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跟别人说到「断舍离」这三个字时,对方的第一反应都是「扔东西」,清理杂物。其实这样理解也没错,清理杂物是「断舍离」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
把那些没用的、多余的东西请出家门,确实能让家变宽敞。就像书里说的,放手一个无用之物,就腾出一点空间,处理一件多余之物,就减少一份负担。这当然很重要。
但是,如果你只是盯着那些看得见的东西,只知道怎么「对杂物做到断舍离」,却忽略了它深层的意思,那可能整理完没多久,家里又会慢慢地被各种东西塞满。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这本书里,其实一直在告诉我们,「断舍离」的真义是教我们如何把「心头的乌云赶走」,它带有「让人生焕然一新的力量」。
它注重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我们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投射出的内心世界。换句话说,「断舍离」最终指向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内心。
所以,那些真正挡住我们获得「自在人生」的,根本不是家里的那些杂物,而是我们心里的几种「执念」。只有把这些心里的「淤积物」清理掉,我们才能真正迎来改变。
我认为,最该扔掉的不是杂物,而是下面这三种「执念」。
第一种:老盯着有用没用,而不是用不用
想一想,你为什么要囤积那么多东西?而且很多东西几年了都没有用过,是什么原因?答案很简单,就是当面对一个东西时,你总是问自己「这个东西还能不能用?」,而不是「这个东西我现在需要吗?」
只要东西没坏,或者还有点用,即使你现在根本用不上,甚至以后可能也用不上,你还是会想:「暂且留着吧,好不容易得来的」。
就像书里说的,壁橱里藏着的像「化石」一样的礼品毛巾套,或早就被遗忘的暖炉套装,这些都是「还能用」但「我不用」的东西。
你看,人总是习惯性地思考物品的「有效性」,却常常忽略了它对自己来说的「必要性」。这种思维方式,跟作者说的一样,让你不知不觉就被卷入了物质过剩的洪流中。
而「断舍离」则告诉你,判断一件东西该不该留,不应该以「东西」本身为主角,问它「能不能用」,而应该以「我」和「当下」为主角,要这样问:「对现在的我来说,这个东西是必要的吗?它适合我吗?使用起来我心情愉快吗?」
那些不再需要的、对现在的你不合适的、或者让你感到不愉快的东西,即使它还能用,即使它没坏,该放手也得放手。
作者在书里把那些「有的话确实便利,没有也行」但我们又舍不得扔的东西,叫做「留恋物」,它们就像「爱管闲事的大叔」,总在你耳边啰嗦「扔掉可惜啊,以后用得上」。
但你要知道,说这些话的,其实是你自己内心的执念在作祟。当你把思考的重心从「东西有用没用」转移到「我用不用」之后,就完成了清理内心执念的第一步。
第二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不是自己的心里
我们之所以无法放弃一样东西,除了觉得「有用」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别人的眼光」和「别人的感受」。
书中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幸小姐和她婆婆送的餐具。幸小姐家里的餐具柜塞满了婆婆送的各种盘子碗,其中很多甚至是别人送给婆婆,婆婆又转手送给她的。
这些餐具质量不错,没坏,是「有用」的。但问题是,幸小姐「每个都不喜欢」。她之所以一直留着,一留就是20年,是因为她怕婆婆怎么想,她太顾虑别人的感受了,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们都是如此,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了。比如来了客人,家里乱七八糟的,我们就会觉得不好意思。还有收到不喜欢的礼物,即使从来不用,也舍不得扔,怕送礼的人知道了不高兴。
有时候想扔点旧东西,家里的老人就会说「太可惜了」。这些外部的声音和眼光,都在无形中束缚着我们,让我们不敢按照自己的真实心意去处理物品。
自己的东西,却无法自由地处理,这种心情,作者在书里也说了:「想扔的东西扔不得,会更痛苦」。而「断舍离」倡导的是,要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自己的东西我自己做主。
如果你认为它没有价值了,不适合自己了,不会给你带来好心情了,那你就有自由去处理它,不必在意任何人的眼光。
当你开始按照自己的心意,而不是「别人怎么看」的标准去取舍物品时,你就找回了自己。
书中的幸小姐在擦拭她从不喜欢却堆积了20年的餐具柜时流泪了,那眼泪既是对那个总是以他人为价值标准、牺牲自己的过去的告别,也是向真正的自我的道歉。她处理掉了那些让她心累的餐具后,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
所以,扔掉活在别人「眼光」里的执念,勇敢地把自己的「心」摆在第一位,听从内心的声音,这是我们获得自由,处理内心执念的关键一步。
第三种:害怕不够,总是自我否定
除了外在的物质和人际影响,还有一个深层的「执念」,是我们内在的「匮乏感」和「自我否定」。这种感觉有时候是隐蔽的,连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
书里说到,我们总是下意识地责备自己,觉得家里东西多,是因为自己不好。很多女性容易陷入这种「一定是糟糕的主妇」的自责中。
有时候,这种「不够好」或者「害怕不够」的感觉,就会驱使我们去寻求外部的帮助。
书里的顺子小姐,家里就摆满了各种开运的摆件,比如招财的贝壳、改善人际关系的松鼠、开运的龙形摆件……这些东西堆在一起,打扫起来不方便,连走路都碍事。
为什么她要留着这些东西呢?她后来才意识到,这源于她内心深处的恐惧:恐惧财务不自由,恐惧人际关系不和谐,最根本的是缺少对自我的肯定。
这种害怕「不够」的执念,也体现在「绝不糟蹋食物」的心理上。比如冰箱里塞满了自己根本不想碰的食物,却因为怕「可惜」不肯扔。
可这真的是珍惜食物吗?把它们遗忘在冰箱里变质,又何尝不是一种糟蹋? 这种怕「可惜」的背后,就让人觉得未来可能也会「不够」,所以现在不能浪费一点点。
当顺子小姐扔掉那些风水摆件后,心里涌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清爽感,和对自己果断行动的自豪感。她意识到自己的苦恼源于缺少对自我的肯定。
当她放下了对外部力量的依赖,开始向内看,肯定自己,她的生活也奇妙地发生了变化。她去见了很久没见的继母,关系得到了改善,职场的人际关系也变好了。
你看,清理堆积的杂物,也是在清理我们内心「囤积」的负面情感和自我否定。当你敢于面对那些让你感到不快、不合适的东西,敢于决定「我不需要它了」,你就在一步步肯定自己——想要什么就争取,不想要就扔掉,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因此,你也要学会对自己的内心温柔一些,别总责怪自己。清理杂物,也是在一步步清理内心的「自我否定」,找回那个肯定自我、相信自己的你。
说了这么多,其实这本《断舍离》远不止教你怎么叠衣服、怎么分类杂物那么简单。它不仅是解决「看得见」的杂物问题,也帮你解决「看不见」的内心问题。
它通过整理物品这个具体的行动,让你停下来反思自己和物品的关系,自己和生活的关系。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给你的心灵、身体和居住空间做一次大扫除。
而真正的「断舍离」,不是盯着「要」还是「不要」这么短视的问题,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俯瞰全局去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样的状态?我的生活空间想要什么样的状态?
尤其当你觉得生活有点堵塞,有点喘不过气来,这本书就会告诉你从哪里开始,如何一步一步地清理掉那些最该扔掉的执念,为自己的心腾出空间,让自己活得轻松一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