坐牢的事,并且让当事人去反思坐牢的原因,其实背后是整个社会问题。这其实已经超过了娱乐新闻的范畴。还比如她采访黄秋生,她会让黄秋生去讲娱乐圈的过去和现在,大陆和香港剧组的比较,电影圈里看钱的状况。尽管这仍然只能算业内新闻,但却具有社会意义。所以其实明星采访也好做。因为他是明星,只要他说出了之前没说过的、有意义的话,采访就算成功了。
易立竞的特点是能取得采访对方的信任,让对方愿意去说点不一样的,甚至去回应本身很忌讳的话题。除了她本身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之外,还有她非常充分的准备。这其实从她的采访稿中问题的设计中就可以看出来。她做采访准备,会把采访对象的搜索结果一直看到“根据法律法规,以下搜索结果不予显示”为止。并且会做外围采访。真的是花心思的结果。另外,她还有一些方法论上的小技巧,比如带2个录音笔,采访尽量1对1单独谈,不要有外人在场等。
熊阿姨:
我看这么多年《南方人物周刊》,不记得哪篇报道是易立竞写的。她没有写得特别好,也没有特别不好。
“笨功夫”的说话获益很大,虽然自己也知道,做一个人物之前,必然要大量搜集资料,但完全做不到像易立竞说的那样,事后看到自己漏掉的资料会很痛心。
对明星的报道大多是时尚杂志,这些杂志定位都不是新闻,时尚杂志记者为什么要揭穿ta?最近要做一个商业人物的报道,编辑想让我自己独立操作,我一点信心都没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学生,对着一个四五十岁生活经历丰富的中年男人,谈话绝对会被带跑啊——如果不是这样,那他这个人也没有做专题的内涵了。
此外,光从网络上的报道资料来揣测这个人,给采访制定一个预设的疑问,这对我来说也很难,一方面应该是生活经验缺乏,另一方面,我觉得需要一种方法论,比如童年经历是否真是个捷径?
询问失败是个技巧吗?旁边不坐化妆师和助理会自然些么?身体要不要前倾?一直看对方的眼睛么?怎么把话题拐回来?对方说话一直假大空,要不要戳穿他?事后发电邮补充采访,有意义么?如果只有800字的人物介绍,投入多大的精力合适?……除此之外,商业刊物、时尚杂志的人物专题,除了暗含的成功学,还可以有其他的价值观么?
何伟在涪陵教作文课,教材上议论文那节的范文是欲扬先抑的写法,用“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改变文章导向。出乎意料的是,课后,这个句子不断在作业中冒出来,任何题材的议论文,学生们都要在转折时写上同一句:“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刻舟求剑式的学习,是一种最讨巧也最无用的模仿,我们对人物采访文本的分析,和上面我提出的一大堆细节问题,也许都是一种因噎废食。
实践才是最重要的吧。
(编辑:毓然)
网址:【20120414】明星如何报道 https://mxgxt.com/news/view/1905750
相关内容
如何出道 如何出道成为明星娱乐新闻揭秘:明星如何看待媒体报道与公众形象
想当明星去哪里报名(如何网上报名当明星)
媒体应该如何报道医疗纠纷?
崩坏:星穹铁道年度开拓报告活动如何
西方媒体如何报道名人隐私
吴亦凡检查报告被泄露医院道歉 明星隐私权如何保护
如果以狗仔这个职业来说,卓伟报道明星之事何错之有?
逻辑重构:51吃瓜黑料报道如何在信息断层中构建明星完整形象
如何当明星出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