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重塑视听内容生产方式,推动内容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5-11-23 05:24

数智技术与主流媒体创意内容生产的深度结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以5G、8K、AI、XR、VR/AR以及元宇宙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逐渐成为主流媒体重构生产与传播流程的关键要素。通过技术为创意内容注入新动能,同时借助艺术手段增强创意的表达力和情感共鸣,已成为打造视听领域爆款产品的必由之路。
智能时代的视听创意内容生产,呈现出融合交互、虚实相生的鲜明特色。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二是艺术与科学的交织互动。在数智技术的引领下,内容生产模式正经历着革命性的变革。近年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AIGC正推动着视听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广电媒体纷纷探索AIGC的应用,标志着传媒业已迈入传统内容创作与AI内容生成并行、“人机共创”的新时代。在这一新阶段,创意内容生产的重心从单纯的人工创作,转向了人与AI的协同创作。例如,在专题节目中,制作人员运用前沿技术打造虚拟场景,重现历史情景。湖南卫视推出的党史微纪录片《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便是一个生动的案例。在第一集的开场,主创团队精心制作了书社的虚拟场景,主持人仿佛穿越时空,站在书社院内,对历史事件进行身临其境的讲述。
《AI两会:青春90会客室》系列栏目,由湖南日报社与趣看联合呈现,全程运用自主研发的XR虚实融合沉浸式互动演播系统进行虚拟制片。通过前期制作的前置化处理,实现了实时可视化和3D渲染的集成,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虚拟数字空间的沉浸感,同时,也使得虚拟资产能够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复用。
央视新闻以《VR绘制丨沉浸式体验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为载体,与观众共同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的发展蓝图,让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魅力与活力。

在融媒体节目《两会你我他》中,央视新闻《相对论》的记者庄胜春,有幸体验了总装空间站的尖端技术。当他戴上AR眼镜时,眼前呈现出一片“虚实融合”的景象,无论是天空还是核心舱的电缆线路,都变得清晰可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为Z世代受众精心打造了一款融媒体游戏交互产品——《中国故事盒子》。这款产品融合了AR/VR技术与网页3D引擎,为受众带来沉浸式的三维场景体验。通过“游戏化”和“场景化”的创新设计,用户能够在游戏中与内容深度互动,同时享受观影般的沉浸感受,实现“在游戏中互动、在互动中观影”的全新观赏模式。

此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还推出了一款名为《云逛展·三星堆来找国宝》的沉浸式新型云互动产品。这款产品首次将Unreal Engine技术引入云互动H5游戏,对三星堆的发掘现场进行了高度逼真的再现,构建了一个全方位沉浸式的三星堆体验环境。观众仅需一个H5链接和一部手机,便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三星堆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尽魅力。
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内容生产中,正日益融合多种智媒技术,以创新方式赋予内容新的表达力,同时为用户带来全新的“场景化”体验。借助实时渲染、广泛兼容以及可视化的AR、VR、XR技术,创作团队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打造沉浸式的互动场景。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AIGC技术助力虚拟场景的生成,降低了元宇宙场景的创作难度,进一步突出了内容产品的“沉浸式”和“可交互”特性。

数智技术正深刻影响着艺术创作与表达。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不仅引领了创意内容生产的新潮流,更孕育出独特的技术美学与审美体验。通过VR动画、虚拟现实等沉浸式技术的运用,创作者在动画场景设计中巧妙运用色彩、光影、空间透视和镜头语言,营造出强烈的视效沉浸感,构建了一个与客观现实世界并行的视觉空间,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与生成式AI在影视制作领域的应用,更是打破了“虚拟”与“真实”的界限,创造出融合二者特点的新美学形式、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进一步推动了“沉浸式审美”体验的形成。例如,《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便巧妙运用了AR、裸眼3D、全息影像等前沿技术,将现实舞台与虚拟场景巧妙结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2023中国诗词大会》在特效制作中巧妙运用了XR、AR、VR等前沿技术,这些技术的融合使得节目能够突破时空的束缚,生动还原出诸如“敦煌飞天”、“九色鹿”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街市等多个经典场景与深远意象。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沉浸式世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与感知盛宴。
《中国考古大会》通过融合AI与VR技术,结合裸眼3D、扩展现实制作系统以及物体跟随空间定位和AI动作捕捉等前沿科技,成功实现了主舞台实景与XR空间副舞台虚拟元素的实时交互。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观众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考古体验,更带来了类似于XR游戏的视觉盛宴。

《大师列传》中,我们首次引入了270°绿箱技术,这一创新手段融合了实时渲染的虚拟场景、沉浸式演播室环境,以及先进的AR、VR、MR和3D建模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完美结合,我们成功将2D的经典画作转化为栩栩如生的流动风景,为观众带来仿佛置身其境的感官盛宴,让他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山水间云烟缭绕、明晦交替的细腻变化,以及艺术意象的丰富多彩和变幻莫测。
数智技术驱动下的视听语言与叙事生产模式变革
在大众传播媒介的不断迭代与演进中,内容形式也经历了从单一的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的演变。如今,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已融入媒介创意生产中,从而构建出多模态的内容传播体系。这一变革使得视听创意内容生产呈现出数量庞大、生产主体多元化、传播渠道丰富以及形式多模态的复杂特征,标志着视听产业正式迈入了“多模态传播”的新时代。

在这一背景下,视听语言的结构方式,特别是镜头语言的构成,经历了颠覆性的变革。虚拟镜头语言逐渐成为纪实镜头语言之外的又一重要创新。电视制作者们越来越多地运用5G、VR/AR、动画特效等先进技术手段,结合多模态融合的文化叙事方式,将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有机融合,将纪实拍摄手法与虚拟画面完美结合,从而进行更加丰富多样的内容生产。

3D技术、动画特效技术、元宇宙以及生成式AI的融合,为影像叙事注入了新的活力。虚拟镜头在影像中的运用愈发广泛,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生产模式。新的模式,如“纪实+虚拟”和“实拍+制作”,正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原创混合现实”和“前后期一体化”的创作方式也日益成为影像制作的新常态。例如,在4K超高清科学纪录片《飞向月球》的制作过程中,从第一季到第二季,数字虚拟特效技术的运用和原创混合现实IMR超高清电视制作平台的搭建,充分展现了这种变革的实践成果。
《飞向月球》在创作过程中,将电视技术人员与节目主创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高效协作的团队。他们借助4K沉浸式拍摄系统和4K+AI沉浸式视效创作系统,成功将混合现实技术融入4K超高清电视制作中,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
随着AI、XR等前沿技术与视听艺术的深度融合,我们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元宇宙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得“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一种基于虚实交融、智能生成和沉浸交互的新型数字艺术景观正在逐步形成。数字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不仅对传媒生态、内容生产方式、视听语言结构以及叙事生产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推动了虚实互融、沉浸交互的新技术美学与审美经验的诞生。这标志着人类社会正逐步迈向高度智能化、交互化的沉浸式传播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从“媒介化生存”逐渐转变为“沉浸化生存”。

举报/反馈

网址:智能技术重塑视听内容生产方式,推动内容创新发展 https://mxgxt.com/news/view/1891494

相关内容

AI技术重塑内容生产链
短视频矩阵与AI的结合如何重塑内容创作和传播方式
智媒时代的体育赛事传播:内容创新、技术赋能与体旅融合
智能内容创作趋势,自媒体的未来发展
2025年影视市场发展方向分析:内容创新与科技赋能引领行业升级
以技术创新重塑音乐收听体验:QQ音乐业内首创“AI音乐播客”功能
美国短视频内容和产业发展新趋势
科技创新如何赋能影视产业?听听业内专家怎么说
跨界合作模式下的内容创新
星光闪闪国内首个短剧全产业链平台上线首创AI驱动重塑内容社交新生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