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君安在研报中写到,去年,元宇宙热潮四起,在其“辐射”下,游戏、文娱等相关领域开始进入“虚拟蓝海”,虚拟人赛道也跟着火了起来。
2022年各大平台的跨年活动中,多位虚拟人亮相,例如,邓丽君虚拟形象与歌手周深同台合唱;曾登上过2021年春晚的虚拟偶像洛天依,也与硬糖少女303实现了同台演出。
“珍惜和真人同事内卷的日子吧,他们至少还是个人。”虚拟人崔筱盼拿下2021年度万科最佳新人奖后,网友纷纷感概。
虚拟人不仅在国内火爆出圈,国外同样大受欢迎,如美国虚拟偶像Lil Miquela被《时代周刊》评选为“25 位最有影响力的互联网人物”。
虚拟偶像的横空出世
近期,LG电子旗下虚拟人“金来儿”(Reah Keem)将以歌手身份正式出道。
LG电子1月11日表示,公司与经纪公司MYSTIC STORY签署关于金来儿出道的合作谅解备忘录。
根据协议,金来儿将参与MYSTIC STORY的“虚拟人音乐家项目”,该公司代表制作人尹钟信将负责制作。
金来儿是LG电子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打造的虚拟人,在2021年美国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 2021)上作为演讲者首次亮相。
LG电子1月4日还公开了MV预告视频,为金来儿出道造势。
根据协议,金来儿将参与MYSTIC STORY的“虚拟人音乐家项目”,该公司代表制作人尹钟信将负责制作。
金来儿在个人照片墙账号发帖自称是“创作歌手兼DJ”,希望融合音乐、视觉艺术、时尚等多种因素,传递能与所有人一起分享的文创内容和信息。
谁在制造和推动虚拟偶像?
“虚拟偶像的风口已经来了。”一位从事虚拟偶像运营工作的行业人士表示,在舞台上、在直播间里、在短视频平台上,虚拟偶像正扎堆涌现、爆火,这让他很轻易感知到了市场环境的变化,“在此之前,虚拟偶像一直是小众文化,也没太多人关注。”
但在电光火石间,行业剧变悄然而至。
虚拟偶像团体“A-SOUL”、虚拟代言人“AYAYI”、清华大学虚拟学生“华智冰”、湖南卫视虚拟主持人“小漾”先后出圈,将虚拟偶像行业推到了聚光灯下。
一个现象级的例子是,凭借一支时长128秒的视频,自称会捉妖的虚拟偶像“柳夜熙”在一夜之间吸粉百万。
截至目前,柳夜熙已坐拥800多万粉丝,其视频总播放量高达8.4亿次。
“柳夜熙吃到了第一波风口红利,随着越来越多的虚拟偶像诞生,这一产业将会给各个领域带来巨大的增量价值。”上述从业者说。
虚拟偶像能连接各行各业的特质以及拥有多元化的变现方式,也吸引了一众嗅觉灵敏的互联网巨头躬身入局。
当下,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正从其擅长的领域切入虚拟偶像赛道。
字节跳动依旧延续了“买买买”的传统。
1月6日,虚拟偶像“李未可”获得由字节跳动独家投资的数千万元人民币战略投资,这也是2022年虚拟偶像赛道上的首笔融资。
虚拟偶像是否拥有与真人产生交互的能力,是字节跳动的投资逻辑之一。
2020年11月,乐华娱乐推出了首个虚拟偶像团体“A-SOUL”,A-SOUL的5位成员均由中之人(即虚拟偶像背后的真人声优)运营,可与真人互动和交流。
出道短短几个月,A-Soul在全网的粉丝便突破300万,并于2021年7月成功“入职”字节跳动。
“目前大部分虚拟偶像的侧重点都是CG动画,追求外表逼真,像‘邓丽君’就只能按照既定轨道运行,缺乏与真人交互的能力,”上述行业人士对「子弹财经」表示,“在人工智能的驱动下,让虚拟偶像与真人实现交互并且建立情感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突破方向。”
不过,想要突破这一方向并不容易。
粗略来看,虚拟偶像由人物形象、语音生成、动画生成、音视频合成显示和交互5个模块构成,但在5个模块的背后,则是由上下游产业链的技术互相协同作为支撑。
不同于面向C端的字节跳动和B站,百度选择从B端切入虚拟偶像赛道。
2021年12月29日,百度推出的“龚俊数字人”在直播首秀上演唱了《2021在说啥》,并瞬间登上微博热搜榜。
表面上看,龚俊数字人与其他同样会互动的虚拟偶像并无二致,但实际上,龚俊数字人的诞生完全基于智能数字人平台“百度智能云曦灵”,而针对智能数字人平台的打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百度对于虚拟偶像赛道的理解和思考。
上述行业人士分析认为,虽然虚拟偶像行业前景广阔,但技术门槛较高且缺乏体系化和专业化大大限制了行业发展。
智能数字人平台的出现或能降低虚拟偶像的制作周期和难度,对于推动虚拟偶像的普及也有着较为积极意义。
趋势已势不可挡,涌入虚拟偶像赛道的互联网巨头越来越多。
腾讯依托旗下游戏矩阵中的热门IP孵化了虚拟偶像团体“无限王者团”,不仅登上了时尚杂志封面,还演唱了电影片尾曲、发布了新专辑。
图 / 无限王者团
网易通过旗下网易企智和网易伏羲实验室研发了音视频实时传输、合成和人脸比对、沉浸式活动系统等技术,加码布局虚拟偶像领域。
阿里巴巴推出了针对电商业务的虚拟偶像,打造虚拟主播“Mika”和新国风虚拟偶像“苏朵朵”。
小红书发起了“潮流数字时代”计划布局虚拟偶像矩阵,目前imma、ALice、阿喜Angie、Reddi等20多名虚拟偶像均已入驻。
爱奇艺则通过打造以虚拟偶像为主体的选秀节目《跨次元新星》等、运营虚拟乐队“RICH BOOM”等方式切入这一赛道。
除了粉丝、互联网巨头和运营方,投资机构也参与推动和制造了虚拟偶像的风口。
根据天眼查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28日,虚拟偶像领域的企业已获得25笔融资,融资金额从数百万元人民币到数千万美元不等,红杉资本、创世伙伴资本、万象文化、网易资本、顺为资本、金沙江创投等头部投资机构悉数在列。
虚拟偶像频频试水商业化
如果说粉丝、互联网巨头、运营方和投资机构共同促成了虚拟偶像行业的爆发式增长,那么商业化就成为了衡量行业是否能够长远发展下去的一把标尺。
单纯从商业化角度来看,虚拟偶像堪称完美。
首先,虚拟偶像的生命周期足够长,如果运营得当,其热度可以持续保持;
其次,虚拟偶像的性格和行为完全可控,不会像真人偶像一样引发负面舆论;
最后,虚拟偶像能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大大提高生产力。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2021年年底,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郁亮在朋友圈向2021年万科总部最佳新人奖得主崔筱盼表达了祝贺。
虽然虚拟偶像的专业技能毋庸置疑,但如何把专业技能转变成可持续性收入,是虚拟偶像背后的运营方或互联网巨头仍在持续探索的一大难题。
前述行业人士表示,目前已经过检验的变现方式有直播打赏、直播带货、品牌代言、商业演出、出演影视剧或综艺节目。
品牌代言是虚拟偶像最重要的变现方式,比如由Brud公司运营的虚拟模特“Lil Miquela”,其在Instagram上拥有305万粉丝,被《时代》杂志评为“2018互联网上最具影响力人物”。
柳夜熙和AYAYI也走上了相同的变现道路。在短视频平台一夜成名以后,柳夜熙背后的运营方在一周之内收到了上千个品牌的合作邀约。
与柳夜熙的成名之路大同小异,AYAYI在社交平台走红以后,也受到了娇兰、LV、安慕希、保时捷等各大品牌的青睐,据业内人士估算,AYAYI的身价已高达九位数。
与此同时,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变是,越来越多的领域正在主动拥抱虚拟偶像。
一位从事影视剧商务工作的人士透露,虚拟偶像已经成为各大综艺和影视剧的营销重点,另有多部电影预计将会和虚拟偶像达成合作,“虚拟偶像不仅能为节目和影视剧增添色彩,还能避免出现难以预测的声誉风险”。
各大品牌也在主动寻求与虚拟偶像合作直播带货。
有合作商家曾透露,洛天依的直播坑位费高达90万元,相比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的真人带货主播的坑位费,前者的坑位费堪称天价。
尽管如此,仍是一坑难求,此前有洛天依运营方人士表示,“品牌接不过来,产能不够。”
困在流量牢笼里的虚拟偶像
对活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偶像而言,流量依然是商业化之母——当然,如果元宇宙的世界观形成了,虚拟偶像或许会有新的发展。
但至少目前看来,不管是崔筱盼还是AYAYI,虚拟偶像的商业化,方式和需求依然很现实。
抖音上柳夜熙子鼠妆仿装挑战吸引超1482.3万人观看,东方美学超现实KOL翎__LING在小红书种草,时尚博主AYAYI在微博晒出入职阿里的员工卡,还有各大品牌的虚拟代言人形象纷纷亮相。
不难看出,对虚拟偶像而言,其变现方式始终困在流量囚笼里。
艾媒咨询的《2021中国虚拟偶像行业发展及网民调查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产业规模为34.6亿元,预计2021年达到62.2亿元。
作为对比,2021年中国虚拟偶像周边市场的规模却预计能达到1074.9亿元。简言之,捧红一个虚拟人再挖掘周边产业反而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经笔者梳理,在中国虚拟偶像的变现途径占比中,版权占比60%,多以贩卖周边衍生品的形式,剩下的广告代言占比30%-35%,演唱会占比5%-10%。这三种途径明显属于赢家通吃。
2020年底,虚拟人“集原美”入驻小红书,跟品牌方开始了一波代言推广,随后“LING翎”代言口红、“AYAYI”与Bose合作等案例纷纷出现,掀起了一波写实虚拟人出镜热。对于一些新锐潮流品牌而言,选择写实虚拟人作为形象代言人很划算,一方面价格和当红潮流明星相比并不高,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虚拟人的形式证明自己品牌的“前沿性”。
品牌为什么对虚拟偶像青睐有加?
在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崔丽丽看来,虚拟偶像不会出现道德风险,对品牌来说安全系数更高;也不会出现个人因素影响商业关系的情况。
创壹科技董事长谢多盛也有同样的看法:“不管是明星还是MCN的签约红人,其实都会遇到个人生活影响职业的情况,如果是虚拟资产,风险性会小很多。”
张尧告诉笔者,品牌看中虚拟偶像,最重要的因素,其实是其背后的Z世代消费群体,毕竟他们代表着未来的消费能力。
燃麦科技负责人就曾公开表示:“AYAYI有近半的粉丝是18-24岁的Z世代人群,我们可以为品牌描绘他们在元宇宙中的全新形象,帮助品牌拓宽用户圈层。”
一家MCN机构的负责人对笔者表示:“品牌选择与虚拟偶像合作,可能也是尝鲜,如果一直是一张建模脸,用户也会看腻,而且请虚拟偶像代言的成本很高,与相同粉丝量级的KOL相比,价格至少是后者的3-5倍。”
“(对于)虚拟人来说,最体面的商业变现是元宇宙概念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连接而产生的商业化变现”,张尧表示。不过,想达到这个目标,现在还差得太远。“现在,只能实现1.0版本,比如跟平台、传统IP合作,共创数字人或者做一些虚拟资产,未来什么走向,还要看元宇宙的发展情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