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南怀瑾成婚74年,与妻子相处只有2年,晚年想弥补被妻子拒绝
都说“人生不读南怀瑾,阅尽诗书也枉然”,南怀瑾真的是太懂得如何鼓励年轻人走出焦虑了。
南怀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禅宗大师。先生一生桃李满天下,可唯独对结发妻子始终心存愧疚。

只因他和原配妻子的结合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被迫无奈接受的包办婚姻。
南怀瑾先生对原配妻子没有爱情,新婚不久之后,战争就爆发了,先生带着治世救国的理想离开了家乡。
先生这一走,就是一生。
他和发妻王翠凤名义上结婚74年,实际相聚时间不超过2年。

南怀瑾先生对结发妻子冷落、无视,可发妻却从未怪过他,而还给他操持家务,教养子女,奉养父母终老。
面对这样任劳任怨的结发妻子,就算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心存愧疚。
出身乱世,接受包办婚姻
南怀瑾先生出生在富裕的浙江温州,是大商人南仰周先生的独生子。
南家在当地是大族,南怀瑾先生从小就接受着良好教育,年幼时所读的书,让南怀瑾先生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受益匪浅。
南怀瑾先生一点没有浪费精英教育的资源,不管是写诗还是习文,都是一点就通。小小年纪,在当地就有神童之名。
读书写作只占据了先生很小的一部分时间,先生学完之后尚觉还有余力,便跟随着武师习武。
习武和读书不一样,它需要的是坚持和毅力,连武师都觉得南怀瑾小小年纪可能受不了这个苦。
可南怀瑾秉承着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的原则,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开始习武之后,坚持每天早上4点钟起来练拳,一段时间下来,倒也练得有模有样。
就这样凭借着良好的天赋加上百分之百的努力,先生就这样长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少年。
青年时期的南怀瑾先生长相俊逸,文采风流,不知道撩拨了多少少女的芳心。
按理来说,南怀瑾先生应该邂逅一段美好的爱情。事实上并没有,南怀瑾先生早在10岁的时候,家里人就已经为其定下婚约。
南怀瑾未婚妻是大他三岁的表姐王翠凤,两家约定好7年后成婚。
这个婚约在现在看来有点儿戏,在当时却是再正常不过的。老一辈的人都喜欢亲上加亲,利用相互联姻来巩固势力。
在他们看来,南怀瑾先生和表姐王翠凤也是青梅竹马相伴长大,感情理应比旁人更加深厚。
这其实只是长辈的臆测,青梅竹马的爱情少有美好的结局,彼此之间都太过熟悉,反而难以产生爱情。
不过为了家族的延续,两人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1935年,在双方父母的见证之下,南怀瑾先生和王翠凤正式拜堂成亲。
表姐王翠凤知道南怀瑾可能没有那么喜欢她,可她从小就接受的教育让她生不起反抗的心思。
王翠凤想着的是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已经嫁过来了,就要做好一个媳妇的本分。
她是好媳妇的典范,南怀瑾先生成婚之后,就再也不用操心家事了。
妻子温柔体贴,在将他照料得妥帖的同时还孝顺父母。
南怀瑾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对王翠凤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俩人毕竟是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没有爱情,亲情也还是有的。先生接受现实之后,还是和表姐过了一段蜜里调油的日子。
婚后不久,王翠凤就被查出怀孕。新生命的到来让南怀瑾也很是欢喜,正当他沉浸在即将为人父的快乐之时,战争爆发了。
到处在抓壮丁,家园被毁,四处哀鸿遍野。先生看到家乡满目疮痍的景象,毅然决定走出家乡寻找救国之路。
战胜爆发,先生从军报国
南怀瑾先生从小接受地教育告诉他,有国才有家。
南怀瑾先生不舍的离开了刚怀孕不久的妻子,决然地踏上了救国之路。
南怀瑾先生刚开始组建了一支队伍,抗击敌军,反响巨大。不过先生很快意识到了他个人的局限性,很快他把队伍交给了正规军,他自己报名参加了军队。
先生武艺高强,但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有点矮。
正当招考的老师想要以此为由拒绝他的时候,先生据理力争,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最后不仅成功留了下来,还做了一段时间的武术教官。
但这一段经历,改变了南怀瑾先生的一生。
做教官的时候,南怀瑾结识了大师袁焕仙。一番交谈下来,袁焕仙很是欣赏这个悟性颇高的年轻人,于是将他收为俗家弟子。

袁焕仙果然眼光毒辣,南怀瑾素有慧根,很快就成为了他的得意弟子,经常能和袁焕仙坐而论道。
南怀瑾计划闭关修行,可这个行为并没有持续多久。他心中很清楚,修行可以出世,救国却必须入世。
国难当头,每一个人都有救国之责,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护自己的祖国。
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都没有辜负过他所热爱的祖国。
南怀瑾先生个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因为有了无数和先生一样的仁人志士,国家才会有希望。
辜负发妻,探亲成为永别
1947年,南怀瑾先生回乡探亲。当时年事已高的母亲拉着他的手恋恋不舍,希望南怀瑾能留下来。
南怀瑾先生也舍不得母亲,却不能留下来,当时他已经收到了辅仁大学的聘书,马上就要去赴任了。

先生没有料到,这一别他们母子之间竟然再也没有见过。
先生去台湾之后,受限于当年特殊的历史环境,先生几乎收不到任何关于妻子和儿子的消息。
南怀瑾的母亲也是一样,也不知道儿子在台湾过得怎么样。
母亲后半辈子再也没有见过儿子,只能在家乡望眼欲穿的等着儿子能带回来平安的好消息。
南怀瑾先生前往台湾之后,前后在多所高校授课。
他的课堂生动幽默,讲述的知识也是深入浅出,相当受学生欢迎。
时间一长,先生也动了把妻女接过来的心思,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比较难以办到的。
一来是当时的条件并不支持南怀瑾先生这么做,二来是母亲和妻子王翠凤乡土情节比较重,不愿意离开家乡。
南怀瑾先生在台湾也缺少一个能替他打理家事的人,便又娶了一任妻子。
南怀瑾先生和他在台湾娶的妻子感情相当不错,1951年到1957年之间,先生的两子两女也出生了。
先生在台湾成就颇高,很多重要活动都有先生的参与。不管先生处在什么位置,他的一颗爱国之心始终不变。

1969年,52岁的南怀瑾随台湾“中日文化访问团”赴日并发表演讲。
1970年,53岁的南怀瑾成立东西精华协会,为两岸事宜奔走。
1995年,78岁的南怀瑾应邀前往法国进行文化交流考察。
南怀瑾没有想到的是,正当他事业爱情双丰收之时,远在家乡的王翠凤却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南家家底颇丰,不过那也是早些年的事情了,在经历了一些变故之后,南家早已败落。
一大家子人,都是靠着王翠凤微薄的工资养活,时不时地会受到一些影响。南家人不仅生活拮据,还要应对时不时找上门的麻烦。
就算生活如此艰难,王翠凤却没有一丝怨言,还是在家乡心甘情愿地等着南怀瑾先生回来。
可惜的是,就算王翠凤望穿秋水,等成一块望夫石,也没有等来南怀瑾先生回乡的消息。
无奈之下,只能先照顾好眼前的婆婆和儿女。
对于王翠凤的人品,当时的街坊邻里都对王翠凤赞不绝口,都说南家能娶到王翠凤这样的媳妇儿真是福缘深厚。
结婚几十年间,王翠凤一直亲自照顾婆婆,每天坚持为婆婆梳头洗脸,甚至将婆婆散落的头发都收集了起来。
王翠凤的这个行为感动了发绣艺术家魏敬先生,魏先生用王翠凤收集到的遗发绣了一幅南怀瑾母亲的画像。
魏敬先生的这个画像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南怀瑾先生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母亲的去世一直是先生心中的隐痛,作为一个宣扬传统文化的学者,居然没有赶上母亲的葬礼,这是何等的遗憾!
心怀愧疚,发妻不愿打扰
南怀瑾先生的母亲去世之时,王翠凤已经和他断了联系很多年了。王翠凤知道杨怀瑾先生是孝子,一定会想着要见母亲最后一面。
她便想尽了办法,托了各种关系,好不容易联系上了先生,还是晚了一步。
南怀瑾匆匆赶回家乡奔丧,只见到了母亲的遗像。
先生动情地跪在了母亲的遗像跟前,泪流不止,心中痛恨不已。可斯人已逝,再难过也是无济于事,只能撑起精神打理母亲后事。
这个时候,南怀瑾想到了他辜负多年的发妻,想到发妻在家乡为他侍奉母亲,教养儿女,特殊时期为了保护他的家人还受了不少罪。
半生已过,感情上他也没有办法去弥补妻子,只能给发期提供优渥晚年生活条件,来表达愧悔之情。

南怀瑾先生在台湾的这些年里,不仅是教书育人,还著书立说,成立了出版社,赚得盆满钵满。
给王翠凤提供一个物质条件丰厚的晚年,自然是不成问题的。
他把70多岁的王翠凤接到台湾,给妻子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还经常嘱咐他的学生带着师母出去逛街游玩,看到什么好东西就买,不用在乎钱财。
可以说,晚年南怀瑾对发妻能拿得出来的就只有钱了。仿佛只有给发妻花钱,才能表达他的愧疚之心。
钱有的时候还真的不是万能的,王翠凤早就已经看透了钱财名利,她清贫了半生,早就对物质没有了更高的奢望。
一碗粗茶淡饭,几亩薄田,就是她一生的底色,她的精神内核无比强大,早就不需要用物质去填充。
王翠凤在台湾住了半个多月后,始终无法适应这生活。
她也知道南怀瑾早就在台湾娶妻生子,她这个发妻位置很尴尬。一辈子都已经这么过来了,她也不想这个时候,再去当他和后娶夫人的“电灯泡”。
很快,王翠凤就以不放心地里的蔬菜为由提早离开了台湾,回到了家乡养老。
自此之后,南怀瑾先生和王翠凤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也几乎没有通过信。
南怀瑾再一次知道王翠凤的消息之时,已经是王翠凤的死讯了。

对于发妻,先生始终是存在着愧疚之情的。
两个人都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可他却能潇洒离开还另外娶妻生子,王翠凤却为他守了一辈子。
先生此事终归是做得不地道,自由和爱情终究两者不可兼得,既然选择遵从父母之命,就应该对妻子负责,而非让人苦等多年。
写在最后
南怀瑾先生在文坛上是一代大师,他的很多观点总是能发人深省。
先生讲内耗:
“我们的生命本来是很长的,为什么凋谢得像秋天的落叶那么快?像冬天一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就是因为自己而造成的生命消耗,等到生命消耗的差不多时,人也老了。”
先生讲人一生不能犯的三个错误:
“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但是力小而任重。”
读先生的语录,治好了我的焦虑。
先生唯一有瑕疵的地方就是辜负了发妻,新婚不久就将发妻独留在家乡,等到后悔之时,发现已经弥补无门了。

不过,先生和发妻相隔半生,暮年之时,王翠凤和先生曾经也短暂相聚过一段时间,相信王翠凤对于先生后来的选择,早已释怀。
先生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他的学说还一直流传于世。
他的豁达一直影响着世人,他的学说也能很好地带人走出迷茫和焦虑,让人远离精神内耗。
#深度好文计划#
举报/反馈
网址:大师南怀瑾成婚74年,与妻子相处只有2年,晚年想弥补被妻子拒绝 https://mxgxt.com/news/view/1867224
相关内容
南怀瑾与发妻结婚74年,相伴却不到2年,晚年重逢只剩下感恩南怀瑾成婚74年,与妻子相处2年,功成名就后妻子为何独自居住?
南怀瑾与发妻74年奇葩缘分,暗示:今生有一种债从来还不清
南怀瑾鲜为人知的婚姻史:大陆妻子默默忍受委屈
她独自养家41年,而丈夫南怀瑾早已在外成家,丈夫多年后想和好,她这样回应
她独自养家41年,而丈夫南怀瑾早已在外成家,多年后她这样做
八年之约,弥补当年遗憾,杨烁与妻子独一无二的婚礼
◎ 南怀瑾老师、李炳南居士、元音老人往生何处?
作品畅销30年,晚年被人说成是江湖骗子,南怀瑾走的到底有多远
南怀瑾诞辰百年,为什么南家子女称父亲为南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