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每个运动员粉丝群...
感觉每个运动员粉丝群体都有自己的粉丝画像,要是有学者愿意做这方面的研究一定会特别有意思。结合线上线下的观察来看,仅说个人看法,s的粉丝画像,不是年纪偏大的中老年妇女,退休无业,长期与社会脱节,就是不谙世事的青少年,而这其中相当数量的粉丝群体,是被她的cp吸引进来的,成为了买周边,买产品的主力军。去线下看比赛的时候,排队买票的长龙里,很多人都是年轻面孔,书包上挂着薯条,一眼望过去全是晃动的薯条。以及疯传网络的猛犸落点,ai芯片等等言论,还有各种不堪入目的低俗cp文学脑补,真的是适合推销保健品和入传肖门的一批人。
c的粉丝画像呢,特别有趣。以前关注过b站专门分析解说比赛的技术博主,都是男的,分析男队比赛比较多,很少评论女队,主要是几位久负盛名的男队成员粉。不过虽然他们基本不评论女队,在c拿到单打名额的时候默不作声,在她成功卫冕后表达老将不易,对她有诸多赞赏。而这些博主,可能还有相当概率是那几位知名篮球、足球巨星的粉丝,平时的发言也相当“爷们”“直男”,即使c已经退役,仍然热衷于为她摇旗呐喊,刷存在感,不是踩万米,就是给c的盗窃行径岁月史书,怎么说呢,他们每次对c的赞美,虽然是披着技术分析的外衣,夸她技术雄厚,夸她心态稳,等等,但仍能感受到这层外衣之下涌动的那股怜香惜玉的感情,她的粉丝画像也特别清晰,大概是那种半夜看世界杯会激动得在家摔酒瓶,高声喊楼的狂热体育迷。
体育领域饭圈化会导致体育从以竞技为核心、强调团队协作与个体能力的传统体育模式,向娱乐化、偶像化和商业化的现代娱乐模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原本人们只关注运动员的竞技表现,不过在背后自本的助推,平台的引流下,颜值、性格、生活方式等“饭圈化”特质反而率先带大众去认识和了解一个人,这些特质逐步成为粉丝消费的对象。而这些特质往往能吸引到特定的人群,比如三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往往被包装得无比浪漫美好的体育cp叙事吸引,直/男群体,更加青睐妆容成熟,女性化气质凸显的人,就形成了不同的粉丝画像。
承认吧,所有的喊口号或者做做样子的措施都很难改变当前的现状。你所热爱的那个ta,当ta竞技以外的越来越多的作为“人”的特质被过度曝光或者用于炒作的时候,ta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运动员,同时也是偶像工业中的一个产品。
网址:感觉每个运动员粉丝群... https://mxgxt.com/news/view/1897805
相关内容
我们潜入了运动员的「饭圈」粉丝群……《粉丝社群运营的10个关键方法:打造活跃互动的粉丝群体》
粉丝社群运营方案.docx
《社群粉丝运营策略:打造互动的粉丝群体》
如何做社群粉丝运营(粉丝运营的6个要点)
“饭圈文化”中粉丝社群的情感劳动,象征着粉丝群体对偶像的情感
粉丝群运营:打造高效粉丝互动平台
粉丝社群如何运营?
如何运营粉丝社群?
社群运营与粉丝互动心理学.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