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哭的时候,下巴微微一抖,仿佛突然接到了噩耗。这一瞬间的动作在依依向北风这一场戏中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反响,弹幕刷屏,“下巴抖动”成了热议的焦点,四万多个点赞,几乎没人提及台词或滤镜,大家都在讨论她的这一小小的动作。就是这么几秒钟的细节,让“演技”这两个字重新获得了尊重。
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这一抖动像是唤醒了大家内心深处的某种回忆:有人想起了自己在医院走廊等候报告的紧张,有人想起了那个凌晨被电话吵醒的时刻。直接一点说,大家已经对那种表面上“五官乱飞”的演技感到疲倦,突然看到一个能真实呼吸的“人”出现在银幕上,大家仿佛喝到了久旱之后的第一口凉水,爽得不由得截图保存起来。
为了呈现这一口“凉白开”,张雅茹早早就将自己投进了真实的医院环境。三个月里,她经历了挂号、值班、跟随门诊,甚至连白大褂上的油渍都积累成了一层。拍中国医生时,她融入了护士队伍,连病人都把她当成了导医,问她拍片应该往哪里走。剧组开机那天,导演透过监视器感叹:“这姑娘走路带着风,好像总是小跑着赶病房。”镜头拉近,镜头中的她眼白里因熬夜而显现的红血丝,全是真的——那是长期熬夜的痕迹。同行曾劝她放松一点,她却回应:“假一寸,观众远一丈”,然后将化妆组为她准备的美瞳重新推回去了。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B站的UP主剪辑了她七分三十二秒的哭戏合集,播放量超过了200万,弹幕密得几乎可以作为字幕来使用。而同时间的流量小生,凭借“瞪眼式悲愤”的表演被剪辑成搞笑的对比,播放量才刚刚超过20万,其中一半的观看者甚至只是为了截取表情包。这一数据就像一记耳光,狠狠扇在了“颜值即正义”这一陈旧的剧本上。爱奇艺也抓住机会调整战略,明确表示今后购买剧集时,将首选“有活人感”的作品,滤镜过重、像澡堂玻璃一样模糊的作品将被降档。平台们意识到,观众比起追求华丽的外表,更渴望看到真正的情感和人性。
更为深层的变化出现在了电影学院的课堂上。今年,中戏将正念冥想纳入了课程安排,学生们每天早上先打坐十分钟,集中感知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然后再去体会角色的情感。李红教授表示,过去她教学生“声台形表”时,就像在拆解零件一样,现在则要先让学生把自己“捏回去”。期末汇报时,大家选择的角色都非常贴近生活:有女生模仿煎饼摊的大妈,手上老茧的位置和真实的摊贩一模一样——她跟摊贩一起卖了十五天的早点,手上被油星烫出了七八个红点。老师没有打分,而是递上牙膏:“抹一点,第二天还得出摊吧?”
张雅茹在谈到“表演的诀窍”时,用一句直白的话总结:“把角色过成自己的日子,别把自己过成角色的道具。”虽然这话有些土,但却深刻戳中了行业的痛点。过去的十年里,国产剧总是批量生产“悬浮人”:演员年薪百万,却住在毛坯房,急诊医生常常带着全妆通宵工作。观众先是吐槽,后来麻木,干脆把这些剧集当作动态的屏保来看。现在,有人开始尝试将真实的生活带入到银幕上,观众才发现,他们所想要的,其实是生活的尊重。
当然,尽管“流量已死”的说法开始蔓延,但这并不代表流量彻底消失。现在的流量正逐渐转变为“留量”——谁能留住观众到下一集,谁就能争取到更多的广告赞助。张雅茹的下一部戏还没有开机,豆瓣上已经有超过一千条“蹲”的评论,制片方干脆省下了预热预算。品牌方也变得越来越精明,他们不再只看演员的微博粉丝数,而是会首先问:“演员有没有生活体验计划?”据说某个洗发水品牌想签她,得知她打算在纺织厂待三个月后,立马修改了合同,要求“全程不干涉体验”,怕耽误她“体验中真实的头发丝”。
风向悄然改变,连横店的群演们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点。过去他们在横店等待“高光回眸”,现在他们开始通过关系进入体验班,学习砌墙、杀猪、开挖掘机,结业后将这些技能写进简历,特长栏里清楚地标注“真会扛水泥”。有一位85年出生的群演,拍完杀猪戏后给老婆发了个视频,笑称:“刀拿得稳了,过年回家能自己剁年猪,省下两百加工费。”老婆在电话那头笑他:“戏没播先赚菜钱。”他嘿嘿一笑,说:“这次我们演的不是背景板,而是活生生的人。”
观众、平台、演员、群演,大家都被同一股暗流卷入,往“真实”这一方向前进。张雅茹只是第一个冒头的,她通过那一抖下巴,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事实:国产剧可以拍人,而不只是拍商品。而这股暗流能走多远,最终取决于接下来的项目是否愿意让演员们真实地去住院、去摆摊、去杀猪。毕竟,观众的口味已经变得挑剔,塑料味的演技已经无法再满足他们的需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