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诺维斯案件的旁观者效应
时间上的梦幻感不如《百年孤独》那么强烈,开篇魔幻现实主义式的奇怪时间语态很马尔克斯,但是必须承认,《百年孤独》中的这种时态的应用开创了一种派别,再之后的模仿都显得有些画虎不成反类犬,即便是马尔克斯自己的再应用,都好像不是那么合适自然。出版社引用马尔克斯自己的评论“它综合了我以往所有作品的元素”,不得不说,这种综合并不见得一定是一件好事,作品因为这种元素的综合堆砌,灵性比之其他作品稍有欠缺,显得有些匠气和商品化了。
内容不剧透,不过实际上这部小说也不是以情节为重的。基本上标题已经剧透完毕了,绝对不要期待这是一部推理悬疑作品!(室友在得知我买了这本书后,猛烈嘲讽了我居然胆敢看马尔克斯写的这种人物角色这辈子也搞不清楚的侦探小说,在没有弄清楚情况下,室友的嘲讽激发了我挑战自我的勇气!于是挑战模式“我是一个侦探”全开,准备列表写人物关系,甚至准备画图看是不是密室杀人案件……结果是……我摔!)再次强调这绝对不是推理小说,看到凶杀案三个字激动起来准备用马尔克斯挑战侦探技能极限的滚筒洗衣机们洗洗先退下吧~小说不是情节党,与其称赞情节还是感慨马尔克斯的画面感好了,你不得不承认马尔克斯的文字驾驭能力的强悍!绕成这样的人物关系,人物心理,时间观,空间观的各种折叠,景物静物描写的各种乱入之后,他居然还是把这些东西揉到一起,顺利成章的成句了!
不想剧透,于是只在这里说明,看完整个故事的第一反应是吉诺维斯案件。旁观者的过错不应该被过分指责,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社会心理效应,当然受害者家属的愤慨能够被理解,但旁观者们的不作为的确不仅仅出于冷漠。证人们证词的偏差构成了很奇妙的小说矛盾冲突,这里面不仅仅有马尔克斯的文学化浪漫化想象处理,也是符合心理学中的知觉和记忆特性的。用心理学的角度去看这部小说会很有意思。因为我的阅读受到了心理学解释的影响,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的现实性很强,而马尔克斯以往故事中的魔幻特性稍少,不知道其他人的阅读体验如何?
不是交作业的话,书评乱成这样,没有逻辑成这个样子应该还是大丈夫的吧?标题党什么一定要让书评显得高端洋气,恩,就是这样。
有关键情节透露
网址:吉诺维斯案件的旁观者效应 https://mxgxt.com/news/view/1885361
相关内容
吉诺维斯案件的旁观者效应吉诺维斯遇害案:38个邻居引发的“旁观者效应”
姬蒂·吉诺维斯遇害案
吉诺维斯综合症
基蒂·吉诺维斯
1964年美国纽约发生了著名的吉诺维斯案件,一位叫做吉诺维斯的姑娘在回家途中遭歹徒持刀杀害。案发
北京政法学院霸凌事件中的旁观者效应—为什么人们保持沉默?
吉诺维斯
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沉默的旁观者?一桩凶杀案为何能推动美国的司法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