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努力做一件事情——寻找法律的印迹。
我们希望能找到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法律人,逐一做贴近访谈,聊业务,话学养,侃人生,谈理想……
成功者的经验虽不可复制,却可以借鉴;虽无法模仿,却可以汲取。
听大咖们分享快意人生,与所有爱学习的法律人共同进步!
本期推出李昌钰专访——《抱住独家对话李昌钰:“把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任何人都有机会做神探”(上)》,以飨读者。
—本文长约6000字—
—阅读需时12分钟—
——————————————————
— 李昌钰 —
美国康涅狄格州科学咨询中心名誉主席
康州纽海文大学终身教授
纽黑文大学法医学全职教授
“当代福尔摩斯”“现场之王”
“他不是人,而是神,是遥不可及但又近在眼前的神;
他不是人,而是家,是成果丰硕的科学家;
他不是人,而是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师。”
——《民主与法制》杂志社总编辑刘桂明对他的评价,精准传神。
他威风凛凛、盖世无双,不仅在美国、在中国,更在全球。
他以精湛独到的刑侦技术、鉴识功力,被誉为“现场之王”“当代福尔摩斯”。
美国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杀妻案,令他声名更加大震——在他的作证下,辛普森最终被无罪释放,该案成为美国最具争议的案件。尽管很多人认为,辛普森就是真凶;尽管11年后辛普森自传——《If I Did It》,几乎真切地描绘了杀妻经过。
他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亚裔警政厅厅长,也是美国警界职位最高的亚裔警探。
他从警50余年,从一开始遭受白人警察各种看不起,到后来一出事,大家就说“让那个中国人来看看”。他的判断和鉴定,不仅会左右一个案件的定论、一个家庭的声誉、一个公司的未来,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总统的命运、一个政局的安定。
他20多年侦破国际案件8000多个,不仅精准高效地破解过各种奇案疑案悬案,更鉴识过举世关注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杀案、尼克松“水门事件”、克林顿性丑闻案、克林顿最亲密助手自杀案及台湾“3·19枪击案”等世纪大案。其侦破的《碎木机杀妻案》被改编成美国电影《冰血暴》,在1996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面对质疑和诱惑,他坚定地说:让证据说话,对历史负责。
如果说迅速登上国际刑事科学鉴识界顶尖权威的宝座,靠的是缜密的逻辑、精湛的技术,但同时赢得控、辩双方,法院、法官、民众等各方的尊重与高度信赖,唯有独立的精神,客观先进的物证处理。
因此,面对一国之总统,面对数以万计的电话和邮件,他仍以科学客观的鉴定,揭示了克林顿绯闻真相;面对白宫第一助理之死案,他断然拒绝利益集团开价100万美元购买他的报告——他说,鉴识科学无关政治立场,无关利益诱惑,无关舆论压力。
他思路敏捷、精力充沛、风趣幽默,挑战一切不可能。
由一名贫困的少年到一名台湾小警察,再到全球最负盛名的鉴识专家,作为华人楷模,他经常跟年轻人分享的一句话就是:“人生只要努力,就有希望。”
他一生破案无数,他说,自己的职业成就感主要来自那些“默默无闻”的案件。
他一生获奖无数,他说,自己的成功离不开两个女人……
他是李昌钰,一位从台湾走向全球的传奇人物。
2017年9月,抱住大学刑事学院正式开课,李昌钰博士特地从美国赶来授课,并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抱住的独家专访,娓娓道来他半个世纪的神探人生。
李昌钰博士特地从美国赶来授课
全美第一位出任州级警界最高职位的华裔首长
李昌钰觉得,他取得的成就与母亲和妻子分不开。
1938年,李昌钰出生在江苏省如皋市。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自己的家境很好,父亲李浩民拥有如皋近一半的土地。四岁那年,他就跟随家人来到上海。1949年,他的父亲登上了“太平轮”,遭遇海难——李昌钰的生活遭遇了180度的大反转。
“我们家里从很有钱变成很没钱,连饭都没得吃,”李昌钰在年少时随母奔赴台湾。李昌钰的母亲独自承担起抚养13个子女的重担,“很多人问我,最尊敬的人是谁?是我妈妈,最怕的人也是我妈妈。”
母亲勤奋要强、坚韧不拔。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做人要刻苦、坚强、善良”。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极尽可能地成为优秀的拔尖的人才,不仅是长大成人更是长大成才。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李家兄妹13人,个个都成长为学业有成的博士,分别在科学研究、商业、设计、工程、艺术、广告、证券、IT业竞显身手。这13位博士中有3人被授予“美国十大杰出青年”。
十八岁那年,李昌钰到警官学校就读,这成为了他“神探”之路的起点。“中学时喜欢打篮球,根本没有想过会学鉴识科学或者是当警察,我进警官学校不是出于兴趣,而是生活所迫,因为警官学校不要学费。”李昌钰回忆,“那时候台湾只有两种学校是免费的,一种是军官学校,一种是警官大学,因为我不喜欢当兵,所以就去读了警官大学。”
上大学时,李昌钰喜欢学英文。多年以后,他依然会在各种场合强调学习语言的重要性——正因为英语好,一扇扇“门”为他打开了。“因为英语好,我能够变成外事警察,因为英语好,我能认识一位小姐,她当时正在师大念书,语言帮助我找到了一位很好的伴侣。”
从警官大学毕业的时候,李昌钰二十二岁,成了当时最年轻的警官。1965年,李昌钰开始对科学刑事鉴识产生兴趣,后来决定到美国学习。
1964年,李昌钰赴美国留学,197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受聘美国纽海文大学刑事科学系主任。1979年,李昌钰创办康州警政厅刑事化验室,任主任和首席鉴识专家,1998年任康州警政厅厅长,成为全美第一位出任州级警界最高职位的华裔首长。
回忆当年,细节还历历在目。1975年,李昌钰做助理教授,开始教书,不久后,他的人生迎来了新的转折。1976年,康州出现很多错误案件,当时,美国最高立法机关通过不准刑讯逼供的法律,康州不少犯人因而向法院申请翻案,人民对整个司法制度失去了信心。康州州长邀请李昌钰吃饭,说服他到警局做鉴识工作 。李昌钰回去跟太太说:“把我的西装熨挺一点。”太太说:“你只有一套。”李昌钰接着说:“你就用力熨熨。”
康州州长说服了李昌钰担任他的第一任鉴识中心主任,兼做首席鉴定专家。经过努力打拼,1979年,李昌钰的实验室已经变得举国有名,工作人员也从17人增加到100多人,其中很多都是名校毕业的博士。
1998年,李昌钰本可以退休,一场人事地震却让他的神探生涯延长了。当时康州警政厅三个厅长被革除,时任州长希望李昌钰能接任警政厅长,李昌钰回复州长,“我一生最不喜欢做警政厅长,我最喜欢做一线工作。”但是这个州长很厉害,他知道李昌钰的“软肋”,找了李昌钰最尊敬、最怕的妈妈来当“说客”。
李昌钰的母亲问他为什么不做厅长,李昌钰回答说,厅长不好做,“一天有37个会议,在美国,厅长要亲民,看到女士要拥抱,看到小孩要亲吻。整天不知道做些什么,好像一艘船在海里漂荡,哪里有紧急的事,要到哪里去救援。”母亲却告诉他,做什么事情不能只是为了自己,美国有所谓的“glass seeing”(有色眼镜),“200多年来,还没有一个中国人做厅长,你为后来的华裔开一条道路。”
全美第一位出任州级警界最高职位的华裔首长
成就感来自“默默无闻的沉冤得以昭雪”
“对我来说,刑事鉴识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我的专业。”从事刑事鉴识工作近半个世纪,李昌钰博士这样看待自己的这份职业。他坦言,虽然曾参与鉴识过诸多涉及名人的全球重大案件,但最令他难忘和有成就感的是帮助侦破了很多普通人的案件,使得许多默默无闻的沉冤得以昭雪。“媒体和公众都对那些国际大案,牵涉到总统、名人的案件更感興趣,但其实美国每天都有几百几千件的案件是默默无闻的案件,受害人是无人注意的普通人。”
他回忆起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起案件。72岁的老太太是独居老人,感恩节那天,邻居发现老太太死在自家厨房的地板上,满地是血。当地刑警调查了半天,完全找不到线索和头绪,当天半夜求助李昌钰。
“我们到了现场发现,厨房的血大部分都已经洗擦干净了,老太太被刺了11刀。从现场情形我们判断,老太太是被熟人谋杀的,那个凶嫌对现场很熟悉,知道老太太没有访客,所以有充足的时间洗刷厨房,毁灭脚印、指纹等证据。”李昌钰回忆,用化学药剂处理了现场以后,他们找出了几个嫌疑的鞋脚印,弄清楚了犯罪嫌疑人穿的是哪一种球鞋。随后,200多个刑警出动,不到30分钟就在附近的垃圾筒里找到了这双鞋。
“凌晨五点派刑警到附近的鞋店去查,那天下午4点钟到7点半有没有人买这个尺寸的球鞋?果然从购买记录中找到了犯人。”案件很快水落石出——原来,老太太的侄子吸毒,常常问他的婶婶要钱买毒品,那天晚上要钱被拒后就一拳打过去,老太太一下子就倒在地上,他随后杀人灭口。
虽然这只是一个普通人的案件,也没有媒体知道,但李昌钰觉得能够协助侦破案件让他特别欣慰。
“很多人以为要很多年没有侦破才称冷案,但很多案件通常在发生以后就立刻变成了冷案,因为所有的线索都断了。”在李昌钰的从警生涯中,他还侦破过许多类似的案件。
1993年1月8日,一场疯狂屠杀发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帕拉丁市的一家布朗餐馆内,7名值夜班的店员被人残忍射杀,尸体被隐藏在餐馆的冷冻间和冷藏室。当时被采集的物证包括一个垃圾桶塑料袋里的鸡翅膀和一张餐巾纸,虽然勘查人员不确定这些东西是否有价值,但还是将它们收集起来,冷冻以备日后所用。
“鸡翅膀案”发生时,DNA检测技术只能采用RFLP(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法,这种方法对DNA标本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极高,标本数量较少时,该技术很难成功运用。案发当时,鉴识人员只从鸡翅膀上提取到极少量DNA,所以没能获得鸡翅膀上所留唾液的DNA分型。直到1998年,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面世,这一技术可以对极微量的DNA进行准确的复制而得出检测结果,李昌钰正是运用这一技术获得DNA分型,为案件破获迈出了关键一步。然后 DNA在数据库也逐渐建成。
从1993年1月案发,到2002年犯罪嫌疑人受到逮捕,再到2007年8月第一个犯罪嫌疑人被法院定罪,“鸡翅膀案”的破获经历了整整14年时间。
“美国每年发生约1.8万件凶杀案,其中1/3都没有破。一年有6000件没有破,十年下来就有6万件,有6万多个家庭在等着正义的来临。而现实常常是,刑警又有新的案件了,旧的案件也就越放越久,没有人理了。所以很多人对司法制度、对国家感到很失望。”在李昌钰看来,重视普通人的案件、重视冷案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影响着公众对于司法和正义的信心。
因此,李昌钰推动了美国国家冷案中心的成立,“给他们一线希望,让他们知道还有人会帮助他们。”
====抱住风云对话====
“如果把工作当成一个专业,就会很高兴”
抱住:李博士,外界对您有很多的评价,公认您是神探,今天很多学生都赶来听您演讲,他们觉得您很神,我替学生问一个问题,如果让您自己评价以及总结您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您会怎么概括?
李昌钰:其实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之前很多外国的媒体叫我福尔摩斯、现场之王,神探,这些都是对我过度的评价。任何的一个案件都是团队协作的,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团队,从现场工作人员到刑警,跟社会大众,跟鉴识科学家,跟律师、法官,我们都要有一系列的配合,然后有一个团队的精神,这些案件才能很公平地、顺利地解决。
抱住:这是您对自己的评价?
李昌钰:一个工作,It’s not the job,it’s a profession,是一个专业,假如说你当成上班、下班的话,你会很痛苦。假如说你当成一个专业的话就会很高兴。我们这个专业跟很多画家、音乐家一样的,音乐家花了多少时间去练小提琴、钢琴?我们做鉴识工作的人员,假如论小时的话,那你就很痛苦了。常常我们半夜不睡觉,周末人家都在休息的时候,我们都在工作,过年过节都会很少回家的。所以我们从事Forensic science这个工作一定要敬业,Professional experience。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替无辜的人讲话,替不能讲话的人讲话,能够给司法公正尽我们的努力做一点贡献,对社会人民保护司法制度做一点贡献。
抱住:您刚才提到您的工作是替死者说话,怎么替他们说话呢?
李昌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死者在现场上留了很多的痕迹证据,很多的物证,我们如果能够把这些物证发掘出来,能够仔细地检验,它们就能够告诉我们,科学的证据是怎么样发生的,在哪里发生的,为什么发生的,牵涉到什么人……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解决。那就等于死者在跟我们通话,透过无形的证据,死者来跟我们通话,我们就能够替他们表达出来;另外一方面,一些无辜的人被冤枉,我们也是透过物证替他们讲话,可以证明他们跟这个案件没有关系。所以,物证是可以用在检方,也可以用在辩方的。假如物证是原始的证据,那绝对是公正的证据。
讲授世界性的鉴识科学理念
“我们的鉴识科学要能够跟世界接轨”
抱住:您在美国任警政厅厅长期间极大地提升了破案率,是怎样做到的?破案率的提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李昌钰:我到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组织一个重案小组,凡是重大的刑案,刑警和鉴识人员必须同时到场。按照过去的传统,先是刑警到场,然后再找鉴识人员,所以常常在鉴识人员到场时刑警已经破坏了现场,已经不是原始现场。所以我们要求刑警、鉴识人员同时到场,鉴识人员用科学的方法,刑警用他们的经验,经验跟科学结合,破案的成功率就增加了。
第二,我们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同时进行案件侦破,将物证、人证、资料库、情报、社会大众几个元素结合,破案的几率就非常高。假如只靠人证,可能不够,等到你再回来找线索,线索可能就已经断了,所以这几方面一定要同时进行。这些都是一系列新的思维方法,所以那段时间我们的破案率非常高。
抱住:您经常来国内,跟国内的同行互动也比较多,您怎么看中国鉴识科学的现状?
李昌钰:我第一次回国是1985年,那个时候鉴识科学在国内是默默无闻,只有公安部二所、上海、沈阳有相关的部门科室,能培奍相关人才的大学只有中国公安大学和沈阳刑警学院。
这几年来,我看到国内的鉴识科学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甚至已经超过了国外的鉴识科学发展水平。比如,以华大基因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做了很强大的数据库,已经多次协助各地公安侦破案件。很多国内开发的仪器已经比国外的更加精密,而且更加快速。此外,还有很多的鉴识科学人员在不断学习、成长中,他们的学术水平跟技术经验也非常好。
抱住:在您看来,目前国内的刑侦和司法鉴定领域存在哪些问题、困难,或者说,在制度上面是否还有改革的空间?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李昌钰:在依法治国的战略下,法治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的鉴识科学发展水平一天一天地提升了,将来一定得成立一个国家的标准数据库,不但要能够包括全国的数据,也要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甚至东南亚的数据。
第二,我们鉴识科学跟其他的领域,包括教育、金融、科技等,是一样的,我们一定要走出去,能够跟世界接轨,包括训练人员、统一标准、互相连线等。因为现在的犯罪都是跨国犯罪,不是区域性的了,我们再以传统的方法或者想法来应对,就会常常犯错。很多犯罪分子会流转,尤其是高科技犯罪,毒品、枪支走私、洗钱这些案件也都需要跨国合作。
本文为抱住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作者:石心 胡萨默丨版式:王萧东丨摄像:牛先森
特别申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抱住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30日内与抱住联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