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娱:四大天王,一场堂皇公正的竞逐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欲戴皇冠,先承其重。
四大天王的经历,很精准地诠释了这八个字。
他们享有了空前的盛名,也承受了汹涌如滔天海浪的舆论冲击,从生活、舞台到专业表现甚至为人处世,皆被置于聚光灯下,放大、观察和讨论。
或可如是形容,如果没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可能难以承受这种烈度的比较与研究。
这当然是人之常情。
而关于四人的能力大小和地位高低,更是众说纷纭。
有“档次论”,有人认为天王之间有量级差距,有“拖累论”,某些群体认为自家偶像被天王名号拖累,也有“窃位论”,他们认为若是当初点名其他人上位,成就可能会更高,关于谁更红、谁更风光的争端,就更不可胜数。
有的委屈、有的愤怒,各执一词、言之凿凿。
但这是真的吗?
首先应该清楚一件事情。
四大天王的横空出世,以及横压华语娱乐世界,是一场堂皇公正的竞逐。
对置身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绝对公平。
最公平的地方在于,天王之名,抹平了资历的差距,大家站在同一舞台,没有谁比谁更高贵,因为四人各擅胜场,也各有依仗。
而其他歌手也无需委屈,因为你本来就不够能力得到市场的青睐。
所谓对抗某人或者其他乐坛势力的说法,更只是滑天下之大稽,当年谁有能力一统乐坛?
港乐的盛世则因四人开启,影响力迅速波及整个亚洲。
这是认清天王年代的前置条件。
资历问题是横亘在任何地方的障碍。
人类似乎天然就有一种“论资排辈”的逻辑与自觉,所以后起之秀很容易遭遇不公。
但如前述,在“四大天王”这个概念下,这个逻辑失去了效力。
刘德华1981年踏足影视领域,1985年背靠华星唱片首发专辑,张学友也于这一年在宝丽金唱片开启乐坛生涯,黎明在1986年参加新秀歌手大赛,签约华星但一直没有发唱片的机会,四年后转投宝丽金发行首张专辑,郭富城1990年签约飞碟唱片入行。
与四人同期的歌手颇多。
比如吕方1985年发行首张专辑《听不到的说话》,黄凯芹1986年发行首张专辑《Moody》,杜德伟1986年发行首张专辑《只想留下》,李克勤1987年推出首张专辑《命运符号》,王杰于1989年推出首张粤语专辑《故事的角色》,他们都可称一时俊杰。
但最终获封四大天王的,除了资历颇深的张学友和刘德华,另外的两个位置,给了入行仅两个年头的黎明和郭富城。
而之所以“无视资历”,并不是出自包装和炒作的考虑。
也根本不是所谓谁人钦点。
一切源自市场选择。
回溯当年即知。
在1985年,张学友和刘德华同时发行首张专辑,一个销量冲破二十万张,另一个惨淡收场。
这一年也是“谭张争霸”年代的前夜。
当年金曲榜上的歌手是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及许冠杰、苏芮、张学友、吕方和林子祥等人,其后陆续有叶倩文、陈慧娴和陈百强入榜,而刘德华距离上榜还颇为遥远,与之同时,郭富城和黎明甚至连龙套岁月都还没有开启。
所以当年的乐坛“双子星”指的是吕方和张学友,也仅指唱功造诣。
及至1990年,刘德华几经辗转终于在乐坛站稳脚跟,首次入榜十大劲歌金曲和十大中文金曲榜单,且强势夺得TVB的最受欢迎男歌手奖,“双子星”再一次被人提起,只是物是人非,此处的“双子”是张学友和刘德华。
看到这里,其实应该明白一个问题。
香港乐坛行进到这里,自行开始了变革,也就是不再以创作或者唱功能力作为衡量歌手的唯一标准,转而以市场反馈即歌迷的选择为权衡砝码,同样的逻辑被用到了当年在台湾乐坛崛起的郭富城和在粤语歌坛崛起的黎明身上。
而无论是张学友、刘德华还是郭富城和黎明的脱颖而出,背靠的都是无可置疑的唱片销量成绩。
所谓歌舞、颜值和才艺,若无强悍的唱片销量支撑,如何上位?
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公平无欺。
张学友出道就在粤语歌坛破四白金销量。
刘德华辗转数年后,以《真我的风采》或近八白金销量崛起。
郭富城首发三张普通话唱片,张张破百万张销量,返港发行首张精选集和粤语唱片,皆轻松冲过六白金销量。
黎明《是爱是缘》勇夺当年十大中文金曲颁发的最高销量大碟奖。
这份成绩,无论放在乐坛的哪个阶段,都足以称王。
在这个基础上,张学友的唱功、郭富城的颜值与舞台、黎明的翩翩公子形象和刘德华的歌影双栖优势才会起作用,也才会被称作“四大天王”。
而在乐坛历史上,绝大多数大咖歌手的巅峰其实并不同频,比如许冠杰、谭咏麟和张国荣,他们在乐坛长河间次第传承,并不是像“四大天王”这样几乎完全同期崛起。
所以有一个概念其实非常明确。
四大天王,在当年“封王”之时,有资历先后之别,但并无地位高低之分。
恰如前述,你有唱功和技巧,我有颜值和舞艺,你歌影双栖,我是浊世公子,而且就娱乐圈而言,四人才艺与能力的延展,更令标准并不单一。
再次强调,没有谁比谁高贵。
随后的竞逐岁月。
一方面是各自短板的弥补与才艺的延展,另一方面是竞争的白热化。
张学友在歌坛几无短板,更在1996年宣布息影,全力在乐坛冲刺,在此前《吻别》、《祝福》的辉煌之下,进军音乐剧领域,推出《雪狼湖》,震撼华语乐坛。
刘德华在粤语歌坛声势略弱,转而全力开发普通话歌曲市场,凭《忘情水》、《真永远》和《相思成灾》奠定难以撼动的乐坛地位。
郭富城抛弃早期华语乐坛优势,转向全力进攻粤语市场,以《纯真传说》、《听风的歌》、《爱的呼唤》、《风里密码》和《唱这歌》、《一变倾城》等高质量唱片攻城略地,唱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大幅跃进,结合华语乐坛标杆级的舞台优势,更势不可当。
黎明少年得志,后更获雷颂德相助,在粤语歌坛也金曲极多,创下四度夺得TVB金曲金奖的战绩,打平同在宝丽金的“歌神”张学友,也实属难得。
而就天王年代而言,虽然奖项情况不一,但同样可谓难分轩轾。
刘德华拿到TVB最受欢迎男歌手奖的次数最多,但在天王年代正式开启的1993年之后,黎明同样夺得两次该奖,郭富城更创下连庄纪录,张学友虽然在TVB表现不佳,却创下过叱咤乐坛男歌手金奖的“五连霸”纪录。
换句话说,无论歌曲还是歌手大奖,大家都轮流拿过,有先后、多寡之别,却无高低之分。
更何况还有跨界领域。
郭富城在肖像印刷品销售和广告、电影方面的表现最为耀眼。
历史上发行过五本个人写真集,每一本的销量都冲破了百万册,也曾经实现明星肖像印刷品销量榜的七连霸,也是娱乐圈唯一一个,跨越三十年岁月,品牌代言从未间断的艺人,也有被写进营销教科书的代言范例,比如百事可乐和美特斯邦威。
他在九十年代就于双周一成手中夺下香港票房年冠,也在一零年代正式崛起,成为极少数商业与文艺兼收的演员之一,更成为了现下香港影坛的扛旗者。
刘德华在人气和电影方面一直表现长红。
昔年连续六届成为十大偶像评选的冠军,也凭大量的商业电影攫取了极为夸张的累加票房优势,被誉为九十年代香港影坛“五大巨星”之一,当下影坛声势仍然强悍,新作不断。
黎明也在九十年代即被封做“文艺小生”,与香港和记的广告合作也极为长情。
张学友则因全力在乐坛发力,从而在影坛的成绩不够亮眼,又因偶像力的稍弱,在写真周边及广告代言方面相较其他三人也显得不足。
而他们的跨界和后续发展,仍然公平。
这是基于各自的禀赋与职业路径规划的结果。
刘德华经历投资破产,却又因意志坚韧而能再度崛起,郭富城也遭遇过低谷,仍凭斗志和演技的蜕变登临巅峰,黎明少年得志,但后续在影坛开始乏力,张学友则可归入“偏科”学生。
也或可总结为,你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
这世上并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也没有常开不败的鲜花。
几乎任何人都会遭遇困境,但如何面对、怎样突围,就是个人的选择和缘法。
所以这也是一种公平与常态。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对比和考量,关于四大天王,无论是盛世的开端,还是后续的雄霸天下,乃及巅峰之后的不同方向、选择与现状,其实都贯彻着“公平”二字。
而所有的成绩,都来自每个人的努力,也都呈现在作品当中。
以作品论成就,也是一种公平。
不管是身在局中的天王。
还是其他一众歌手。
其实都并不需要去分高低或档次。
那种心态,只是一种人性的粗鄙和浅陋。
若有心深入了解。
则不妨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优秀的作品上面。
无论歌影,或能更有所得。
只言片语,浅淡记之。
网址:港娱:四大天王,一场堂皇公正的竞逐 https://mxgxt.com/news/view/188515
相关内容
英皇娱乐事件插进香港娱乐业的“软肋”娱乐圈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哪四个明星 明星中的四大天王分别是谁
香港殿堂级十大男歌手 香港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男歌手 十大香港乐坛殿堂级天皇巨星→买购网
港娱:笑破肚皮的笑话,都2024年了,还在争谁是四大天王之首?
出道即巅峰,垄断乐坛11年,港娱衰落的罪魁祸首是他们?
英皇高层大抽血香港娱乐圈面临重新洗牌
为什么周润发、周星驰、张国荣,没能成为“四大天王”?
台湾歌坛的一隐二圣三教父四大四小新五小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