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斋非遗博物馆里藏着的酱肉香

发布时间:2025-11-22 00:15

太原市清徐县六味斋云梦坞文化产业园内有一座特色博物馆——六味斋非遗博物馆。它是太原市博物馆体系中的特色代表之一,属于非遗类博物馆,专注于展示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通过老物件、老照片和实物展品,串联起六味斋自1738年创立至今的发展历史。

踏入六味斋非遗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六味长河”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时,讲解员会为我们介绍“六味斋”老字号名称的内涵。传统的中国美食讲求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而吃肉则常提及“肉香”,如陆游曾有诗云“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六味斋的“六味”包括酸、甜、苦、辣、咸、香六种味道。1938年确定店名时,一位稍通文墨的伙计在“六味”后添上一个雅气的“斋”字,形成了后来“六味斋”的店名。

这家老字号的历史脉络在博物馆展板上清晰呈现。清乾隆三年(1738),太原府匠人刘德山怀揣家传酱卤技艺远赴京城谋生,机缘巧合下结识山东掖县的刘凤翔。二人一拍即合,于西单牌楼旁携手开设“福记酱肘鸡鸭店”。凭借其醇厚的风味,店铺很快得到名臣刘墉及一众名士的青睐,经他们推介,店里的太原酱肘花声名鹊起,甚至跻身宫廷贡品之列。传说到了同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当政,这道酱肘花更是成了她钟爱的美食,“福记酱肘鸡鸭店”也因此获赐进宫腰牌。这段从民间小店到宫廷御供的历程,不仅是老字号的荣耀,更印证了其酱肉技艺的精湛与独特。在讲述六味斋前身的展区,我们不但能够了解老字号与诸多历史名人的故事,而且能够通过当时的文物或场景复原,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到清代京城的西单牌楼下感受这段舌尖上的历史。

20世纪30年代,“福记酱肘鸡鸭店”传人盛荣广携三名徒弟从北平返回太原,开设“福记六味斋酱肘鸡鸭店”,曾为宫廷贡品的酱肘花自此走进百姓生活。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六味斋技艺传承从未间断。1956年公私合营后定名“六味斋酱肉店”并扩大规模,上世纪60年代末曾更名为“太原酱肉店”,改革开放后恢复原名称。1997年股份制改造后加速发展,如今成为现代化集团,其酱肉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我们走进展区内,仿佛翻开一本立体的老字号时光相册。照片、实物、文献齐齐上阵,把六味斋的百年故事讲得生动又鲜活。清代的竹编食提盒纹路依旧清晰,民国老账本上的字迹藏着旧时经营的烟火气,“六味斋”老匾额的漆色虽褪,却仍透着当年的招牌荣光。还有1949年的营业证、公私合营时期的老照片、改革开放初期的职工合影等,每一件斑驳旧物都带着时光印记,串联起这家老字号从宫廷御贡到百姓餐桌的传奇历程。

在六味斋博物馆的技艺展区,酱肉、酱肘花、酱猪蹄的传统制作技艺被视作“镇店级核心技术”,系统呈现在观众眼前。自这一老字号“开宗立派”起,便沉淀出一套独家酱肉加工体系,涵盖选料、分割、浸制、酱制、出锅、制酱、刷酱、检验八大工艺,细究下来更有几十道精密小工序,每一步都藏着百年传承的讲究。博物馆还专门设置传承人展区,从第四代宋银如到第五代武志明、牛晓峰,介绍技艺如何从“一摸二看三听四闻”的经验模式,转化为盐度在线控制、标准化生产的现代体系,展现“老技艺+新科技”的融合之路。

参观博物馆,文创产品必不可少。而六味斋的文创产品绝对令人耳目一新,因为大多数“文创产品”通通可食用,除了刚出锅不久的酱肘子、酱肉、猪拱嘴等,还有豆制品、面点、蛋糕等供我们选择。六味斋还针对不同群体开发了文化科普、美食DIY课程,让百年技艺走进我们的日常;园区内还有烧烤区、特色民宿等,绝对让游客不虚此行。

在六味斋非遗博物馆,不仅能品尝到百年不变的酱肉香、听到满是烟火气的老故事,还能感受到老手艺的传承与创新。六味斋非遗博物馆与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太原市博物馆等各类博物馆共同构成多元文化展示体系,是太原“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监制:杜全爱

编审:孙兆纲

责编:秦 华

编辑:殷 璐

来源:并州新闻

网址:六味斋非遗博物馆里藏着的酱肉香 https://mxgxt.com/news/view/1887059

相关内容

六味斋非遗博物馆里藏着的酱肉香
打卡非遗、融入非遗 “金漆镶嵌”邀孩子博物馆里过“六一”
五芳斋非遗体验馆正式开馆
“故宫馆藏×香港非遗”展亮相香港
创办“非遗连锁博物馆”的 珠绣大师
《牛肉香菇酱:味蕾上的奢华盛宴》
香菇牛肉酱: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家的味道
青援香菇酱美味来袭!香辣牛肉与原味香菇,拌饭拌面新选择
粽叶承古味,麦香启新章——巴黎贝甜X五芳斋共飨风味端午
周末人物 山东老字号鲁味斋:“卤三代”的求新之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