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发布时间:2025-11-16 15:43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初春之夜,枕上听雨,总是引起人充满诗意的遐想,因为可以期待一个春花吐艳的清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如果说“好雨”是诗人心中的催花使者,那么暮春的风雨,则是送花的煞神了。所以盛唐诗人孟浩然在“夜来风雨声”中入眠,醒来后不无惆怅地设想“花落知多少”。几百年后的女词人李清照,在经历了“雨疏风骤”的暮春之夜后,一变唐代诗人的直抒白描,带着几分惜花的清愁和对美好春光的珍重,别开生面地表现了幽婉的心曲。孟浩然的小诗《春晓》和李清照的这阀小词,可谓异曲同工。

通常人们认为这首小词是李清照的前期词,观其词中所表现的生活情态,这种推测大概没有问题。但还应当补充一点,写作时间是在词人和其夫赵明诚某一次离别时。因为词中人的表现不像闺中少女,也不像是夫妇同居的情况。醉酒之人“浓睡”之后醒来,本应“了不知南北”,但抒情主人公的心思特别灵敏,立刻回想起“昨夜”的情形,从而料定园中此时定是春意阑珊。惜花的心情,使她来不及亲自起身去看,就迪切地向侍女询问海棠花的情形。粗心的“卷帘人”漫不经心地答了一句“依旧”,与问者心中所料大相径庭。于是她忍不住连连两个反问,随后道出了自己的预想:“应是绿肥红瘦。”

短短一阅小令,问答之间意绪几转几折,极尽腾挪跌宕之能事,易安真是填词圣手。词中小令犹如诗中绝句,因其篇幅短小,尤须惜墨如金。就结构而言,当求层转层深,方显意绪深微。这阀小词以一问一答,展开了无限地步,浓缩了词人对春归之惆怅,对似水流年之叹惋。结句则在看似凄伤的情调中,表现了预见到“红瘦”之后,对“绿肥”的乐观。尺幅之间,神驰万里。这首小令的意象,以结句最有创意,形象亦最为鲜明真切,语语如在目前。春天在风雨中即将逝去,对于词人来说,这不仅只是一种景象,更蕴含了她对青春和生命的珍惜,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要用怎样的语词和意象,才能够演绎出如此丰富的意绪呢?词人只用了“绿肥红瘦”四个字,就揭示了春归夏至的景象特征,表达了景象在词人心中的象征意义,真是胜过千言万语的描述。“绿肥红瘦”这一意象的造词用语很平常,甚至可以说很但俗,简直如同口语。然而大俗即是大雅,更奇处是“肥”、“瘦”二字的搭配。在修辞格上,这是拟人。若非如此写,清照也就算不得词家大手笔了。因为唐代韩愈早就在《山石》诗中写了“芭蒸叶大栀子肥”,以“肥”比花。北宋中期词人柳永的《八声甘州》,则用“是处红衰翠减”,描写秋气渐深时的景物。南宋后期词人蒋捷在《一剪梅》中,亦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描述夏日的美景。

显然,比起前后诗人来,李清照的拟人手法,加上红和绿色彩的鲜明对比,使意象更为生动传神了。花开花落,周而复始。在对这一自然景象的观照中,古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对应,人与自然气息的相通。如今的我们,却难以理解古人的这类情怀。其实是因为当下喧嚣的环境和浮躁的心理,消解了人和自然与生俱来的亲和关系,也湮没了我们对大自然应有的审美敏感。品一品李清照的这首小词,我们的心,或许能与大自然亲近一些。

举报/反馈

网址:读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https://mxgxt.com/news/view/1868183

相关内容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古诗 李清照词知否知否原文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歌词
美女教授杨雨:我和李清照一样,好酒、好赌还好色!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诗词意思及赏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诗赏析
李清照的“姐弟恋”:小她19岁的丈夫是个“渣男”
赏析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全诗赏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