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自称曾轶可前工作人员的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长文,控诉其长期存在职场霸凌行为,包括情绪失控、言语羞辱、威胁等,并附上大量具体事件的时间线。事件迅速引发舆论热议,而曾轶可现任助理的公开反击,更让这场纠纷升级为公众对明星职场生态的深度讨论。与此同时,曾轶可近年来的商业版图变动——从巡演频繁取消到公司股权调整——也暴露出其事业发展的多重危机。
根据控诉内容,曾轶可的职场霸凌行为贯穿近五年,涉及言语侮辱、人身攻击、威胁恐吓等多个层面。2021年9月录制节目时因视频删除问题威胁罢录;2023年1月因工作人员被粉丝辱骂而公开嘲笑其“怂”;2024年4月东京巡演后台因工作人员未协助MV拍摄,当众辱骂并扬言“不演了”;2025年7月彩排时当众羞辱员工,要求非职责范围内的协助。
这些指控不仅挑战了曾轶可“温柔创作人”的公众形象,更揭示了娱乐圈权力滥用的普遍性。值得注意的是,控诉人强调此类行为“非个例”,暗示团队内部存在系统性压迫。而曾轶可助理的回应“再举报,我再发”,则暴露出矛盾可能涉及更深层的利益纠葛。
曾轶可近年试图通过商业布局维持影响力,但其资本版图已显疲态。2025年3月,曾轶可退出北京她愈唱片有限公司(持股91%),仅保留北京虚拟她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乐在其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监事职务。这两家公司注册资本均为100万元,经营范围涵盖演出经纪、文化经纪等,但参保人数仅2人,显示其实际运营规模有限。
2025年巡演计划中,天津站、苏州站接连因“票房无法覆盖成本”取消。主办方公开的售票数据显示,高价票(1680元档)仅售出38张,低价票(380元档)也乏人问津。业内人士指出,曾轶可采用“艺人固定秀费+主办方承担风险”的模式,但票房失利直接导致品牌信誉受损,进一步压缩商业空间。
除音乐主业外,曾轶可曾开设个人淘宝店“WILD RAM”,售卖中性服饰、饰品等,但销量平平;其参与的《东八区的先生们》等综艺因内容争议遭下架,显示跨界尝试亦未达预期。
此次事件折射出公众对明星职场特权的质疑:控诉人提到“7x24小时响应”“非工作时间强行要求协助”等,反映艺人与工作人员的权责失衡。行业潜规则中,明星常以“情绪管理”为名逃避责任,而基层员工因生计压力被迫隐忍。曾轶可曾以“创作才女”标签立足,但近年作品缺乏突破,商业活动更依赖流量炒作。职场霸凌指控与其“独立女性”人设形成强烈反差,加速公众信任流失。
艺人需意识到,团队管理能力是其职业生命线。曾轶可事件表明,缺乏同理心的领导风格不仅损害员工权益,更可能引发法律风险。从郑爽偷税、翟天临学术造假到此次霸凌事件,明星失德失范行为屡禁不止。行业协会应推动建立“艺人员工权益保障条款”,将职业道德纳入艺考、经纪合约等环节。央视曾点评“公众人物有无情绪是其次,关键在是非观”。曾轶可的案例提醒公众:明星光环不应成为践踏底线的保护伞,真正的“顶流”需以实力与品德赢得尊重。
曾轶可的职场霸凌风波,既是个人形象的崩塌,也是娱乐圈生态的缩影。当资本退潮、流量见顶,明星若仅依赖人设与特权,终将难逃反噬。唯有回归作品、尊重规则,才能在行业洗牌中守住立足之地。而对于普通职场人而言,此事件亦是一记警钟:在权力结构中,维护尊严与追求职业发展同样重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