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演艺圈,越来越多的艺人在参加综艺节目时,似乎都带上了一层"黑色"的光环。《无限超越班3》作为一档以演技为主题的综艺,未开播之前就因其明星阵容引起了热议。节目中的张丹峰、陈志朋、于小彤等多位明星,背负着各自的负面标签,而这一切似乎无意间把这个节目变成了他们的"洗白流行线"。在如今这个快速消费的娱乐时代,明星的形象修复似乎成了市场迫切的需求,这让人不得不思考:当每个明星都必须带着原罪登场,这究竟是娱乐圈的自救,还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演技综艺的运营模式正逐渐演化,已经从单纯的表演才能竞争,变成了复杂的公关战。节目组恰恰利用这一点,通过邀请那些自带热度和争议的艺人,来增加节目热度。我们在节目中看到的张丹峰,曾因出轨绯闻困扰多年,在官宣发布的同时,负面话题也开始在网络上蔓延。尽管如此,节目首播当天与他相关的负面词条搜索量却显著下降,下降幅度高达37%。这表明了节目组已经成功解构了其带来的负面形象。
节目中的"洗白流水线"是如何运作的?首先,许多艺人选择在节目中自揭伤疤。陈志朋坦诚他因为一次片场意外而影响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傅首尔则在节目中分享了她遭遇的职场歧视经历。他们的脆弱与真实,似乎为观众创造了更深的共情。其次,权威背书成为他们"洗白"的另一个有效策略。尔冬升等老戏骨们的评价,增强了艺人在公众心中的正面形象。最后,是通过反差表演来展示其演艺实力。从王浩信的粤语台词表现,到李沐宸触动人心的哭戏,这不仅仅是演员的表演,更是他们努力塑造新形象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组背后的操盘者对于艺人的选人标准也有独到之处。他们精准地计算出艺人的“黑红指数”,强化了话题延展性,并确保演技底线以达到节目效果。毫无疑问,这一系列的机制使得他们的每一次出镜都充满话题性。但如同所有现象般,这一模式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正如吴镇宇所言:“娱乐圈不是教堂”,这让很多人开始质疑,这样的"洗白"真的能拯救内娱演技吗?
面对这一现象,观众开始在审判席之上各执己见。有观点认为,正是成长中的面对,才应成为明星们的真实面目,而非不断重复的"浪子回头"戏码。也有反方案例表明,曾经的赵樱子因PPT式洗白翻车,证明了观众的不满并非空穴来风。
正当我们意识到洗白已成为行业的刚需时,不得不关注另一个尴尬的现实:内娱似乎正悄然进入"全员恶人"时代。大量负面形象或多或少与影视寒冬期形成怪异的共生关系,根据统计,2023年涉及艺人形象修复的综艺节目同比激增210%。这种现象让人忍不住思考,这是否意味着真正的演技正在被边缘化?在"黑红也是红"的躁动之中,我们或许正在亲手埋葬真正的演技。
随着演艺行业的变化,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众,我们都需要更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才能看到在这条洗白经济的背后,那些真正值得被挖掘的演艺人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