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甄嬛传》到《是女儿是妈妈》,陶昕然的成长之路
综艺节目《是女儿是妈妈》中,39岁的“安陵容”陶昕然与母亲的关系引发了广泛关注。她的故事不仅让人感同身受,也让我们思考:为什么和父母不亲的人,反而更幸福?
早年经历:严苛教育下的阴影
陶昕然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母亲对她要求极为严格。从小,她就生活在一种高压环境中。即使考了98分,全班第四名,依然会因为没有进入前三而挨打。母亲的打压式教育在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老师的孩子怎么能没考进前三名?”、“98分是粗心,不能让女儿骄傲。”这些话语像针一样刺痛着她的心。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她从小就感到压抑和无助,甚至对自我价值产生了怀疑。
职业生涯:从演员到母亲的角色转变
陶昕然凭借在《甄嬛传》中的出色表现,迅速走红。然而,事业的成功并没有让她摆脱内心的困扰。她始终在努力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希望给自己的女儿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2019年,她在节目中谈到童年经历时,几度哽咽,泪流满面。这种情感的宣泄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让女儿重蹈覆辙。
成就与社会关系:重塑自我与家庭
尽管陶昕然在公众面前展现的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形象,但在私下里,她却是一个典型的“付出型女儿”。在母亲生病期间,她放弃工作,全身心地照顾母亲。这种担当令人感动,但也让人不禁心疼。
她的朋友小A也是这样的人。尽管已经结婚生子,但她仍然觉得“父母的恩情我一辈子也报答不完。”为了满足母亲的要求,她甚至忍痛将养了多年的宠物送人。这种过度孝顺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创伤。
关键转折点:从依赖到独立
陶昕然的故事告诉我们,未分化的人往往容易过度孝顺父母,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幸福。他们需要通过完成“分化”,才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说过:“拥有新的客体关系体验,是人格成熟的唯一途径。”这意味着要放弃对父母的期待,自己去找糖吃。去找资源,让自己得到正性、安全的关系。
总结与启示:成为自己的好父母
陶昕然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虽然深远,但并非不可改变。只有内核稳定的人,才有能力将无法实现的愿望变成可以追逐的欲望。他们不再是哭求糖吃的小孩,而是有能力自己创造生活的甜度,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寻找更多美好甜蜜的感受。
我们需要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重新给自己那些本应由父母给的关爱、理解和回应。好好看见自己的情绪,尊重自己的感受。和内在小孩在一起,好好抚慰那个受伤的自己。
任何时候,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放在前面,才能逐渐学会分化,成为独立自主的人。当一个人以独立的身份出现在各种关系中,那将会是一种崭新的体验:原来正性的关系根本不需要自己用力维持。原来好的关系,都是自己吸引来的。
愿每个人都能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拥抱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王心凌[超话]#一...](https://img.mxgxt.com/upload/2025/0420/20250420232903_0_8e2jsplg.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