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逝世与郑则仕“复活”:明星流量的背后是谁在消费“死亡”?
一个时代的终结与生者的尊严:杨振宁和郑则仕的故事

10月18号,官方传出了一个消息——杨振宁先生走了,享年103岁。清华设了灵堂,他的妻子翁帆也发了话,简单又真诚:“陪在他身边是我这辈子的福气。”没提年龄差那些流言蜚语,只讲了点两人怎么搭伙儿过日子的细节。这消息一出来,立刻在网上炸了锅,满屏幕都是纪念他的帖子,“一个时代结束了”的背影感,压得人心头发闷。
说实话,杨振宁这个名字,连物理圈以外的人都知道点儿。他是现代物理界的大人物,诺贝尔奖得主,也带着一代人的时代记忆。从拥抱量子到打开对称的大门,他这些年做了多少事,我们普通人可能说不上来,但他的名字,就像一座灯塔,一直以来都矗在那儿。

可几乎跟杨振宁离世的消息撞车,第二天,74岁的香港演员郑则仕拍了个视频,说自己还活得好好的。他说话很冲:“大家别瞎传了。我还在呢。”倒也让人松了口气。对老港片迷来说,这个人太熟悉了,他那张憨厚、还有点悲喜交加的脸,是几代人看电影时的记忆点。他的《何必有我》《失婚老豆》,不知道多少人会跟着流眼泪。十年前他还火,今年呢?不声不响,结果谣言就多了。说他死了,这不是今年第一次说,2020年,2023年,都闹过说他不在了的事儿。这次,郑则仕自己站出来澄清,苦中带甜,甭提了,整个视频虽然直白,却也透着几分无奈。
那么:为什么总有人传老人,尤其是老明星走了呢?太容易造假了。技术进步是好事,但也不是人人都拿着好心肠啊。用AI换个脸、剪个遗装视频再美其名曰“纪念”,几分钟搞定,然后挂个悲情,网友点点点,收割流量根本不费劲。这事儿的微妙在于,平台更喜欢把搞这种的内容推给你。你是不是时不时就刷到某某去世的文章?瞧,那背后是算法一套,换来的就是点击和流量。说个题外话,这两年被“虚报死讯”的名人可不少。李连杰、甄妮……只要几年不露面,这事儿八成就得传出来。

其实吧,从杨振宁和郑则仕这两件事里,倒也能看出点门道。杨振宁的离世,官方回应迅速,“流程清楚、大家跟着尊重”,而郑则仕的谣言嘛,没人搭理,他自己不得不出来骂街才压下去。这背后说明很简单,科学界的人有规矩,套流程办事;娱乐圈呢,规矩几乎是不存在,尤其那些已经过气的老艺人,没戏上就没热度,没热度了就变不重要,甚至有人直接拿他们开涮。前阵子香港艺人协会还弄了个报告,说65岁以上的艺人,“七成以上都被人传过死讯”,但敢真去打官司为自己讨公道的人,才三个,三个人啊!
这事儿说到根上,当然不只是某些人造假,平台和用户都没少添柴。这年头,平台还真没专门查名人去世消息真伪的机制,网友看到消息,有几个真能冷静下来琢磨一下真假?不光不核实,转发还跑得比兔子快,再揪心一点,流量可不就哗哗地来了吗?但问题是,明星再“不红”,再“老”,也还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什么随手能调侃的段子,更不是什么随便抄的热点。

想起去年法国立了个新规,直接要求所有自媒体发去世消息,必须得是“家属或官方确认过”,再看看国内这儿,想问一句:啥时候咱也能跟上呢?真的,刷手机的时候,咱不妨停一秒,想想这消息是真是假,再做决定。这并不难啊。只可惜,对某些人来说,死亡成了工具,情绪成了生意,明星成了数字,他们根本不在乎对方是不是活着。
杨振宁走了,我们尊重缅怀,但郑则仕还活着,真该让他活得舒坦一点。要说那些传死讯的人吧,心里是不是还挺得劲,谁去想过这对当事人和家属的伤害呢?那些一张嘴就“谁谁去了”的,平台难道不该管管了?信息传播就不能随意,哪怕只是轻轻,对被传的人来说,可是砸在心上的石头啊。

死亡不是流量工具。看人一眼,别让人还活着,就被逼成了死人。一个人活着,不该如此寂寞。记住吧,明星也是人,真的不是用来被消费的料。
举报/反馈
网址:杨振宁逝世与郑则仕“复活”:明星流量的背后是谁在消费“死亡”? https://mxgxt.com/news/view/1859257
相关内容
“肥猫”郑则仕复活?原来只是一场乌龙!许绍雄去世后私生活被扒,走上杨振宁的老路,令人唏嘘!
陈奕迅“被去世”背后:谁在消费明星的生命?
主持人问杨振宁您去世之后,翁帆怎么办?听听杨振宁是怎么说的
刘晓庆三度 “复活” 背后:明星为何总在社交媒体 “被死亡”?
杨振宁去世
拳王泰森、郑则仕、憨豆先生……那些“被去世”的名人受害者
明星晚年生活的无奈与孤独:从郑则仕到刘家辉
AI“复活”未获逝者家属同意 目的是为推销相关课程 “复活”已逝明星在网上成了一门生意
“复活”已逝明星在网上成了一门生意