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大雷!机器人明星公司突然“猝死”
作者:枫叶
第一批人形机器人(17.100, -0.20, -1.16%)公司,已经开始倒闭了。
今年最火的产业,无疑就是人形机器人了。
这个承载了全球最尖端的新材料、AI等关键技术的赛道,隐藏了成千上万的增长空间,被视作“下一个万亿终端”。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未来谁能够把握最先进的具身智能技术,谁无疑将会是未来产业经济的“弄潮者”。
可是谁也没想到,发令枪才刚响不久,赛道上的第一个淘汰者,会来得这么快。

刚刚,第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倒在了具身智能的赛道上。
硅谷明星K-Scale Labs烧光融资后黯然关门,上百台预购订单被迫退款。
机器人明星公司的炸雷,惊醒了赛道簇拥者:再炫酷的原型,也扛不住现实的量产成本。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去年销量就已突破1500台,鸿蒙人形机器人“夸父”交付上百台,优必选数百台人形机器人Walker S2量产交付,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已部署工厂产线......预计今年国产人形机器人销量有望突破15000台。
前人量产,后人突破。
国产机器人技术像“夸父逐日”一样,在不断追逐着新突破,始终给全球AI赛道带来着“光和热”。
值得一提的是,人形机器人目前已经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竞技场,更是大国博弈的战略要地。
一边是被量产绊倒的“西方机器人梦”,一边是批量下线的“东方机器人热潮”,这场关乎未来的科技之争,结果已经一目了然了。
01
在人工智能火爆的2025年,一家机器人明星公司的故事居然讲不下去了。
近日,硅谷明星机器人公司K-Scale Labs(以下简称“KSL”)的创始人Benjamin Bolte(本杰明·博尔特)在给客户的邮件中写道,宇树科技、加速进化、众擎和松延动力等中国机器人公司已获得了大规模生产资金,而今年已经开启预定的K-Scale Labs因未能获得足够运营资金,已解雇员工并退还机器人的定金。
全员解散、全额退款、技术开源,成立不足一年的美国人形机器人公司KSL因资金耗尽倒闭,其创始人本杰明的邮件,宛如在欧美机器人圈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
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说过: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风口之上。
可谁又能想到,在火热的机器人赛道,第一家倒下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居然是“死”在了量产上。
KSL的倒下,无疑给异常火爆的机器人产业泼了一盆冷静的水。
AI是未来,而具身智能就是AI与现实接触的最佳“触手”。
具身智能,是AI(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前沿方向,一种强调通过物理身体与环境交互实现智能的理论范式,而人形机器人则是模仿人类外形的物理实体设备,是具身智能的一种最佳应用载体。
人形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通过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执行动作,实现“感知-行动”的闭环。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智能体拥有了“眼睛”、“大脑”和“手脚”,在现实中获取信息、理解问题、作出决策,从而执行各种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具身智能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就是,它能在与真实世界的互动中学习和进化。
所以,具身智能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工厂、家庭、自动驾驶、户外探险救援、太空探索深海探测等。
在如今全球人口增长缓慢的背景之下,具身智能有望成为下一个颠覆性产品,给世界以仰望的震撼,也难怪各大巨头蜂拥而至了。
预测显示,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万亿美元(约356000亿元)大关。
而人形机器人的真正“起飞点”,就是现在。
量产,正在成为人形机器人公司最关键的“生死线”。
是的,融资窗口收紧、供应链缺位,让机器人“量产元年”看上去更像“生死元年”。
技术端,关节能耗、感知误差与数据荒形成隐形天花板;成本端,40万元BOM是马斯克2万美元目标的整整两倍;场景端,工业产线狭窄、家庭付费意愿不足,ROI算不过来。资本市场开始区分PPT与现金流,谁能先突破性价比阈值,谁才有资格谈“iPhone时刻”。
02
KSL,可不是一家普通公司。
KSL本着以“开源、低成本、可被开发者使用”为核心理念,打造面向研究者和开发者的通用类人机器人平台,一出生就踩在风口上,一口气拿下三轮融资,总额625万美元;首款机器人K-Bot预售不到半年,狂揽超200万美元订单,连OpenAI机器人负责人Caitlin Kalinowski都亲自下单。他们甚至喊出“打造美国版宇树科技”的豪言。
结果,这家成立不足一年便斩获三轮融资、手握OpenAI等客户订单的初创公司,最终却倒在了量产前夜。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钱量产了。
在这一年里,KSL只做出了大约10台K-Bot原型机,每台成本超过10万美元。
预订者没有等到他们的机器人,却等来了退订邮件。
本杰明在给客户的邮件中透露,公司现金储备仅40万美元,且第三季度1000-1500万美元融资失败,最终资金链断裂,目前已解雇员工并退还机器人的定金。
KSL的"猝死"并非个例,而是欧美中小机器人企业困境的缩影。
2024年1月,美国卸车机器人公司Dextrous Robotics因未能筹集到足够资金开启产品生产,宣布解散。
2月,英国小型机器人公司(Small Robot Company)因未能获得下一阶段所需的资金而关闭。
12月,儿童陪伴机器人Embodied宣布因财务困境关闭运营,其主打产品、面向儿童提供情感支持的机器人Moxie也将随之停止工作。
2025年7月,被称为“全球机器人先驱”的法国机器人公司Aldebaran因迟迟无法实现规模化落地而“破产”,最终“卖身”中国上市公司盛世科技。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已有至少10家欧美机器人公司黯然退场。
而作为第一家倒下的人形机器人公司,KSL的倒下不仅是一桩创业失败。
它揭开了一个在欧美机器人行业内部早已存在的裂缝:缺乏本土完整供应链后,绝大多数初创公司没有能力独立承担量产门槛,更无法在价格上给出具有竞争力的方案。
当他们想从“玩模型”转向“真量产”,压铸、冷锻、工装、供应链……每一项都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宇树、众擎、松延动力……靠着长三角密集的供应链,把关节模组、谐波减速器的成本压到海外一半,整机价格杀进万元人民币区间。而西方同类企业几乎无法实现真正量产交付,我们拼不过,真的拼不过。”本杰明也在告别信中坦言点出了欧美行业的核心痛点。
03
海外明星机器人公司折戟量产,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破局前行。
与此同时,中国机器人行业呈现出量产提速、商业化落地加速的鲜明反差,中外机器人公司量产差异背后,并不是简单的“低成本制造”,而是一条美国无法替代的产业链差距。
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持续加速,绿的谐波(141.920, -1.96, -1.36%)谐波减速器单价从2019年的8000元降至2025年的3500元,带动人形机器人关节模块成本下降25%;宇树自研高扭矩密度电机成本仅为波士顿动力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供应链优势,正在成为中国企业破局的关键支撑。
充足的资金储备与清晰的战略路径,同时让中国机器人企业成功规避"量产即死亡"陷阱。
数据显示,中国头部机器人企业融资规模普遍达亿元级,众擎机器人融资近10亿元,宇树科技约7亿元,均远超KSL的融资体量。
与海外机器人企业“融资难”截然相反的是,中国今年前三季度,机器人产业链相关各类公司累计获得超600起投资事件,比前两年的全年都还多。
KSL 的倒闭,拉开了人形机器人赛道洗牌的序幕。
未来,融资能力弱、缺乏供应链资源、无法突破成本瓶颈的中小初创公司可能会陆续被淘汰。而头部企业和具备供应链、技术双重优势的团队将获得更多资源倾斜,赛道会逐渐从“野蛮生长” 转向 “精耕细作”。
此外,行业会更注重场景落地的实用性,不再单纯追求技术参数,而是优先开发能快速实现商业化、产生现金流的产品,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景。
当中国机器人正从“能动”迈向“量产”,KSL的悲剧正提醒着世界:未来机器人的战场,不在PPT上,而在工厂的流水线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爆大雷!机器人明星公司突然“猝死” https://mxgxt.com/news/view/1883095
相关内容
机器人明星公司,突然猝死明星科技公司为什么突然热衷造人形机器人?
机器人明星初创公司估值达百亿美元 “AI+机器人”赛道火爆
盘点猝死让人惋惜的十大明星(图).pdf
他是杨丞琳的初恋,却在家中猝死,盘点娱乐圈那些突然去世的明星
香港影星许冠英寓所离世 疑因突发心脏病猝死
猿辅导员工在公司猝死?官方回应:正在调查是否为工亡
明星同款 猝死离年轻人有多近
大卫·雷奇执导《战争机器》
娱乐圈不幸猝死的明星都有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