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评价不能轻率(谈《再见爱人4》麦琳)
我不是专业咨询师或者擅长点评人的,只是一个久病成医的心理学爱好者。杠精不要来,彼此直接拉黑就好了。
我经常上小红书,关注了麦琳的话题一段时间,我曾一直不打算评价麦琳。从我的心理学知识、面相学的说法、人生经验,我可以说一堆。但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复杂、涉及很广的课题。我自己要避免轻率发言的问题。我看过两三百本心理学的书,但我的自媒体标签是码农、价投、马列和庄子,并没有写心理学,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专业领域,不是我的核心能力圈。
直到发现已经衍生成一场巨大的攻击、网暴浪潮。我觉得过头了。而且已经涉及了太多我关注的核心话题:心理科普、心理学学习、NPDBPD、女权问题、互联网舆情等等。我就以我不专业的角色来发言。
一、对素人评价不能轻率
1.我并不了解麦琳,我不太喜欢她,并非维护她。我只是觉得麦琳作为一个素人,只放出几期节目,被一边倒的批评和上纲上线有点过了,有点被过度解读和投射和移情了。武断的针对几集综艺来极端评价人,本身就是不合适的。因为常有剧本和片面引导。
2.病态纠缠的关系本身
典型的如夫妻,是很复杂的,表现也是很复杂的,处于病态状态和病态关系中的人,如果没有对社会做恶,需要的是同情支持,哪怕客气冷漠的课题分离。从一个瘦瘦的女孩到身材走样,脾气“怪异”的中年家庭主妇,少数的博主从女性能量成长和girl help girls这个角度是很不错的。
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的全部细节是网民不了解的。在家庭撕逼中,很多真正受委屈的人常常不能很好的给自己辩护,摆证据,“吹狗哨”就是描述这种情况。(这句不是针对麦琳情况)。
大家还记得那个妈妈说了给女儿买手机又后悔,女儿崩溃哭闹,路人围观,女儿抽打妈妈让妈妈快骑车走的视频吗。从盘观者看,这女儿放在清朝,忤逆大不孝,可以直接乱棍打死。实际情况呢?我们作为网民,不是清朝县太爷。吃瓜这么些年,让子弹飞一会都忘了吗。
3.原本我也并不批评网友
毕竟看到一些东西,有感而发,哪怕是投射或者移情,上纲上线,是常态乃至人之常情,只要没有过分的恶意和攻击。这也是真人秀节目的生存土壤。只能说麦琳在不合适的时候上了不合适的节目,她需要的是私密的、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师,而非把自己的亲密关系问题和心理问题暴露在一群不能协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人群中/暴露在综艺剪辑和大众视野中。跟饱经沙场的杨子夫妇上节目的区别很大。但发展到网暴的时候,作为普通人,不要再过度了。
4.很大比例的普通人
如果上综艺几天十几天,被摄像机360度记录。恐怕不一定比麦琳强。
5.李行亮作为高社会功能、事业有成、娱乐圈的人
先不说他有没有寻找心理治疗帮助的认知,他不清楚很多明星为什么保护家人隐私的原因吗,不清楚可能带来的舆情和网暴吗。如果极端情况,麦琳因此自S,他如何面对。
6. 对于成功男性+魔怔家庭妇女的组合
以我的经验,要注意和排除“被吹狗哨”的可能性(这个不是评价李行亮,我并不了解)。在此之前,我不会评价这个家庭妇女,因为家庭妇女毕竟是困境,封闭、单一评价、工具化。比如被丈夫、原生家庭、丈夫的原生家庭吹狗哨。这本来就是NPD最可怕的地方。
7. 熏鸡事件
麦琳撒谎了,“这个决定我也同意了”那句,确实很讨厌,生活中碰到这样的情况我恨不得吐他一口唾沫。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多大的恶人,也不至于违法犯罪吧。比这个恶的多的太多了。而且这个事件之前,她已经被极端的评价和网暴了。
8.从面xiang学
不是说那个封建学问,而是说中年人如果身材面相走样,像麦琳一样,一定是精神出了很大问题。这是个很麻烦的事。我之前总结“人生五要素”,也是针对养生修行的系统工程。
9. 我自己跟人接触很少轻易下结论
包括很多认识很久的人,以前也总觉得自己不善识人,学习面相学也是这个背景。成熟和心理学学习以后依然如此,因为人是很复杂多面的。
我写心理文章更多是专题,本自具足、活在当下、勇气心理学、人生五要素等等,把一个个专题写清楚。碰到一个具体的人,如果对方本身不擅长面对和分析自己的课题,我也并不“擅长”一眼抓出对方的核心课题和矛盾。如果对方提到某个课题,我就谈某个课题的对应“解法”。所以对于外人,我更像一个心理做题家,而非一个“心理咨询师”、“心灵导师”、“心理魔术师”。不过那也本不是我的定位。
二、女权问题,及我对小红书网友期待过高
1.铁l女事件,我就没看到这么多热情的正义。
2.对小红书的好感和期待过高
我写文章多次提到对小红书很有好感,这是一个难得相对正能量,偏女性社区、打工人社区,所以视角比较多元、底层和平权。不过毕竟网络是多元的。我对小红书网友有过高的期待,有时会欣喜,有时会失望。
关于女权问题,我的站位是直接的,2021年我就写了《女权运动是马主义的同盟军》,也写文章批判了极端打男拳,但也批判了极端打女拳。常常在小红书寄托部分“期待”。
这是我自己,还有很多左翼人的课题,内心太渴望看到“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我也写过,网民跟人民是不同的群体和阶级。
3.女权问题的复杂性
很多网友提到,“太了解麦琳了”,因为他/她妈妈/婆婆/某熟人就是那样。家庭主妇并非受到一边倒的同情,反而她们的课题和情绪常常是不被理解和排斥的。很多女性,即是受气媳妇,也是婆婆。就像小资即是打工人,也是小资产阶级。这才是女权问题真正复杂的地方。
传统女性的“女儿-妻子-妈妈-婆婆”多重身份的复杂性。家庭主妇,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常常是一个困境,需要社会予以分析和支持,这是我一直很认可和推崇上野千鹤子的地方。
4.女权问题需要完美受害者吗
很多人因为麦琳老公成功有钱文质彬彬,就把这个“糟糕”的家庭主妇贬的一文不值,本质还是有男权思想、资本化的封建等级思想,还有“完美受害人”苛求。
麦琳看起来不像家庭主妇的“完美受害者”,而恰恰李行亮看起来像一个“完美受害者”。这审判就这么随意吗。
审判席大人们,《罗生门》、《十二怒汉》、《闻香识女人》都白看了吗。
5.有点失望
Girl help girl(哪怕是怒其不争式的),对家庭主妇、产后妇女的困境的同情,对吹狗哨等NPD体系的警惕,对男权精英主义思想的批判等等女权话题的常见武器库,我没有看到太多太有力的。
用何老师的话说,这豆哪里老了,这豆太好了。这小红书哪里极端打女拳了啊,这都男拳了。
三、心理评价不能轻率
1.心理学是现代医学的一部分,是国家监管的、需要资质的专业领域
心理咨询是一个严肃、专业的领域,需要在来访者足够多的沟通之后,谨慎的“下结论”,咨询师本身在职业、监督、心理督导上也应该受系统的监管和支持。
2.要有敬畏之心,批评那些吃人血馒头的心理话题博主
对于那些明明对心理学“有了解”,知道心理学的边界、分寸、利刃不能乱用,依然为了流量乱用的人。心理学、面相学这类知识,是帮助自己修行的,决不能轻浮、轻率、功利,否则反噬。这是一个严肃的医学监管和医学伦理问题。
不过好在杨子曾经有句著名台词“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世间总是有因果,吃人血馒头会付出代价。
3. 倒洗澡水不要把孩子也倒掉
那些擦边、吃人血馒头的心理话题博主固然可恨,但不能因此批判心理学和心理科普。我写过《心理疾病的赤脚医生时代》,江湖骗子可恶,而赤脚医生难免,这是我虽然不十分认同武志红,但也经常推荐他的原因。我们距离人类有百万、千万专业心理医生的时代还很远。
而东亚小孩、原生家庭、爱自己、压抑、愤怒、勇气等等,都是实践中证明效果很高,副作用不大的几样工具。就像赤脚医生箱子里的纱布、青霉素、扑热息痛,难得真正有用的几个东西。因为讨厌赤脚医生把这些东西从农村都清出去,是不对的。
之前我批评于翔宇对于心理学、原生家庭话题的轻率评价,就是因为如此。因为用心理学名义贩卖焦虑的博主固然可恶,但是蹭这个话题的流量,轻率的评价心理学和心理病痛患者的脱口秀演员,跟前者有什么本质区别?双方都没有对医学、病痛、社会问题的敬畏。
4. 吐槽武志红老师
现在蹭流量玩热点的“心理”账号越来越多,“专业人士”要跟那些网红心理博主做出区别。很早期,武志红老师就来蹭热度了,简单点评了麦琳夫妇。他蹭社会议题套用精神分析公式这套玩法,在国内是比较早比较“成功”的人。但是作为“专业”心理学人,他应该知道这样的危险所在。对于那些成名已久、争议巨大的社会事件当事人,蹭议题分析是无可厚非,或者打擦边球取巧,但轻率的结论对于素人是很大的心理压力。时代变了,大人。
不过即便如此,我也经常推荐武志红的书(见我的《心理学:推荐书单和自媒体》)。因为我觉得他的问题“并不大”,比他问题大的名人专家多了,正常人有足够的“抵抗力”。而且正因为他的犀利、敢于杀入禁区,所以有一些有挑战性的作品,比如巨婴国。我并不把他当做心理医生来推荐,只是作为一个不错的精神动力学科普作家推荐。
所以我之前书单写过,相比武志红,我这两年更喜欢曾奇峰一些。(希望曾奇峰老师不塌房,不要随意不恰当的评价麦琳事件)
四、关于NPD、BPD,我自身的痛比很多网友深
1.我也曾有比较近的人有跟“目前网民所说麦琳所代表”的一些特征,曾给我造成很大创伤和困扰
这里不是说麦琳,是我认识的人,即,人格不稳定、情绪极端、三观不稳定、空心症、社会化差,并且逐步隐形NPD(情绪操纵、委屈牺牲人设、精神吸血等等)的BPD,在东亚家庭主妇妈妈婆婆中非常常见。如果放在五六七八年前,网上针对麦琳的分析会给我很大启发,我也会说一堆(但我也不会去攻击麦琳本人,也不轻易评价麦琳本人,只凭几集综艺剪辑)。
但我从这个复杂课题走出来了,能够相对冷静的看。
2.我之前写文章、做视频《情绪稳定是伪概念,是人格稳定,情绪自然》
实际上部分就是针对这种情况,一个普通人被NPD折磨的崩溃了,情绪不稳定了,还要自卑,被周围人误会,被飞猴打压。而BPD才是严重的人格创伤,自体不稳定,人格不稳定的病症,是另一类的可怜人。这些人格不稳定的人是可怜的病人,而非坏人、廉价。大多数BPD并没有NPD化。
3.我前面所述的隐NPD型BPD在东亚家庭广泛存在
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这也正是无数网民感到非常“共情”、“代入感”、“熟悉的窒息感”的原因,所以投射、移情、共情、投射性认同、压抑的愤怒、破碎的自体等等精神动力学的老几样魔鬼都释放出来了。
这背后汹涌澎湃的千万、亿万人的经精神动力扭曲后的情绪化表现,是另一种不健康。这是这次巨大热度的原因,这是一类民族创伤。
4.这也正是NPD知识体系需要被更广泛的知道的“市场需求”
即,大量的NPD在封建等级制下带来的大量创伤。这也是我经常推荐大家,在我的心理学推荐书单也推荐大家了解网络流行的NPD相关理论(如血包、飞猴、灰岩等等,哪怕不严谨,并非严肃医学的障碍类型NPD定义)
5.但是!
要真正客观专业的专家,相对理性文明的网络生态,而非蹭热点的博主、过火的网暴。要有基本的心理医学伦理。乱扣NPD的帽子,乃至说“很坏”,只会对那些真正被NPD折磨的人产生困扰,也会让受BPD折磨的当事人和周围人困扰。就像乱用马列教条乱批判的,结果起反作用。所以我前文写唯一想批评的是武志红老师。他的书写原生家庭的时候,写他妈妈非常有分寸,相对专业、客观、同情、温情,我相信他自己一定是有窒息和怨恨的,他的分析对我帮助很大,我很感谢他的真诚。
6.中国很多家庭,不是孩子需要心理治疗,而是需要夫妻心理治疗,问题在这对父母身上。
7.曾经给我创伤的BPD前身边人,我依然报以同情,只是课题分离
他们,包括麦琳,需要真正的好心理医生来治疗。BPD本身常常是严重创伤带来的(重男轻女、打孩子、冷暴力、缺乏关爱关注),是几千年封建文化、社会戾气、残酷的资本主义的受害者。而我正因为同情卷入,对自己也造成创伤,我没有能力拯救他人,所以这几年经常写课题分离。
愿所有人各自治愈安好。
网址:心理评价不能轻率(谈《再见爱人4》麦琳) https://mxgxt.com/news/view/1892688
相关内容
#年轻时的麦琳#《再见爱人4》:李行亮与麦琳的婚姻危机,痛点直击!《再见爱人4》倪萍辣评麦琳:幸福靠自己寻找,没有人给你!
《再见爱人4》倪萍辣评麦琳:幸福靠自己寻找,没有人给你
《再见爱人4》中的麦琳:深入剖析其当前的心理状态
《再见爱人4》追求麦琳的富二代现身了,看完节目后说心疼麦麦
《再见爱人4》:麦琳,未经社会毒打的“巨婴”
papi酱理解《再见爱人4》麦琳,共鸣节俭背后辛酸
专家谈再见爱人中的心理问题:麦琳受到超出的恶意,建议分别做心理咨询
麦琳在再见爱人4中为何成为流量担当?
《再见爱人4》麦琳人设崩塌,李行亮无助遭理解!
![#杨紫[超话]##为...](https://img.mxgxt.com/upload/2025/0420/20250420232903_0_8e2jsplg.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