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闲谈中,读懂一个剪辑师的自我修养——《欧洲剪辑大师访谈录》
影视领域最知名的一本书必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演员职业、责任与使命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演员与社会相结合,提升与完善演员艺术修养、道德修养的人生巨著,更直接点燃了无数人的电影梦(演员梦)。
对于已经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还有更多的分工和职业值得我们去关注和了解,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银幕前成为明星,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在镜头后面喊一声“action”。《欧洲剪辑大师访谈录》这本书,从剪辑师的角度,以轻松的访谈形式展现了这个产业链上“剪辑师”的职业,责任和使命。
对一个你未知领域的知识,从闲散轻松的访谈类书籍开始,就是个幸运的开始,你大概率会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很多知识;对于一个你已经精耕的领域,时不时读一下访谈类的书籍,你大概率会逃离各种理论,找到很多趣闻轶事(八卦),毕竟也没有太多机会见到大师们的名场面。
以上两点就是这本书最值得阅读的地方。
我就是前者,对剪辑一窍不通的人,却也发现了自己喜欢的一点知识。
大师级的剪辑师都是怎成炼成的?

特吕弗《 四百击》
各种路子都有。
阿涅斯·吉莫耶,唯一一位与戈达尔和特吕弗都合作过的剪辑师,小时候几乎没有看过电影,对电影也不着迷,读了个哲学学位之后,去了法国高等电影学院。就是说,她人生的前二十几年跟电影没关系。萨比娜·马穆梦想当一名电影明星,还主演了阿涅斯瓦尔达的电影《纪录说谎家》,最终跟着父母的朋友一著名的广告片剪辑师入了行。坦言“裙带关系是我们这个电影行业一部分”的尼诺·巴拉利,是给姐夫当学徒开始的。与英格玛伯格曼合作剪出《芬妮与亚历山大》的西尔维娅·英厄马松,初中退学,去给一家人从事电影工作的人家当保姆,从而接触了剪辑入了行。
但是,他们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间接迫于生计入了这一行,成长为大师,都源于他们有着强烈的艺术自觉。无论是音乐,小说,诗歌,绘画,还是戏剧,表演等领域,他们各自都有着一种天然的艺术自觉性。而剪辑这份工作,成为了他们理解电影艺术形式和表达这几艺术观念的最好抓手。
用尼诺·巴拉利的话说:在电影剪辑里,有时候2+2=3,这和你的创造力有关。对于有没有能力剪辑一部影片这件事,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有些事学校教不来。
大师级的剪接师和电影大师的关系如何?

戈达尔 《法外之徒》
因人而异啊!哈哈,这一点我也看得很开心。
阿涅斯·吉耶莫说特吕弗:“最伟大得导演总是会和剪辑师并肩作战……特吕福特别敏感,他最大的缺点是嫉妒贤能和不真诚。他需要爱和被爱。”她说戈达尔:“戈达尔绝顶聪明,但不是知识分子。”
西尔维娅·英厄马松说:“伯格曼对子即的作品很挑剔。有时候他太苛刻了,我感觉他更为重视电影的流畅性,为此他不惜剪掉让影片更有生命力的部分。”而在谈到这个评价之前,她还细说了一次小事故——“可是我很生气,他无权对我那样发火。我也很争气,一滴眼泪也没掉下来。”
这种相爱相杀,为电影艺术锱铢必较,又相互欣赏妥协的工作关系特别有人情味。你能想象罗伯托·佩尔皮尼亚尼迫于制片方压力重新剪辑了《公民凯恩》后,去见奥逊威尔斯时的胆怯么——“以剪辑师的身份跟他见面时我觉得自己很丢脸,不是因为我重剪了《公民凯恩》,而是我像一个去见自己父亲的儿子。”
他们虽然总藏在黑暗的剪辑室里兢兢业业,但从没丢失至情至信的可爱灵魂。
同为剪辑,在欧洲电影与美国电影工作环节中的区别?

伯格曼 《假面》空镜头
大概了解电影历史的同学都能知道,欧洲电影与美国电影自这门艺术诞生之后,彼此发展方向是不同的。身在电影一线的剪辑师们,尤其是在法国新浪潮兴起阶段成长起来的,有着意大利现实主义风格的欧洲剪接师们深有体会。不同的发展方向也形成了这个职业不同的生态环境。这本书里的访谈可窥见一二——欧洲电影生态圈里更强调剪辑的艺术魅力。
戈达尔说:“如果导演是一个眼神,那么蒙太奇就是一次心跳。”贝拉塔尔强调:“我们剪辑时更关注电影的内在心理过程”。西蒙娜·帕吉直接说:“欧洲的剪辑师好比是导演的另一个自我。”
他们肯定美国电影的剪辑师在具体工作中会更有话语权和地位,毕竟一切趋向于市场利益的时候,最后的那一剪,刀刀都关乎钱。他们也称赞自己工作生涯中,对很多“无用镜头”的艺术性的保留是有意义的:“它就像生活的一部分,像一场梦。它没有故事,没有要捍卫的言论,也没有目的,就像搭配好音乐,让时间流逝,展现时间流逝那不可思议的过程。”
在这些前辈们的感悟应该会帮到很多从业者,帮到他们去思考自己的剪辑理念和风格喜好,进而找到更契合的团队合作(生存)下去。
在日新月异的电影工业技术发展下,大佬们都是怎么与时俱进的?

吴宇森用过的老式35mm 胶片剪辑设备工作场景 (网上找的资料)
毅力!学习!
书中不少剪辑大师谈及入行时的工作常态,都是在黑暗的剪辑室里给胶片段落标号,排列,用胶水粘连。这些事很基础,很没有技术含量,又很磨人耐心。他们都三五月,一两年的熬过来,一步步从剪辑助力,到核心剪辑,到导演未曾谋面却能钦点第二日直接上任。这期间还少不了要扛过导演盯场时的无形压力,甚至突如其来的暴脾气。
但是,对他们而言最惶恐的莫过于技术的革新。
书中提到的设备就有“steenbecks”(德国台式剪辑机,堪称简介设备界的宝马,但要手动编号)Moritone(被台式剪辑设备替代前受大家喜欢的垂直剪辑设备)Prevost(平台式剪辑设备)Avids剪辑系统……
这些名词对一个外行来说很陌生。对处在技术革新的他们也是如此。“非线性数字技术给剪辑带来了很多变化,有好有坏,所有的事情都变快了,我们能做很多尝试……想法太多会让我们死去思考的时间,很容易在各种尝试中找不到北。”
数字化时代中,这些书中的大师们跟我们一样:电子格式的文件太多,最怕找不到!更恐怖的是——丢了!
他们跟我们不一样的是:他们会很快掌握各种机器中好的方面,忍下了各种违背老习惯带来的不爽,为自己手中的电影服务。西尔维娅·英厄马松,2002年在剪辑伯格曼的数字电影《萨拉邦德》前,想办法从学校借来了最新购买的Avid Xpress 2D设备,带回家练习了好几个礼拜。而此时她已经53岁了!

最后放一张最爱的瓦尔达,书中有提及她的电影《一个唱,一个不唱》,提醒下我自己,这部电影我还没看
当然,这本书里还会有很多值得我们品读的地方。例如:优秀的剪辑师普遍洞察力十足,而且都拥有一套自己的剪辑哲学;剪辑与音乐的关系,任何一部电影的节奏都应当有音乐的韵律感;导演与剪辑两个工作,一个在空间上预见故事,一个在时间上预见故事;剪辑应该引导观众去探索和发现;要珍视第一次观看样片的体验……这些大师谈及的观点,无论选哪一个,都会引申出一篇非常有意义的学术论文了。
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行得非常之事的人,干一行,爱一行,必能远超常人。这就是这本访谈录的精神所在。
这个道理是这些总藏在幕后的剪接师们在字里行间告诉我们的,更与我们有关。如果在观影的同时,还能留意到这些不着痕迹的艺术处理方式,说得出个一二,肯定也能在一众人中高光一下,不是么?(暗自小得瑟一下吧!)
网址:在闲谈中,读懂一个剪辑师的自我修养——《欧洲剪辑大师访谈录》 https://mxgxt.com/news/view/1882726
相关内容
欧洲剪辑大师访谈录欧洲剪辑大师访谈录pdf,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明星谈剪辑师(明星谈剪辑师怎么样)
对校园后期剪辑师访谈报告
剪辑到底剪辑什么?周新霞老师送给剪辑师的大实话
剪辑师助理和剪辑师区别(剪辑师助理和剪辑师区别大吗)
剪辑师巴布
剪辑师对导演的十个建议:2019我想跟导演和摄影师们谈谈
剪辑与导演:剪辑师能从导演那里学到什么?
中国明星剪辑师(中国明星剪辑师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